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回:凤仙郡求雨解旱 大姊言出段因果
师徒四人离了玉华州,一路西去,正值春末,却见前方天地间透着一股焦灼之气。行至凤仙郡地界,更是满目疮痍——田垄龟裂如蛛网,禾苗枯槁似焦炭,路边老树落尽了叶,树皮被饥民剥得斑驳。空中烈日灼灼,连一丝云翳也无,热风卷着尘土,扑在人脸上滚烫刺痛。
“师父,您瞧这光景,”猪八戒耷拉着大耳朵,喉结滚动,“莫说是吃的,怕是连口水都难寻了。”
唐僧勒住白马,眉头紧锁:“悟空,你去前面郡城打探一番,为何此地如此干旱?”
孙悟空纵筋斗云而起,不多时便落在凤仙郡城头。只见城门紧闭,城楼上兵丁面黄肌瘦,却仍紧握着刀枪,眼神里满是戒备与疲惫。他摇身变作个游方道士,上前叩门:“贫道云游至此,见贵地大旱,特来探望。”
城门吱呀开了条缝,一个老卒探出头,沙哑着嗓子:“道长莫怪,不是我们无礼,实在是郡里快断水了,怕外人来抢……”话未说完,便剧烈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了。
悟空随老卒进城,只见街道上空无一人,偶有几声孩童的啼哭从紧闭的门窗后传出,却又很快被大人捂住嘴。行至郡衙,正见一群百姓跪在门外,为首的是个身着官服、面容憔悴的老者,正是凤仙郡守。
“青天大老爷,再不下雨,全城百姓都要渴死了!”一个白发老妪哭喊道,“我那小孙孙,三天没沾过水了……”
郡守满面愁容,对着天空连连作揖:“苍天啊,凤仙郡究竟犯了何罪过,要遭此报应?”
悟空按下云头,现了本相:“郡守莫急,俺老孙乃东土大唐取经僧的徒弟,能呼风唤雨。你且说说,这干旱持续了多久?”
郡守见他身披锁子甲,手持金箍棒,知是异人,忙跪地叩首:“上仙!这旱情已持续三年零六个月了!自三年前中秋那日起,便再未下过一滴雨。河道干涸,井泉枯竭,百姓们易子而食都快做不到了……”
“竟有这等事?”悟空眉头一挑,“你且起来,俺老孙这就去天庭问问,为何不给凤仙郡降雨。”说罢,一个筋斗翻上云端,直奔南天门。
守天门的天兵见是齐天大圣,不敢阻拦,悟空径直闯入凌霄宝殿。玉帝正与群仙议事,见他闯来,皱眉道:“泼猴,不在西天取经,来天庭做甚?”
“玉帝!”悟空叉腰道,“凤仙郡大旱三年,民不聊生,为何迟迟不降甘霖?莫不是天庭有什么责罚,也该明说才是!”
玉帝叹了口气,唤来太白金星:“你且带他去披香殿看看。”
太白金星引着悟空来到披香殿,只见殿中放着一座米山、一座面山,还有一盏金锁吊着的明灯。米山边站着一只小鸡,正啄米吃;面山旁卧着一条小狗,在舔面吃;明灯下,一只蜡烛在烧锁梃。
“大圣请看,”太白金星道,“这米山须得小鸡啄尽,面山要等小狗舔完,金锁得让灯火烧断,凤仙郡方可下雨。”
悟空又气又疑:“这是何道理?凤仙郡与天庭无冤无仇,为何设下这等阻碍?”
正说间,殿外传来一阵环佩叮当之声,只见一位身着七彩霞衣、头戴凤冠的女神仙款款走来,正是瑶池金母座下大姊,掌管人间因果簿的元阳圣母。
“大圣莫恼,”元阳圣母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此事非天庭刻意刁难,实是凤仙郡自种的因果。”
悟空忙上前行礼:“还请大姊明示,究竟是何因果,要让全城百姓遭此大难?”
元阳圣母取出一本玉册,翻开道:“三年前中秋,凤仙郡守上官正,携妻带子在府中设坛祭天。祭桌上摆着三牲五谷,本是敬天的诚心,谁知他幼子顽劣,竟将供品打翻在地,还撒了泡尿在祭桌上。”
“竟有这等亵渎上天之事?”悟空咋舌。
“更甚的是,”元阳圣母继续道,“上官正见儿子胡闹,不仅不斥责,反而笑道:‘不过是些吃食,上天哪会真的在意?我儿顽皮,倒也有趣。’他妻子也在一旁附和,说祭天不过是走个过场。”
太白金星在旁补充:“那天恰逢玉帝驾云巡查,正好撞见这一幕,听闻上官正夫妇的言语,龙颜大怒。玉帝道:‘为官者不敬天地,百姓效仿,岂不乱了纲常?凤仙郡主如此轻慢,便让他们尝尝无雨之苦,何时心诚悔过,再谈降雨之事。’”
悟空听了,沉吟道:“上官正夫妇亵渎神灵,确有过错,可百姓是无辜的,为何要牵连全城?”
元阳圣母叹了口气:“大圣有所不知,因果循环,从非一人之事。凤仙郡近年为何灾祸频发?皆因民风渐差。上官正为官虽不算贪腐,却也纵容乡绅欺压百姓,百姓有冤难伸,便有人私下咒骂天地不公;市井之间,偷盗欺诈之事屡见不鲜,连孩童都学着撒谎耍赖。上官正家的事,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上天对凤仙郡整体风气的警示。”
她指着玉册上的记载:“你看,这三年来,凤仙郡百姓饿死无数,却也有不少人在危难中坚守善念。城西张老丈,将自家仅存的半缸水分给邻里;城南王寡妇,收留了三个孤儿,自己却活活渴死……这些善举,都已记录在册,日后必有善报。”
悟空默然,他虽嫉恶如仇,却也知晓因果不虚。他挠了挠头:“那依大姊之见,凤仙郡要如何才能悔过?”
“心诚则灵,”元阳圣母道,“须得上官正率全城百姓,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真心忏悔过往的过失,立下善誓,从此敬天爱人,积德行善。待米山、面山、金锁之事了,便是降雨之时。”
悟空谢过元阳圣母和太白金星,转身出了披香殿,一个筋斗回到凤仙郡衙。
上官正见他回来,忙上前询问:“上仙,天庭可有旨意?”
悟空将披香殿所见、元阳圣母所言一一告知,末了道:“郡守,此事因你一家而起,也需从你一家开始悔过。你若真心忏悔,便率全城百姓斋戒沐浴,设坛祷告,发誓此后敬天爱民,多行好事,或许还有转机。”
上官正听罢,面如死灰,扑通跪倒在地:“都怪我!都怪我无知轻慢,才连累了全城百姓!”他猛地扇了自己几个耳光,“我这就去安排,定要让上天看到我凤仙郡的诚意!”
当下,上官正传令下去,全城百姓无论老少,皆要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三日后,在郡城中心设下祭坛,上官正亲自书写悔过书,跪在坛前诵读。书中细数自己为官的过失,以及那日祭天的不敬之举,言辞恳切,声泪俱下。
百姓们见郡守如此,也纷纷跪在坛下,想起三年来的苦难,想起那些饿死的亲人,无不痛哭流涕,真心忏悔过往的过错。一时间,整个凤仙郡哭声震天,怨气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虔诚。
悟空在云端看着,见百姓们确有悔过之心,便再次上天,向玉帝禀报。玉帝透过千里眼观瞧,见凤仙郡百姓诚心悔过,点了点头:“既已知错,便降甘霖吧。”
话音刚落,披香殿中,那小鸡突然加快了啄米的速度,不多时便将米山啄尽;小狗也三口两口舔完了面山;灯火烧断了金锁,“当啷”一声落地。
与此同时,凤仙郡上空乌云汇聚,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落了下来。
“下雨了!下雨了!”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仰起头,任由雨水打在脸上、身上,有人甚至跪在泥地里,捧着雨水大口吞咽。
雨水越下越大,干涸的河道渐渐有了水流,龟裂的土地慢慢湿润。唐僧站在郡衙门口,看着这场救命的雨,合掌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喜笑颜开,八戒道:“这下好了,终于能喝口干净水,煮点热粥吃了。”
悟空落在唐僧身边,笑道:“师父,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凤仙郡既已悔过,也该有此福报。咱们歇几日,待雨停路干,便继续西行吧。”
唐僧点头道:“也好,只是不知这雨要下多久?”
悟空望着天空:“玉帝有旨,先下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解了燃眉之急,后续再按需降雨,保凤仙郡来年丰收。”
众人闻言,皆松了口气。凤仙郡的这场大旱,终因一场迟来的忏悔而结束,而师徒四人的取经之路,也在这场甘霖之后,继续向西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