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八十年代,与你白手起家
本书标签: 现代 

第九章 第一桶金与暗流涌动

八十年代,与你白手起家

设计院的订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市场需求的大门。

第一批五台计算器交付使用后,出乎意料地获得了良好反响,虽然外观简陋,运行速度也比进口产品慢,但基本功能稳定,最重要的是价格只有进口产品的四分之一。

“小陈啊,你们那计算器还有没有?”一天下午,设计院会计主任突然找到招待所,“院里其他科室看到了,都想要几台,能不能再做十台?”

接着,科技办的工作人员也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初步审核,他们的“明远电子”符合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虽然正式批文还需要时间,但可以提前享受部分优惠政策。

最实际的支持是一笔五千元的无息贷款和位于上步工业区的一个小仓库的租赁优惠,这对几乎山穷水尽的两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我们有自己的地方了!”站在那个三十平米的小仓库里,苏向晴兴奋地转着圈,仓库虽然简陋,但空间足够摆放工作台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他们终于不用在招待所里搞生产了。

陈明远摸着粗糙的水泥墙面,眼中闪着光:“这里可以隔出一个工作区,一个组装区,还能放一张折叠床,以后加班就不用回招待所了。”

用科技办的贷款和设计院的货款,他们购置了必要的工作台、工具和一些基础测试设备,陈明远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流水作业台,将计算器生产分成电路焊接、元件组装、功能测试三个环节。

生产仍然全靠手工,但有了固定场地和基本工具,效率大大提高。

苏向晴负责采购和质量管理,陈明远专注技术改进,两人又招聘了两个懂基础电子的待业青年,小作坊初具规模。

随着产量提升,成本进一步下降,苏向晴重新核算了定价,在保持竞争力的同时,终于有了可观的利润空间。

“照这个趋势,下个月我们就能还清科技办的贷款了。”一天晚上,苏向晴在账本上写下最后一笔,脸上洋溢着喜悦。

陈明远正在调试新改进的电路板,头也不抬地说:“还清贷款后,我们得考虑产品升级,现在的版本太基础,竞争力不够。”

他拿起一块进口计算器的主板——那是他们省吃俭用买来的样品:“看人家的集成电路,体积小,功耗低,速度快,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发展。”

苏向晴走过来,看着那块精致的绿色电路板,眉头微蹙:“但集成电路的设计和生产...我们目前根本做不到。”

“先从进口芯片组装开始。”陈明远早有打算,“我打听过了,香港有代理商销售计算器芯片,虽然比分立元件贵,但性能和外观能大幅提升。”

这个想法让两人都很兴奋,但进口芯片需要外汇,而他们最缺的就是外汇。

就在为此发愁时,一个意外的机会找上门来。

一天,仓库里来了位港商打扮的中年人,自称姓黄,是香港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他在科技办看到了明远计算器的样品,十分感兴趣。

“你们的产品很有创意。”黄经理操着浓重的粤语口音,“虽然粗糙,但思路对头,现在国际市场对低价电子产品的需求很大,你们有没有兴趣合作?”

他提出由香港公司提供进口芯片和数码管,明远电子负责组装,成品再由香港公司包销到东南亚市场。

这个提议对缺乏外汇和销售渠道的陈明远和苏向晴来说,极具诱惑力,但苏向晴保持了谨慎:“黄经理,我们需要时间考虑一下,也要了解一下贵公司的资质。”

黄经理留下名片和一份合作草案,彬彬有礼地告辞。

“你怎么看?”送走客人后,陈明远问苏向晴,眼中难掩兴奋。

苏向晴沉吟道:“机会很好,但有点太好了,好得不真实,我得先去打听一下这家公司的背景。”

调查结果令人不安。

通过外贸局的朋友,苏向晴了解到这家香港公司信誉不佳,曾有拖欠货款的前科。更令人警惕的是,该公司与一些走私活动有牵连。

“风险太大。”苏向晴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接受他们的芯片,组装成品后他们拒绝收货或拖欠货款,我们就会陷入困境。”

陈明远虽然失望,但也同意谨慎为上:“那就婉言拒绝吧。”

然而,他们没想到,拒绝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

几天后,税务部门突然上门检查,说是接到举报,明远电子有偷税漏税行为,虽然账目清楚,没有任何问题,但检查过程耗时耗力,耽误了生产。

接着,供电所通知他们,该区域电路检修,未来一周每天停电八小时,这对依赖电力生产的电子作坊几乎是致命打击。

最严重的是,原材料供应突然变得困难,一直合作良好的几家元器件供应商纷纷表示库存不足,无法及时供货。

“这绝不是巧合。”陈明远敏锐地察觉到异常,“有人在故意整我们。”

苏向晴通过多方打听,终于从一个供应商那里得知真相:黄经理的公司放出话,谁要是敢给明远电子供货,就是和他们过不去,这家香港公司在特区颇有势力,许多供应商不敢得罪。

面对重重围剿,明远电子陷入了创立以来最大的危机,生产停滞,订单无法按时交付,刚刚建立起来的信誉岌岌可危。

“怎么办?要不我们去找科技办求助?”一天深夜,陈明远揉着酸胀的眼睛问道。

连续几天的手工赶工让他疲惫不堪。

苏向晴摇摇头:“不能总是依赖别人。我们必须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她沉思良久,突然说:“既然特区供应商不敢卖给我们,我们就去外地采购,我记得上海有几家元器件厂,质量不错,价格也合理。”

“但运输需要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陈明远指出。

“所以得双管齐下。”苏向晴眼神坚定,“你留守继续生产,尽可能维持运转,我明天就去上海采购,同时,我们得想办法打破黄经理的封锁。”

第二天清晨,苏向晴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陈明远则开始四处奔走,寻找新的供应商和解决方案。

就在他几乎绝望时,一个意外的人出现了。

周国栋突然来到特区,找到那个小仓库,看到老师傅熟悉的面孔,陈明远几乎说不出话来。

“听说你们遇到麻烦了?”周国栋开门见山,“滨南都传遍了,说你们在特区得罪了人,快混不下去了。”

陈明远苦笑着将情况简单说明。周国栋听后,沉吟片刻:“我倒是有个主意,无线电一厂劳动服务公司现在归我管了,我们可以用厂里的名义采购元器件,再转卖给你们,香港公司再厉害,也不敢轻易得罪国营大厂。”

这简直是绝处逢生!陈明远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周师傅,这...这太感谢您了!”

周国栋摆摆手:“别谢我,厂里那帮老爷们也不是白帮忙,要收一点管理费,但肯定比市场价低,也比你们从外地采购划算。”

就在通话后的第三天,第一批以无线电一厂名义采购的元器件就运抵特区,生产重新运转起来,停滞的订单得以继续。

一周后,苏向晴也从上海带回了好消息:她不仅采购到了一批优质元器件,还与当地厂家建立了直接供货渠道,价格比特区市场低15%。

双管齐下,明远电子不仅度过了危机,反而因祸得福,拥有了更稳定、更经济的供应链。

更令人惊喜的是,由于使用了上海厂的优质元件,新一批计算器的质量明显提升,客户反馈极好。

“看来危机也是转机。”看着仓库里忙碌的生产场景,苏向晴感慨道。

陈明远点点头,目光深远:“但这提醒了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应对,必须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

他拿起那块进口计算器的主板:“我研究过了,这块芯片的核心技术并不复杂,只是设计精巧,如果我们能自主研发类似功能的芯片...”

苏向晴惊讶地看着他:“自主研发?那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积累,我们目前根本做不到。”

“现在做不到,不代表永远做不到。”陈明远语气坚定,“我们可以分步走:先模仿,再改进,最后创新,总有一天,我们要做出完全自主设计的芯片。”

这个远大的目标让两人都心潮澎湃。

虽然前路漫漫,但至少,他们有了明确的方向。

月底结账时,苏向晴惊喜地发现,尽管经历了这场风波,当月净利润竟然突破了一千元大关,这是明远电子创立以来的第一个里程碑。

那天晚上,他们罕见地没有加班,而是去了特区新开的一家咖啡馆庆祝。

柔和的灯光下,苏向晴拿出一个小本子:“我做了个五年规划。第一步,稳定现有产品,扩大市场份额;第二步,引进进口芯片,开发中高端产品;第三步,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逐步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

陈明远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补充。

窗外,特区的霓虹灯闪烁不息,如同他们心中燃烧的梦想。

就在两人畅想未来时,咖啡馆的电视上正在播放新闻:“国务院近日批准进一步扩大特区改革开放试验范围,允许外资更大程度参与高科技产业发展...”

他们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机遇与决心。

时代的浪潮正滚滚向前,而他们,已经做好了冲浪的准备。

结账时,陈明远突然说:“等还清所有债务,我想把妈妈接来特区,这里的医疗条件更好,也许对她的病有帮助。”

苏向晴温柔地点头:“应该的。到时候我陪你一起去接阿姨。”

走在回仓库的路上,两人的手不经意间触碰到一起。

陈明远犹豫了一下,轻轻握住了苏向晴的手。

苏向晴微微一愣,但没有挣脱。

夜色中,两只手紧紧相握,如同他们的命运,在经过重重考验后,终于紧密相连。

上一章 第八章 初到特区 八十年代,与你白手起家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章 自主研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