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陈默故乡的路上,风景逐渐由城市的高楼大厦变为开阔的田野和连绵的山丘。林夕注意到,越是接近目的地,陈默越是沉默,眼神中交织着怀念与一丝紧张。
“你有多久没回来了?”林夕轻声问,握住了他的手。
陈默回神,勉强笑了笑,“三年?四年?成名后总是找借口不回来,怕触景生情。”他指向远处一条蜿蜒的河流,“看,那就是我小时候常去捡石头的小河。”
村庄比林夕想象的更加宁静美丽。白墙黑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脚下,炊烟袅袅升起,远处稻田如绿色的海洋般延展。陈默的车驶过村口的老槐树时,几个老人投来好奇的目光。
“他们认不出你了。”林夕注意到。
“时间改变了许多。”陈默轻声说,将车停在一处略显陈旧但整洁的院落前,“这就是我长大的地方。”
院子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喂鸡。听到车声,她抬头望来,手中的饲料盆突然落地。
“小默?”她难以置信地捂住嘴,眼中瞬间涌出泪水。
陈默快步上前拥抱老人,“姑妈,我回来了。这是林夕,我跟您提过的。”
姑妈擦着眼泪,仔细端详林夕,“好,好孩子。小默在电话里总是说起你。”她热情地拉住林夕的手,“快进屋,我刚做了桂花糕。”
老屋保持着古朴的风格,但处处整洁温馨。墙上挂着陈默从小到大的照片,林夕驻足观看:童年的陈默在河边举着石头,少年的他在老槐树下读书,还有一张他与父母的合影——父亲英俊儒雅,母亲温柔秀美,都有着与陈默相似的眼睛。
“他们很爱你。”林夕轻声说。
陈默点头,声音有些哽咽,“他们是我最早的读者和支持者。母亲总说我的故事能带给别人希望,即使那时我还只是个在笔记本上乱写的小孩。”
下午,姑妈带他们去后山扫墓。山路两旁野花盛开,远处村庄在阳光下宁静如画。陈默父母的墓地收拾得很干净,碑前放着新鲜的花束。
“村长经常派人来打扫。”姑妈解释,“村里人都为你骄傲,小默。你父亲的学生们也会常来看望。”
陈默在墓前跪下,轻声向父母介绍林夕和自己的近况。林夕站在一旁,感受到这个地方深厚的温情与传承。她悄悄摘了一束野花,恭敬地放在墓前。
下山时,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色。姑妈指着远处一片空地,“记得吗,小默?你以前总在那里看星星。”
陈默眼神温柔,“记得。那时候觉得星空是逃离现实的窗口,现在明白了,它其实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晚餐是丰盛的家常菜,姑妈不停给林夕夹菜,讲述陈默童年的趣事:“小默八岁时就想当作家,用作业本写故事传给全班看,被老师罚站还偷偷写!”
陈默难得地脸红,“姑妈,别说了。”
林夕大笑,“我想听更多!有没有他初恋的故事?”
姑妈狡黠地眨眨眼,“哦,有个叫小芳的女孩,常常和他一起看星星...”
“姑妈!”陈默求饶地叫道,三人笑成一片。
晚饭后,姑妈早早休息,陈默带林夕来到他童年的“观星台”——院子后面的小山坡。夜幕已然降临,乡村的星空比城市更加璀璨明亮。
“看,银河。”陈默指向天际那抹朦胧的光带,“小时候觉得它遥不可及,现在知道我们都是星尘所聚,本就属于星空。”
他们躺在草地上,感受着初夏夜晚的微风。陈默轻声讲述着父母的故事:如何相识相爱,如何在艰难岁月中相互支持,如何鼓励他追求写作梦想。
“母亲病重时,最放不下的就是我。”陈默的声音在夜风中有些颤抖,“我答应她会继续写作,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现在,我终于能告诉她,两个承诺都实现了。”
林夕侧身拥抱他,“他们一定很骄傲。”
深夜,回到老屋,林夕注意到书房里那台老式打字机。“还能用吗?”
陈默点头,“去年姑妈找人修好了。有时候我会回来,用它写些东西,感觉离父母更近。”
他坐下,放入一张纸,开始打字。清脆的敲击声在宁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仿佛穿越时光的回响。
“在写什么?”林夕轻声问。
“新的章节。”陈默微笑,“关于回归与和解。《双星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第二天,陈默带林夕走访村庄。村民们纷纷前来问候,带来各种礼物:新鲜蔬菜、手工糕点、甚至还有孩子画的星空图。林夕被这种纯朴的温情深深打动。
下午,他们拜访了村小学。老校长热情地带领参观,骄傲地展示“著名校友陈默”的专栏。在图书馆,林夕注意到许多陈默捐赠的书籍,每本都有亲笔签名和鼓励的话。
“我想为孩子们做更多。”回去的路上,陈默说,“计划用《双星系统》的部分版税设立奖学金,资助有艺术天赋的农村孩子。”
林夕眼睛一亮,“我们可以结合‘星光计划’,每年带艺术家来这里驻留创作,同时指导孩子们。”
这个想法让陈默欣喜不已,“你总是能看见更广阔的星空。”
傍晚,他们再次登上小山坡,这次带上了那台老式打字机。陈默继续写作,林夕则 sketching 村庄的星空速写。创作的过程中,两人不时交流想法,将乡村的元素融入《双星系统》。
“这里应该加入一个场景,”林夕指着刚画的草图,“主角回到故乡,在星空下找到创作的新方向。”
陈默点头,立即在打字机上敲击起来,“完美。就像我们正在经历的。”
分别的前夜,姑妈准备了一场小小的家庭聚餐,请来了几位亲戚和老邻居。饭后,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听陈默朗读新书的章节。当他读到关于故乡星空的部分时,几位老人悄悄拭泪。
“小默写出了我们的根。”一位老伯感慨道,“无论走多远,这里的星空永远等着我们。”
临行前早晨,陈默独自去了父母墓前告别。林夕在老屋帮忙姑妈收拾,老人突然握住她的手。
“小默变了很多,更加开朗了。”姑妈慈爱地说,“谢谢你,孩子。他找到了能与他共享星空的人。”
回程的路上,陈默比来时轻松许多,不时指着窗外讲述童年往事。林夕注意到,他对故乡的心结已经解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的接纳。
“谢谢你陪我回来。”陈默突然说,“这次旅程让我明白,创作最深的源泉永远来自我们出发的地方。”
林夕微笑,“也谢谢你让我看到你的根。现在我更理解你的作品,也更理解你。”
车驶入城市时,夜幕已然降临。回到公寓楼,两扇相对的窗户再次亮起灯光。但这次,林夕的窗前多了一幅乡村星空的素描,陈默的书房里则添了一台老式打字机。
深夜,陈默发来信息:“故乡的星空因你而更加完整。下周开始,让我们一起完成《双星系统》。”
林夕回复:“就像双星环绕,彼此照亮前路。晚安,我的星星。”
窗外,城市星空不如乡村明亮,但对两人而言,它已经足够指引方向——不仅是创作的方向,更是共同人生的方向。故乡之旅治愈了过去的伤痕,也为未来的创作注入了新的力量。星光下,两个灵魂更加紧密地相连,准备共同面对接下来的挑战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