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讲话

未定稿

共和国历八年的二月末,星罗城的冰雪初融,屋檐下挂着晶莹的冰棱,在午后的阳光下滴滴答答地化水,仿佛预示着某种冻结状态的终结。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的气氛,却与这渐暖的天气形成微妙反差。台下坐着数百名高层、各民主派负责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疑虑与审视的复杂情绪。所有人都知道,此次会议的主题,将决定去年预告的那场“和风细雨”将如何具体落下。

霍雨辰站在讲台前,身影清矍,目光沉静地扫过全场。他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像一位耐心梳理脉络的学者,开始重新定义共和国当前所处的历史坐标和面临的核心问题。

“……在我们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传遍会场,“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People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他详细阐释着这两类矛盾的根本区别与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着重于后者。他用清晰的语言勾勒出“人民”的广阔范畴,以及其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网络——工人阶级内部、农民阶级内部、知识分子内部、工农之间、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甚至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

“我们的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他肯定道,但话锋随即一转,“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的一个矛盾。”

这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他不仅承认了矛盾的存在,更将“官僚主义作风”明确列为People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这等于为即将到来的整风运动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和合法性。他将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僚们,从可能的“敌我”范畴中拉了出来,置于“People内部”来进行批评和教育,这正体现了他的“治病救人”初衷。

接着,他阐述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方法,其核心直指民主与说服,反对命令与强制。“我们主张有领导的自由,主张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他强调,“这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说,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是非的辨别问题,可以用强制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

他回顾历史,指出采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并非新创,而是主义者一贯的原则,是ABC社人本该遵循的工作方法。“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整个讲话,霍雨辰没有使用任何激烈的言辞,始终保持着理论上的冷静与清晰。但这番系统性的论述,无异于一场思想上的总动员。它告诉全社全国,社会主义社会并非没有矛盾,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它明确指出,对于大量存在的People内部矛盾,包括令人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必须也只能用民主的、讨论的、批评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而不能动用专政工具。

讲话结束后,会场内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但这掌声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

那些真心渴望改变现状的与会者,如一些知识分子代表和基层干部,感到欢欣鼓舞。他们从这篇讲话中看到了打破bureaucracy桎梏的希望,认为“民主”和“说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预示着他们的批评将获得广阔的空间。

而在另一部分人听来,这番话却如同紧箍咒。一些Senior managers,尤其是那些与bureaucracy体系利益攸关、自身可能就存在作风问题的人,表面上认真记录、点头称是,内心却充满了警惕与不安。将“bureaucracy主义”明确为需要被“民主”方法解决的矛盾,意味着他们不再是天然正确的管理者,而是可能被批评、被审视的对象。所谓的“民主的说服教育”,在他们看来,很可能就是发动群众来挑战他们的权威。霍雨辰越是强调“和风细雨”、“治病救人”,他们越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足以冲刷掉他们特权的潜在力量。

霍雨辰回到了他的临时住所,窗外是苍茫的暮色。他知道,理论的号角已经吹响,接下来,将是实践对理论的残酷检验。他成功地将处理People内部矛盾的新范式摆在了台前,为整风运动铺平了道路。但他也清楚,那些被触及利益的官僚们,绝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阵地。他们会在“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上做文章,会试图将群众的批评引向歧途,甚至会以“维护ABC社的领导”为名,行抵制整顿风气之实。

“风起于青萍之末,”他轻声自语,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即将在共和国广袤土地上掀起的、由无数言论和思想交织而成的风暴。这风暴,注定不会完全按照他预设的“和风细雨”的轨迹行进。矛盾已被阐明,方法也已指明,但真正较量的舞台,才刚刚搭好。

上一章 整顿风气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讲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