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长河入海
本书标签: 历史 

第一章 潮起青滩

长河入海

1987年的初秋,黄海的风带着咸腥气掠过青滩镇时,林阿妹正蹲在码头上补渔网。麻线在她指间绕了三圈,针脚细密得像海滩上刚退潮留下的波纹,指尖被渔线勒出的红痕泛着淡粉,却不妨碍她时不时抬头往远海望——今天是林家兴出海的第七天,按往年的渔汛,这时候该载着满舱的黄花鱼回来了。

“阿妹!你家阿兴的船进港咯!”

码头上扛着鱼筐的王大爷一嗓子喊过来,林阿妹手里的针“啪嗒”掉在滩涂上。她顾不上捡,撩起沾着沙粒的蓝布围裙擦了擦手,拔腿就往码头尽头跑。远远地,一艘挂着“青滩13号”木牌的渔船正破开晨雾驶来,船帆被风鼓得像只展翅的白鸟,船头站着的男人穿着洗得发白的海魂衫,黝黑的脸上挂着笑,不是林家兴是谁?

“阿兴!”林阿妹的声音带着点颤,跑到近前时,渔船刚挨着码头,林家兴已经跳了下来,粗糙的手掌一把攥住她的手腕。他掌心的老茧蹭得她手腕发疼,可她却往他身边靠得更紧,鼻尖萦绕着他身上海腥味混着阳光的味道——这是让她踏实了七年的味道。

“慌啥,又不是第一次晚归。”林家兴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指了指船舱,“今年渔汛好,装了满满一舱,晚上让你做鱼丸汤。”

林阿妹点点头,眼睛却瞟到他裤腿上的破洞,还有膝盖处渗出的淡红。她刚要问,就见船老大赵叔叼着烟走过来,拍了拍林家兴的肩膀:“阿兴这趟立大功了,昨天遇上小风浪,要不是他顶着浪头把渔网收回来,咱们得赔一半。”

“应该的。”林家兴挠了挠头,把话题岔开,“赵叔,先卸鱼吧,一会儿集市该散了。”

卸鱼的号子声在码头上响起来时,林阿妹回了趟家。那是间靠着海滩的小平房,墙根下晒着渔网,窗台上摆着她昨天腌的海菜。她从柜子里翻出针线盒,又找了件林家兴的旧海魂衫,坐在门槛上缝补起来。阳光透过屋檐的缝隙落在布上,把线影拉得长长的,像她心里那些没说出口的牵挂——去年镇上有人出海遇上台风,再也没回来,从那以后,只要林家兴出海,她就整夜整夜睡不着。

“阿妹,在家呢?”

门口传来张婶的声音,林阿妹抬起头,看见张婶手里拎着个布包走进来。“刚从集市回来,给你带了点新晒的虾皮。”张婶把布包放在桌上,眼神往门外瞟了瞟,“听说阿兴回来了?这次收成咋样?”

“挺好的,一舱黄花鱼。”林阿妹放下针线,给张婶倒了杯热水,“张婶,你家志强呢?还在县城的工厂里?”

“可不是嘛,上个月刚涨了工资,说年底要带个对象回来。”张婶说起儿子,脸上笑开了花,“阿妹,你跟阿兴也该想想往后了,总不能一辈子靠打渔吧?县城现在盖了好多厂房,听说招人的时候优先要镇上的人,你俩要是愿意,我让志强帮着问问。”

林阿妹手里的杯子顿了顿。她不是没听过县城的事,这两年总有人从县城回来,说那边有电灯、有水泥路,还有能让机器转起来的工厂。可她看了看窗外的海滩,看了看码头上忙碌的人影,又想起林家兴每次出海回来,说起远海的风景时眼里的光——他是离不开海的。

“再说吧,阿兴喜欢打渔。”她轻声说。

张婶叹了口气,没再劝。两人又聊了会儿家常,张婶刚走,林家兴就扛着半筐黄花鱼回来了。“饿了吧?我去烧火,你把鱼收拾了。”他把鱼筐放在院子里,转身就往厨房走。林阿妹看着他的背影,忽然想起张婶的话,犹豫了一下,还是没开口。

晚饭时,鱼丸汤的香味飘满了屋子。林家兴吃得满头大汗,林阿妹却没怎么动筷子。“怎么不吃?不好吃?”林家兴抬头看她。

“不是,”林阿妹摇摇头,“张婶今天来,说县城的工厂招人,让咱们去试试。”

林家兴夹鱼丸的手停了下来,屋子里静了会儿,只有窗外海浪拍岸的声音。“你想去?”他问。

“我就是问问,”林阿妹赶紧说,“你要是不想去,咱们就还在镇上。”

林家兴放下筷子,走到窗边,望着远处黑漆漆的海面。“我打了二十年渔,除了海,啥也不会。”他的声音很低,“可我也知道,这海不是总能靠得住,去年老王家不就是……”他没再说下去,林阿妹却知道他想说什么。

那晚两人没再聊县城的事,可林阿妹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第二天早上,她醒的时候,林家兴已经不在家了。她走到码头上,看见他正跟赵叔说话,手里拿着一张纸,像是县城工厂的招工启事。阳光照在他脸上,她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觉得那片海好像比平时更蓝了,也更远了。

长河入海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 风起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