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回:大兄论及斗战理 悟空棒法再精进
却说悟空自随唐僧西去,一路降妖伏魔,虽凭一身神通闯过不少险关,却也常遇些难缠对手。这日师徒歇在一处山神庙,八戒沙僧正围着篝火烤着干粮,唐僧在一旁打坐念经,悟空却提了金箍棒,在庙外空地上比划起来。
他那棒法本就灵动迅捷,打起来只见金光缭绕,呼呼生风,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似灵蛇出洞,直看得庙内八戒咋舌:“猴哥这棒法越发厉害了,就是不知遇上那黄风怪般的角色,还能不能占着便宜。”沙僧闻言皱眉:“二师兄莫要长他人志气,大师兄神通广大,自有应对之法。”
正说间,悟空收了棒法,额上却见了些细汗。他望着手中金箍棒,忽觉方才那套招数虽猛,却似缺了些什么,一时又想不明白,便抬脚进了庙。唐僧睁眼道:“悟空,你方才练棒,似有心结?”
悟空抓耳挠腮道:“师父说的是。弟子总觉这棒法虽快虽猛,可遇上那些会变化、善躲闪的妖精,有时竟打不着实处。就像前日那白骨精,三次变化,弟子棒到她便化烟走了,若不是凭火眼金睛识破,险些误了大事。”
八戒啃着饼子笑道:“猴哥,你那棒子抡得比风车还快,打不着人,莫不是眼神儿花了?”悟空瞪他一眼:“呆子懂什么!这斗战之道,不光要力猛,还得有章法。只是弟子一时悟不透这章法究竟在哪。”
话音刚落,忽听庙外传来一声朗笑:“好个‘章法’二字,倒是问到了点子上。”众人抬头,见庙门口立着个青衫客,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腰间悬着柄古剑,气息沉稳如山。悟空见他气度不凡,知是同道,拱手道:“阁下是何人?怎地在此处?”
青衫客笑道:“在下云游子,偶经此地,闻得大圣论及斗战之理,一时技痒,特来叨扰。”唐僧合掌道:“施主客气了,快请入内。”云游子谢过,在篝火旁坐下,目光落在悟空的金箍棒上,微微点头:“此棒乃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寻常人莫说挥舞,便是提也提不动。只是大圣使来,虽勇力过人,却似未得其中至理。”
悟空闻言来了兴致:“哦?阁下倒说说,这斗战至理是什么?”云游子道:“斗战之道,不在力强,而在势巧。就如流水,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看似柔弱,却能穿石破岩。方才见大圣棒法,一味求快求猛,却不知‘留势’二字。”
“留势?”悟空皱眉,“俺老孙打妖精,向来是一棒下去,要他粉身碎骨,留什么势?”云游子笑道:“大圣可知,猛虎扑食,必先收爪;雄鹰搏兔,必先敛翅。这收与敛,便是留势。若一味强攻,气衰力竭之时,便是破绽百出之际。前日那白骨精能屡屡逃脱,想来便是瞅准了大圣棒法中的空当。”
悟空低头沉思,想起与白骨精缠斗时,确有几次挥棒过急,收势稍慢,让那妖精化作青烟溜了,当时只当是她变化快,如今想来,竟是自己招数中藏了破绽。他抬头道:“阁下说的是。只是这‘留势’该如何练?”
云游子道:“这便要讲讲‘守中’之法。大圣且看,”他拾起一根枯枝,“譬如这枯枝是你的棒,你要打我,必从外向内;我要防你,必从内向外。可这内外之间,有个‘中’字,守住了这个‘中’,进可攻,退可守,势便断不了。”说着,他以枯枝在地上画了个圆圈,圈中一点,“这圈是周身,这一点便是‘中’。无论对手从哪个方向来,你只需守住这点,棒法便有了根基。”
悟空盯着那圆圈与点,忽觉脑中灵光一闪:“俺老孙明白了!就像那定海神针,立在海中,任你浪打风吹,它自巍然不动,这便是守中?”云游子抚掌道:“大圣果然一点就透!守中不是不动,是动中求稳。你看那不倒翁,看似摇摇晃晃,却总也倒不了,便是因它重心在中。棒法也是如此,无论抡、劈、挑、刺,重心不离自身之‘中’,便不会失了势。”
八戒在旁听得糊涂:“照这么说,打架时还得先找自己的‘中’?那妖精可不会等你慢慢找。”云游子笑道:“这位长老有所不知,这‘中’不在形,而在神。心念定了,‘中’便在;心念乱了,‘中’便失。大圣火眼金睛能辨妖邪,本就心净,只需将这份净心用到棒法上,便是守中。”
悟空站起身,提了金箍棒:“阁下之言,如拨云见日。俺老孙再试一遍,你且看看。”云游子点头:“请。”
只见悟空这次不再一味快攻,而是先凝神静气,双脚微分,金箍棒横在胸前,看似平平无奇,却隐隐透着一股沉稳之气。他缓缓挥棒,初时速度不快,却每一招都似有余力,一棒劈出,未至尽头便微微一收,随即变招,或挑或扫,如行云流水,毫无滞涩。那金光不再是散乱的狂风,倒像成了绕身的护罩,守中有攻,攻中带守。
云游子抚须赞叹:“好!这便是留势守中之意。大圣果然悟性超凡,只是还有一层,”他起身,拔出腰间古剑,“光会守还不够,还得会‘引势’。对手的势,也是你的势。他强来,你便引他的势,让他力有不逮;他弱退,你便顺他的势,让他避无可避。”说着,他古剑一指,“大圣,敢与在下过两招么?点到即止。”
悟空笑道:“正合我意!”金箍棒一摆,“请指教!”
只见古剑轻颤,化作一道青虹刺来,看似迅猛,却留着三分后劲。悟空不慌不忙,金箍棒斜斜一格,不与古剑硬撞,而是顺着剑势轻轻一带。云游子剑势一偏,随即变刺为削,悟空手腕一转,棒身如灵蛇缠上,将剑势引向地面。两人一来一往,古剑如青鸾展翅,金箍棒似金龙游弋,却无半分金铁交鸣,只闻衣袂带风之声。
三十招过后,云游子收剑道:“大圣可知,方才你引我剑势时,那便是‘借势’?若能将对手的力化为己用,便是斗战的上乘境界。”悟空收棒笑道:“俺老孙懂了!就像打妖怪时,他用妖风来吹,俺便用棒搅起狂风,反吹回去;他用巨石来砸,俺便一棒将石头打回去,让他自讨苦吃!”
云游子道:“正是此意。斗战不是蛮力相抗,是巧劲相搏。就如大江遇山,不与山争,绕山而行,终能入海。大圣有这身神通,再悟透这势理,便是遇上再厉害的妖精,也能应对自如。”
唐僧闻言合掌道:“施主一番点拨,令悟空茅塞顿开,真是功德无量。”云游子道:“长老言重了。大圣本是天生灵猴,悟性远超常人,只是往日少了点化。如今他棒法精进,西行路上,定能少些波折。”说罢,他向众人拱手,“在下还有俗事在身,就此别过。”
悟空道:“阁下这等高人,怎好就此离去?不如多留几日,俺老孙还想请教些招数。”云游子笑道:“大道在己,不在人言。大圣只需记着‘守中、留势、借势’六字,日后自会有更深领悟。”说罢,他化作一道青光,倏然不见。
八戒咋舌道:“好家伙,原来是个仙人!猴哥,你这运气可真好,随便歇个脚都能遇上高人指点。”沙僧道:“看来是大师兄潜心向道,才有此机缘。”
悟空望着云游子离去的方向,又低头看了看金箍棒,只觉手中铁棒似乎轻了许多,却又重了许多。轻的是招式不再滞涩,重的是心中多了份明悟。他向唐僧道:“师父,弟子今日才算明白,这降妖除魔,不光要靠神通,还得靠道理。往后弟子定当用心揣摩,不负师父所望。”
唐僧笑道:“悟空能悟此理,实为幸事。天色不早,我等歇息片刻,明日还要赶路。”
当夜无话。次日清晨,师徒收拾行囊,继续西行。行至一处峡谷,忽闻林中一声咆哮,跳出一头斑斓猛虎,那虎比寻常老虎大了三倍,口吐人言:“那和尚,留下肉身,饶你们徒弟不死!”说着便猛扑过来。
八戒吓得躲在唐僧身后,沙僧掣出降妖宝杖便要上前,悟空却拦住他:“沙师弟,让俺老孙来试试新悟的棒法。”他提棒迎上,那猛虎一爪拍来,带着腥风。悟空不硬接,身形一晃,避开爪锋,同时一棒扫向虎腿。猛虎吃痛, roar一声,转身用尾巴横扫,悟空顺势一蹲,金箍棒贴着虎腹滑过,引着虎尾之势让它自己打在山壁上,疼得嗷嗷直叫。
没等猛虎缓过劲,悟空已欺身上前,棒尖一点,正中猛虎眉心。那虎哼都没哼一声,便倒在地上,现了原形,原是一头修炼了五百年的虎妖。八戒看得目瞪口呆:“猴哥,你这棒法……跟昨天不一样了!刚才那几下,跟耍戏法似的,就把这大老虎收拾了?”
悟空笑道:“呆子,这便是‘守中留势’的道理。它猛,俺便巧;它快,俺便引。对付这种有勇无谋的妖精,最是管用。”唐僧道:“悟空既已悟透势理,往后更要慈悲为怀,能降伏便莫要伤其性命。”悟空道:“师父放心,弟子省得。”
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前路虽仍有妖魔鬼怪等着,悟空却再无往日那般焦躁。他手中的金箍棒,依旧金光闪闪,只是那光芒中,多了份沉稳,多了份灵动。而他心中那斗战之理,也如种子落地,正待在西行路上,慢慢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正是:高人一语点迷津,棒法重明势理精。莫道西行多险阻,灵猴已悟斗战经。
毕竟不知前路又遇何种妖怪,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