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清所有债务的那一天,明远电子小小的仓库里洋溢着难得的轻松气氛。
苏向晴将最后一笔款项的收据仔细地贴在账本上,长舒一口气:“我们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陈明远站在工作台前,却没有显得多么兴奋,他的面前摊着几张复杂的电路图,旁边是那台被完全拆解的进口计算器。
“债务还清了,但技术的债务才刚刚开始。”他轻声说,手指抚过进口计算器精密的集成电路,“依赖进口芯片,我们永远只能做组装工,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苏向晴走到他身边,理解地点点头:“但自主研发芯片...这需要巨大的投入,我们目前的能力远远不够。”
“我知道。”陈明远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所以我想了个折中的方案——我们不一定非要一步到位研发全功能芯片,可以从专用功能模块开始,比如先自主研发显示驱动或者键盘扫描模块,逐步替代进口部件。”
这个务实的主张让苏向晴眼前一亮:“这样风险可控,投入也不会太大,而且能积累经验,为将来打基础。”
自主研发的计划就此启动。
陈明远将生产管理更多地交给两位助手,自己则全身心投入技术研发;苏向晴则负责保障后勤和支持,同时继续开拓市场。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大干一场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随着特区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明远电子的计算器虽然价格优势明显,但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几家港资厂开始大规模生产类似产品,凭借规模优势压低了价格;同时,更多品牌的进口计算器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市场,性能和质量都远超国产产品。
“这个月的订单下降了30%。”一天晚上,苏向晴忧心忡忡地合上账本,“照这个趋势,下个月就可能出现亏损。”
陈明远从电路图中抬起头,揉了揉酸胀的眼睛:“我们必须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了,只有做出差异化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但研发进展并不顺利。
设计电路是一回事,将设计转化为实际可用的芯片又是另一回事,他们既没有专业的芯片设计软件,也没有半导体生产工艺,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方法——用分立元件模拟芯片功能,再逐步集成。
那段时间,仓库里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陈明远沉浸在电路的世界里,试了一种又一种方案,却屡屡受挫;苏向晴虽然不懂技术,但始终陪伴在侧,为他准备夜宵,整理资料,处理日常事务。
一个雨夜,陈明远又一次试验失败后,罕见地发起了脾气,将桌上的元件一扫而空:“不行!根本做不到!我们这是在异想天开!”
苏向晴默默捡起散落一地的元件,平静地说:“记得我们修好那台索尼收音机时的心情吗?那时候看起来也是不可能的任务。”
陈明远颓然坐下,双手捂脸:“但那不一样...这次真的太难了。”
“难才值得做。”苏向晴的声音依然平静,“如果容易,早就有人做成了,轮不到我们。”
她走到工作台前,拿起那张被画得密密麻麻的电路图:“我相信你,明远,你是我见过最有天赋的技术人员,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就在这时,仓库的门被敲响了,这么晚会是谁?
门外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撑着一把旧伞,浑身湿透,令人惊讶的是,他说的是一口地道的滨南方言:“请问是明远电子吗?我找陈明远同志。”
陈明远惊讶地迎上前:“我就是,您是哪位?”
老人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油布包裹的小包,小心翼翼地打开:“我叫沈逸云,以前是滨南无线电研究所的工程师,听说你们在尝试自主研发计算器芯片?”
包裹里是几本泛黄的笔记和一些精细的手绘电路图,陈明远只看了一眼,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是早期集成电路的设计手稿!
“沈工以前是国内少数研究集成电路的专家之一。”老人语气平静,“运动期间,研究所解散了,这些资料我偷偷保存了下来,最近听说你们在尝试做芯片,就冒昧找来了。”
原来,这位沈逸云工程师是周国栋的老同事,从周师傅那里听说了明远电子的事情,特意从滨南赶来特区。
这个雨夜的意外来访,成为了明远电子的转折点。
有了沈工的理论指导和珍贵资料,陈明远的研发工作终于找到了方向,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思维清晰,对半导体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指导陈明远改进设计方案,还联系上了几位散落各地的老同事,组建了一个小型的“技术顾问团”。
与此同时,苏向晴也在市场上找到了新的机会,通过科技办的介绍,她接触到几家国内科研院所和大学,这些单位需要特定的计算设备,但进口产品价格昂贵且不符合国内使用习惯。
“如果我们能针对这些特殊需求定制计算器,就能避开与通用产品的正面竞争。”苏向晴兴奋地向陈明远建议。
这个思路与陈明远的技术研发不谋而合,他们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通用计算器的生产,维持现金流;另一方面瞄准特殊需求市场,开发定制化产品。
第一个定制订单来自一家地质研究所,他们需要一种能在野外恶劣环境下使用的加固型计算器,要求防水、防震、功耗低。
这个订单恰好给了陈明远试验自主研发模块的机会,他设计的电源管理模块和键盘扫描模块虽然性能不如进口芯片,但更适应特殊环境,成本也更低。
交付那天,地质研究所的工程师对产品十分满意:“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好!特别是这个电源管理,待机时间比进口产品还长。”
首战告捷给了团队巨大信心,紧接着,又有一家大学物理实验室委托他们开发一种能进行简单函数运算的教学用计算器。
这一次,陈明远尝试将更多自主研发的模块集成进去,虽然主运算芯片还是进口的,但显示驱动、键盘接口等周边模块都是自主设计。
产品交付后,不仅客户满意,还意外地获得了当地科技局的注意,经过评估,明远电子被正式认定为“科技创新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一笔可观的研发补助。
有了资金和政策支持,陈明远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在沈工的建议下,引进了几台二手测试设备,建立了简单但功能完备的实验室。
研发团队也逐渐扩大,除了沈工作为技术顾问,他们还招聘了两位刚从大学电子专业毕业的年轻人,虽然缺乏经验,但热情高涨,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时,危机再次降临。
一天,海关突然派人来到明远电子,说是接到举报,他们使用的进口芯片涉嫌走私,要求立即停止生产接受调查。
虽然最终查明举报不实,但调查过程耗时半个月,期间生产线被迫停滞,已经接下的订单无法按时交付,面临着巨额违约金。
更糟糕的是,谣言开始在行业内传播,说明远电子的产品有问题,使用走私芯片,一些老客户开始动摇,新订单明显减少。
“这一定是黄经理那帮人搞的鬼!”陈明远愤怒地说,“见不得我们好起来!”
苏向晴却显得异常冷静:“这说明我们走对了路,只有当你真正威胁到别人时,才会招致打压。”
她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既然他们拿芯片说事,我们就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尽快推出完全使用自主模块的产品,彻底摆脱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这个目标极具挑战性,但团队上下都憋着一股劲,决心要争这口气。
接下来的三个月,明远电子进入了创业以来最紧张的攻坚阶段。
陈明远带领技术团队日夜奋战,尝试将所有的功能模块自主化;苏向晴则一方面维持现有业务,一方面为新产品寻找市场。
终于,在特区迎来又一个春天时,明远电子的第一台完全自主设计功能模块的计算器诞生了。
当陈明远按下开机键,数码管亮起柔和的光芒;当他输入第一个算式,得到正确的结果时,整个团队沸腾了。
“我们做到了!”年轻的技术员小张激动得跳起来。
沈工抚摸着计算器粗糙的外壳,眼中闪着泪光:“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国人自主设计的电子产品...”
虽然这台计算器的性能还不如进口产品,体积也偏大,但它的每一个功能模块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是完完全全的“中国设计”。
苏向晴为新产品取名“自强一号”,寓意着中国电子产业的自强不息。
市场的反应出乎意料地好,许多国内单位出于支持国产技术的考虑,纷纷下单采购,特区报纸还专门报道了明远电子的故事,称他们是“特区精神的体现”。
随着“自强一号”的成功,明远电子终于走出了困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陈明远和苏向晴站在仓库改建的小厂房前,看着“明远电子”的招牌,感慨万千。
“还记得我们在夜市摆摊的日子吗?”苏向晴轻声问。
陈明远点点头:“仿佛就在昨天。”他握住苏向晴的手,“没有你,我走不到今天。”
苏向晴微笑着回握他的手:“是我们一起走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