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的初次询问,像一根刺,扎在了林晓的心上。他知道,敷衍的解释只能暂时蒙混过关,以沈墨的敏锐和执着,绝不会轻易放弃探究。
必须更加谨慎。
从那天起,林晓开始了有意识的、更加彻底的回避策略。
时间上错开: 他仔细研究沈墨的课程表和通常出现在学生会办公室的时间段,刻意调整自已的活动轨迹。沈墨常去的图书馆楼层,他就不去;沈墨可能出现的食堂窗口,他宁愿绕远路去别的食堂;学生会需要交材料,他一定选择沈墨不在办公室的时候,或者干脆委托其他干事转交。
空间上远离: 在不得不共处的场合,比如大型会议,他一定会选择距离沈墨最远、最不起眼的角落位置,降低存在感。如果看到沈墨朝他的方向走来,他会立刻借故离开,或者混入人群,避免正面接触。
沟通上简化: 即使有工作必须交流,他也坚持使用邮件这种最书面、最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方式。回复措辞绝对公事公办,简洁明了,绝不多说一个字。如果沈墨通过短信或即时通讯工具找他,他的回复必定延迟,且内容仅限于必要信息。
态度上疏离: 万一避无可避,需要面对面交谈,林晓会全程保持低眉顺目,语气恭敬而疏远,回答问题像机器人一样精准而简短,绝不与沈墨有任何眼神上的多余交流,更不会流露任何个人情绪。
他的回避策略执行得如此彻底,以至于连学生会其他成员都隐约察觉到了异常。
“林晓最近是不是在躲着会长啊?”有人私下议论。
“好像是啊,开会坐得老远,交报告都让别人代劳。”
“不会是上次奖金风波后,被会长穿小鞋了吧?”
“不像啊,会长后来不是还支持了他的方案吗?”
各种猜测都有,但林晓一概不予理会。他像一只受惊的蜗牛,用坚硬的壳将自已牢牢保护起来,隔绝一切可能的窥探和接近。
沈墨自然清晰地感受到了林晓这种全方位的回避。他看着那个清瘦的身影一次次在视线中快速消失,收到那些冰冷客套的邮件回复,在会议上只能看到对方低垂的脑袋顶……
这种刻意的疏远,非但没有让他感到挫败或放弃,反而像往燃烧的火焰上浇了一勺油。
林晓越是逃避,就越证明他心里有鬼,他想要隐藏的秘密就越有价值。这种猫鼠游戏般的追逐,激起了沈墨强烈的征服欲和好奇心。
他几次试图创造“偶遇”的机会,比如在林晓常去的图书馆楼层等候,或者在他兼职的咖啡馆附近徘徊。但林晓的警觉性极高,往往在发现他身影的瞬间,就立刻改变路线,消失得无影无踪。
沈墨站在空荡荡的走廊或街角,看着林晓逃离的方向,眼神幽深。他第一次遇到如此棘手的目标,像一尾滑不留手的鱼,难以捕捉。
但这种挑战,也让他对林晓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Omega,不仅身体特殊,性格也如此倔强和……有趣。
林晓的回避,在沈墨眼中,成了一种无声的挑衅。他并不急于立刻打破这种僵局,他有的是时间和耐心。他知道,只要林晓还在帝国大学,还在学生会,他们就注定会有交集。而下一次交集,他绝不会再让林晓如此轻易地逃开。
一场无声的回避与追逐,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悄然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