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先生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时,小林正拿着块砂纸,对着那把新刻好的桃木梳发呆。梳背的桃花已经打磨得光滑透亮,可凑近了看,花瓣边缘总有些若隐若现的毛糙,像没熨平的布料褶皱。
“发什么愣?”老人推了推眼镜,拿起梳子对着光看,“嗯,是有点‘茬口’,得用细砂纸再过一遍。”他从工具箱最底层抽出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几张标号不同的砂纸,“喏,先用六百目的‘找细’,再用八百目的‘提亮’,最后拿麂皮蹭,保证能照见人影。”
小林接过砂纸,指尖划过砂粒,粗糙感硌得他手心发紧。他试着在梳背边缘轻轻打磨,木屑比之前用粗砂纸时少了很多,却依然能感觉到阻力。“周叔,这细砂纸使不上劲,半天都磨不掉那点毛边。”
“细活就得慢。”老人拿起另一把黄杨木梳,那是小雅前几天刚做好的,梳背刻着缠枝纹,光滑得能映出窗外的槐树梢,“你看这把,小雅磨了整整一下午,胳膊都酸了,才出这效果。细砂纸不是‘磨’,是‘蹭’,得顺着纹路,一点一点把不平的地方蹭平。”
他示范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砂纸一角,像给梳子挠痒似的,在花瓣边缘打圈。砂粒与木头摩擦的声音极轻,像春蚕啃食桑叶,“沙沙”声里,原本清晰的毛边渐渐模糊,最后彻底融进木纹里。
小杨抱着一堆木料走进来,脸上带着点沮丧:“周叔,我接了个活儿,给咖啡馆做套木杯垫,人家要‘做旧’效果,我用粗砂纸使劲磨,结果磨过了,边缘全成了毛刺,客户不满意,说看着像没完工。”他把杯垫样品放在桌上,边缘果然坑坑洼洼,还沾着没清理干净的木屑。
“做旧不是‘毁’。”周老先生拿起杯垫,用指甲抠了抠边缘的毛刺,“真正的旧是岁月磨出来的,不是暴力打磨的。你得先把该光滑的地方磨好,再用钢丝棉或者旧布,顺着一个方向轻轻蹭,让木料表面形成自然的包浆感,那才叫‘旧’,不是‘糙’。”
小雅抱着笔记本凑过来,上面画着社区木作课的改进方案:“我想把打磨环节单独拎出来做个专题,好多人都说,做东西最烦打磨,又费时间又没成就感,不如刻花纹过瘾。”
“这就对喽,”老人点头,“好多新手栽跟头,就是急着出活,把打磨环节省了。你看这梳子,”他指着小林那把没磨好的桃木梳,“刻得再好看,边缘扎手,谁愿意用?就像盖房子,地基没打牢,光在上面雕梁画栋,迟早得塌。”
小林看着自己手里的砂纸,突然想起《木经》里的话:“打磨必查光滑,手过无痕,方为上品。”以前只觉得是句口号,现在才明白,“无痕”背后藏着多少遍耐心的“蹭”。他重新拿起梳子,学着周老先生的样子,用指尖捏住砂纸,一点点顺着花瓣的弧度蹭。
时间像被砂纸磨慢了,工作室里只剩下极轻的“沙沙”声。小杨也拿起自己的杯垫,试着用软布蹭边缘的毛刺;小雅在笔记本上画着打磨步骤的示意图,用不同颜色标注砂纸的粗细和使用顺序;周老先生则坐在角落,用麂皮仔细擦拭那把旧木梳,梳背的桃花在他手下重新亮起温润的光。
阳光从窗户移到桌面,又从桌面移到地上,小林终于放下砂纸,拿起梳子对着光看——花瓣边缘的毛糙彻底消失了,木纹像被水浸过一样柔和,连之前刻刀留下的细微痕迹都被磨平,只剩下桃花本身的舒展姿态。
“成了!”他惊喜地叫出声,伸手去摸,指尖滑过梳背,真的像摸婴儿的皮肤,光滑细腻,没有一丝阻碍。
小杨的杯垫也有了变化,边缘的毛刺被软布蹭掉,露出木料原本的纹理,再加上之前刻意保留的一些细微划痕,竟真有了种被时光摩挲过的温润感。“周叔,您看这样是不是好多了?”
“嗯,有点意思了。”老人拿起杯垫,对着光转了转,“记住,不管做什么,最后这道‘细活’不能省。木头跟人一样,得好好‘养’,你对它耐心,它才给你好看。”
傍晚收拾工具时,小林把那把桃木梳放进锦盒,又特意垫了层软布。他看着周老先生把各种砂纸仔细收进小布袋,突然觉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活,才是手艺里最见真章的地方。就像人生,那些被耐心打磨过的褶皱,最后都会变成柔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