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分配

未定稿

初夏,星罗城人民政府的礼堂内,正在举行一场气氛略显特殊但秩序井然的会议。与会者中,除了穿着中山装的干部和工装代表,还坐着一些衣着体面、神情复杂却努力适应着新场合的人——他们正是经历了公私合营改造的原工商业者代表。

---

原“大新纺织厂”的厂长李明远,如今的身份是“星罗市纺织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坐在台下,抚摸着胸前那枚崭新的、代表与会资格的红色徽章,心情难以平静。他想起几个月前,自己在合营协议上签字时的那份挣扎与无奈,也想起国家开始每年按他原企业资本额支付的那笔5%定息。

这笔钱,确实如政策所言,让他的家庭生活水平依然维持在相当舒适的程度,远高于普通工人和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剥夺感,让他和其他原工商业者能够更“体面”地接受改造。但他也清楚,这定息如同夕阳的余晖,虽暖却知不久长,终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

会议的主席台上,一位发言者正在宣读一份关于三洲县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情况的通报。当那一连串数字被念出时,不仅李明远,整个会场都泛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

“上层资产阶级的新岗位:副省长1人,副市长1人,省局副局长3人……”

“工业资本家的新岗位:董事会成员12人,大公司经理或副经理14人,工厂厂长或副厂长532人……”

“商业资本家的新岗位:区商业局副局长6人,大公司经理或副经理17人,商店经理或副经理1274人……”

这些具体的职位和数字,清晰地勾勒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图景:一个阶级在政治上被消灭了,但这个阶级中的大量成员,尤其是那些具备管理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人,却被系统地吸纳进了新的政治和经济管理体制之中。

李明远身边坐着的是原“永盛百货”的老板赵德彰,他现在是市百货公司的顾问。赵德彰低声对李明远感慨道:“老李,听见了吗?真是……想不到啊。原以为咱们这辈子就这样了,拿点定息混吃等死。没想到,还能有个位置,做点事情。”

李明远微微点头。他意识到,共和国的策略远比简单的剥夺要高明和深远。公私合营,不仅仅是一种所有制的过渡形式,更是一种精巧的政治和社会整合手段。

· 它减少了冲突: 通过支付定息和安排职位,极大缓和了改造的阻力,避免了激烈的社会对抗和经济破坏,实现了“赎买”与和平过渡。

· 它吸收了人才: 新兴的共和国极度缺乏有经验的管理者、技术专家和熟悉商业流通渠道的人才。将这些原资产阶级中的有能力者“吸纳进来,化为我用”,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为工人阶级做事”,实际上是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资源。

· 它瓦解了阶级基础: 当这些昔日的资本家个体被分散安排到各个公有制单位,担任不同的职务,领取固定的工资(加上定息),他们的身份认同就开始从“资本家”向“国家工作人员”或“企业管理者”转变。他们原有的、基于资本所有权的阶级凝聚力和政治影响力,便自然而然地消散于无形。

台上,一位领导在总结发言中说道:“……改造的目的,不是要把人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改造企业,也改造人。诸位过去是厂长、经理,有管理工厂、经营商业的经验,这是宝贵的社会财富。现在,国家建设需要这些经验,工人阶级的事业也需要内行来指导。希望大家在新的岗位上,放下包袱,贡献才智,与工人阶级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而努力!”

这番话,为这场改造定下了基调。它表明,共和国追求的不仅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更是人的改造和使用,旨在构建一个基于才能贡献而非资本所有权的新社会结构。

会议结束后,李明远走出礼堂,初夏的阳光有些刺眼。他回头看了看那座象征着新政权的大楼,心中百味杂陈。他失去了作为资本家的独立地位和无限可能性,但获得了一个在新体制内发挥作用的位置和一份保障。他,以及成千上万像他一样的人,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以一种他们未曾预料的方式,融入了这个崭新的、正在剧烈重塑中的社会肌体。城市的社会主义改造,正以这种既坚定又富有弹性的方式,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命运。

上一章 公私合营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