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生涯的第五年春天,姜雨发现自己怀孕了。
那是个平常的周三下午,她正在给高一(3)班上李清照的《声声慢》,讲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突然一阵晕眩,扶住讲台才稳住身子。
“姜老师,您脸色不好。”课代表陈悦担忧地说。
姜雨摇摇头,勉强微笑:“没事,我们继续。”
但当天晚上,类似的晕眩又出现了。在司阳的坚持下,周末他们去了医院检查。
“恭喜,您怀孕了,已经八周。”医生微笑着将B超单递过来,“有些孕妇早期会有眩晕症状,注意休息就好。”
姜雨愣在原地,司阳先反应过来,紧紧握住她的手,眼中闪着难以置信的喜悦。
回家的路上,两人都沉默着。直到走进小区,司阳才轻声问:“你好像...不太高兴?”
姜雨停下脚步,望着院子里嬉闹的孩子们:“我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带毕业班、教研组课题、现在还有...”
司阳理解地搂住她的肩:“我们一起面对,就像一直以来那样。”
孕期的反应比预期强烈。姜雨常常在批改作业时突然犯恶心,原本喜欢的薄荷糖味道也变得难以忍受。教师工作本就繁重,如今更是吃力。
四月中的一天,姜雨正在监考期中考试,突然腹部一阵绞痛,冷汗瞬间浸透了衬衫。被紧急送医后,医生严肃地告诫:“先兆流产迹象,必须卧床休息至少两周。”
这意味着她将错过最重要的期中复习阶段。
“请代课老师吧,”校长关切地说,“身体要紧。”
但姜雨放心不下自己的学生,尤其是那几个语文薄弱的孩子。当晚,她躺在沙发上,看着班级群里的讨论,焦虑不已。
司阳端来温水,坐下轻声说:“记得我实习那年,流感请假一周,回来发现代课老师把班级带得很好吗?”
“但那不一样...”
“信任一下同事,也信任一下学生。”司阳握住她的手,“你教给他们的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离了你就无法前进的依赖。”
姜雨叹了口气,终于点头。
卧床休息的日子里,姜雨找到了新方式参与教学——她建立了线上答疑群,每天固定时间解答学生问题。还录制了微课视频,讲解重点难点。
出乎意料的是,这种新模式反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就连平时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在群里积极提问。陈悦每周会送来课堂笔记和作业,顺便汇报班级情况。
“大家比以前更用功了,”陈悦笑着说,“都说不能辜负卧病在床还坚持答疑的姜老师。”
五月底,姜雨重返课堂。那天走进教室时,全班起立鼓掌欢迎。黑板上画着精美的欢迎海报,讲台上放着一束鲜花和一堆礼物。
最让姜雨感动的是,学生们自发整理了期中以来的所有笔记和错题集,装订成册送给她。
“我们知道您肯定担心我们的学习进度,”学习委员说,“所以大家决定用行动告诉您:我们很棒,因为您是位好老师。”
姜雨眼眶湿润,连连点头:“我知道,我一直知道。”
孕期进入第六个月时,司阳接任了高二年级组长,更加忙碌。但他们形成了新的默契:每天晚饭后一起备课一小时,讨论教学难题,分享课堂趣事。
一个周日的下午,他们正在准备下周的课程,突然感觉到明显的胎动。两人同时愣住,然后相视而笑。
“小家伙在抗议我们工作太投入了。”司阳轻轻抚摸姜雨的肚子。
姜雨突然想起什么:“你说,我们会是好父母吗?”
司阳思考片刻:“就像当好老师一样,一边学习一边成长吧。”
九月开学,姜雨请了产假。离校前一天,教研组为她举办了欢送会。陈老师——如今的陈副校长——送给她一本精美的纪念册,每一页都是同事和学生的祝福。
最后一页是司阳写的:“致我最好的教学伙伴和生活伴侣:新征程,齐头并进。”
产假期间,姜雨并没完全离开教育工作。她开始撰写教育博客,分享教学经验和孕期坚持工作的体会。意外的是,博客受到许多教师同仁的关注,尤其是年轻女教师们的共鸣。
“您的经历给了我勇气,”一位读者留言,“原来家庭和事业可以兼顾,不需要完全牺牲一方。”
十一月初的一个寒夜,姜雨突然临产。经历十多个小时的努力,黎明时分,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产房的宁静。
“是个女孩,很健康。”护士将婴儿轻轻放在姜雨胸前。
司阳眼含热泪,亲吻姜雨的额头:“辛苦了,谢谢你。”
看着怀中小小的生命,姜雨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爱与责任。那一刻,她忽然理解了所有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时的心情——那份托付与期望。
他们给女儿取名“司玥”,寓意如月光般温柔明亮。
产后恢复期间,学校传来好消息:姜雨指导的学生在全市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她的博客也被教育局评为“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但最大的惊喜来自王楠——如今已成为一名体育老师——他托司阳转交一份礼物:一双迷你运动鞋和一张贺卡。
贺卡上写着:“祝贺你们。感谢当年手下留情,让我没有错过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姜雨捧着贺卡,久久无言。重活一世,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无意中改变了他人的人生轨迹。
产假结束后,姜雨重返校园。由于哺乳需要,学校特意调整了她的课表,每天留出一小时哺乳时间。
第一天回校,她发现办公桌上放着一台小型冰箱,同事们凑钱买的,方便储存母乳。
“欢迎回归,”语文组的老师们笑着说,“我们需要你的智慧和力量。”
司阳更加体贴,主动调整自己的课程,每天负责接送孩子,分担家务。教师大会上,他提出建立“家庭友好型”工作环境的建议,得到众多青年教师的支持。
小玥玥六个月时,第一次被带到学校参加开放日活动。一群高中生围着小宝宝,兴奋不已。
“她好像一颗小薄荷糖,”陈悦轻声说,“清新甜美,给人力量。”
姜雨和司阳相视一笑。薄荷糖——这个贯穿他们爱情与成长的意象,有了新的延续。
傍晚,送走最后一批学生,教室里只剩下一家三口。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将课桌染成金色。
司阳从口袋掏出两颗薄荷糖,递给姜雨一颗:“还记得大学时我说的话吗?有些味道,能珍藏一辈子。”
姜雨剥开糖纸,清凉甜味在口中弥漫。这一次,她没有孕吐反应,只有满心宁静的幸福。
窗外,学生们嬉笑着走过;怀里,小玥玥咿呀学语;身边,司阳温柔相伴。
粉笔灰微微扬起,在光束中跳舞,如同时光的精灵,记录着一段段平凡而珍贵的教育人生。
姜雨想,这就是她重活一世最想拥有的生活——三尺讲台,一生所爱,四季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