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青竹传清”的故事已在青阳县流传了四百余载。这年冬至,青阳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海外归侨沈文渊,他是沈文清的十二世孙,捧着祖传的《沈氏家志》,跨越重洋来寻根。
现任青阳县令林砚青(林砚白之女),也是林氏家族守青阳县的第十代,她穿着藏青官袍,手里握着那支历经四百年的残笔复刻品,在“青竹传清”碑前迎接沈文渊。
“沈先生,您看这碑后的‘青竹案’,”林砚青指着碑文,“您先祖沈文清公当年藏的账本、那支狼毫笔,如今都在县博物馆,连他指甲缝里的青竹毒藤样本,我们都妥善保存着——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记住‘清’字是怎么来的。”
沈文渊翻开《沈氏家志》,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字条,是沈文清当年写给妻儿的:“若我不归,勿悲勿怨,只愿你们守着清白,如青竹般立身。”他红着眼眶道:“海外的沈氏子孙,代代都念着这字条,今日见这青竹、这残笔,才懂先祖说的‘清白’,不是独善其身,是护一方安宁。”
林砚青领着沈文渊去县博物馆,隔着恒温展柜,沈文渊终于见到了那支真正的残笔——笔杆虽已包浆温润,但“清”字的刻痕依旧清晰,像是刚刻上去一般。展柜旁,新添了一块电子屏,循环播放着“青竹案”的动画:暮春雨夜的浮尸、苏墨验毒的专注、沈念清传笔的坚定、历代林氏县令守业的身影……
“这动画是孩子们做的,”林砚青笑着说,“我们把‘青竹案’编进了小学课本,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青阳县的‘清’,是用生命和坚守换来的。”
沈文渊在博物馆的“守清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旁边是密密麻麻的签名——有本地百姓,有外来游客,有各级官员,还有像他一样的寻根者。“我要把这里的一切拍下来,带回海外,让沈氏子孙都知道,我们的根在这里,我们的‘清’魂在这里。”
这年除夕,青阳县举办了“竹海守岁”活动。百姓们自发带着灯笼来青竹崖,林砚青和沈文渊一起,在新种的竹苗上挂了个红绸带,上面写着“四海同清”。
守岁时,老人们围着篝火,讲着四百年的故事:“当年苏墨公断案,连饭都顾不上吃;沈念清公当县令,住的还是祖上传下的小院;林家人守了十代,没一个人占过百姓一分地……”
孩子们举着灯笼,在竹海里跑着,唱着新编的歌谣:“青竹高,青竹长,长到海外照他乡;残笔亮,残笔光,照着人心亮堂堂……”
沈文渊望着漫天灯火,对林砚青说:“这‘清’字,早不是青阳县的了,是所有中国人的根。”
林砚青点头,举起那支复刻残笔:“就像这竹,种在哪里都能活;这‘清’,记在心里,走到哪里都不会丢。”
四百年光阴,青竹溪的水依旧清澈,青竹崖的竹依旧挺拔。那支残笔,从案头断笔变成了文物,又从文物变成了精神符号;“青竹案”,从一桩命案变成了一段历史,又从历史变成了一种传承。
如今的青阳县,已成为“全国清廉文化教育基地”,但这里没有威严的牌坊,只有成片的青竹和朴素的百姓;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不贪一针一线”的家训和“为民办一件实事”的坚持。
风过竹海,沙沙作响,像是沈文清、苏墨、沈念清,还有历代守业者的低语:“清者,无需张扬,只需像青竹般,默默扎根,静静生长,为大地添一抹绿,为百姓挡一阵风。”
这便是《青竹案》的最终章——不是结束,是永恒。以竹为魂,以笔为戒,以心为秤,让“清正廉明”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千秋竹海,映得万里山河一片清明。
上官柠黎致谢辞: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感谢大家一路以来的陪伴与支持。这本小说因为有你们的阅读而变得更有意义。故事虽然已经完结,但那些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场景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愿这段旅程能在你们心中留下一抹温暖的色彩。谨以此作,感谢每一位用心阅读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