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闹钟还没响,林晚就醒了。
宿舍里遮光帘拉得严实,只漏进一缕微弱的晨光。她轻手轻脚地摸出手机,屏幕亮起时,先看了眼昨晚和顾寻的聊天记录——“记得吃早餐”后面跟着一个小小的月亮表情,是他昨晚十一点发来的。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了划,脸颊不由自主地发烫,像揣了颗刚烤好的溏心蛋。
她翻出那条米白色棉布裙,对着镜子穿好,又抹了点杏仁精油,指尖梳过长发时,想起昨天顾寻说“很软,也很香”,嘴角忍不住弯起来。
出门前,她犹豫了很久,还是把那颗巧克力(昨天他塞给她的)放进了口袋,糖纸的金色在晨光里闪了闪,像个小小的秘密。
教学楼还没什么人,林晚抱着《媒介文化研究》和那本《寒冬夜行人》,脚步轻快地走向301教室——今天是顾寻的《传播学理论》课,她要占第一排正中间的位置,那个离他最近、最容易被他注意到的地方。
推开教室门时,里面空荡荡的,只有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斑。她把书本放在第一排中间的书桌里,刚要坐下,却发现桌膛深处藏着个东西——一杯用保温杯装着的热牛奶,旁边还有个三明治,包装纸上印着学校咖啡厅的logo。
林晚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
她拿起保温杯,入手暖暖的,杯身上贴着一张小小的便签,字迹清隽熟悉,是顾寻的:“记得吃早餐,别空腹上课。”
指尖捏着那张便签,软乎乎的暖意从手心传到心里,连眼眶都有点发热。他怎么会在这里放早餐?是早上特意绕过来的吗?还是……昨晚就准备好了?
她偷偷看了眼门口,没人,赶紧把保温杯和三明治塞进自己的书包里——不能让别人看到,这是属于她一个人的小惊喜。
刚收拾好,就听到走廊里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林晚赶紧坐直身体,假装整理笔记,心脏却“咚咚”地撞着胸腔,连呼吸都放轻了。
顾寻推开门走进来,穿着浅灰色的针织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骨处那颗淡褐色的痣。他看到林晚时,脚步顿了顿,蓝灰色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像湖水被风吹起涟漪:“早。”
“顾、顾教授早!”林晚的耳朵尖瞬间红了,赶紧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抠着书本封面,“您也来得好早。”
“嗯,过来准备一下课件。”他走到讲台前,放下笔记本电脑,目光又不经意地扫过她的书包——那里鼓鼓囊囊的,装着他放的早餐。他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些,却没多说什么,只是打开电脑,准备上课。
林晚偷偷抬眼,看着他忙碌的背影,心里甜丝丝的。她拿出手机,给顾寻发了条短信:“教授,早餐收到了,谢谢您,很好吃。”发送成功后,赶紧把手机塞进桌膛,生怕被他看到。
没过多久,顾寻的手机在讲台上震动了一下。他拿起看了看,指尖在屏幕上敲了敲,林晚的手机立刻收到回复:“好吃就好,下次别忘吃了。”后面跟着个小小的笑脸表情。
她捂着嘴,差点笑出声,赶紧低下头,假装看笔记,耳朵却竖得高高的,听着他调试设备的声音——键盘敲击声、鼠标点击声,甚至他轻轻咳嗽的声音,都让她心跳加速。
学生们陆续进来了,教室很快坐满。沈时走进来时,看到林晚坐在第一排,皱了皱眉,故意坐到她旁边的位置,胳膊肘往她这边挤了挤。林晚往旁边挪了挪,心里有点不舒服,却没敢说什么。
上课铃响了,顾寻站在讲台上,清了清嗓子:“今天我们讲‘媒介伦理与新闻真实性’,先看个案例。”他点开课件,屏幕上出现一段关于“虚假新闻误导公众”的报道视频。
林晚看得很认真,时不时低头记笔记。顾寻讲课时,目光偶尔会扫过第一排,每次落到她身上时,都会停留两秒,像羽毛轻轻扫过心尖。有一次,她抬头记笔记,正好对上他的目光,他的嘴角弯了弯,眼神里带着温柔的笑意,看得她脸颊发烫,赶紧低下头。
“看完案例,我们来讨论一下:作为未来的传播者,应该如何避免传播虚假信息?”顾寻的声音落下,沈时立刻举起手。
“教授,我觉得首先要加强事实核查,引用权威信源,比如政府官网、正规媒体报道。”沈时说完,得意地看了林晚一眼,像是在炫耀自己答得有多好。
顾寻点点头:“很基础的做法,不错。林晚,你有补充吗?”
又被点到名,林晚紧张地攥了攥笔,站起来说:“我觉得……还要考虑受众的媒介素养,比如制作科普视频,教大家如何辨别虚假信息;另外,对于已经传播的虚假信息,要及时发布澄清公告,并且说明错误之处,而不是简单删除。”
“说得很好。”顾寻的眼睛亮了亮,“尤其是‘媒介素养教育’和‘主动澄清’这两点,比单纯的事实核查更全面。很多人只关注‘事前预防’,却忽略了‘事后补救’对受众信任的影响,林晚这个角度很新颖。”
林晚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坐下时,偷偷看了顾寻一眼,发现他正在低头写板书,耳朵尖居然有点红——是因为夸了她吗?
崔晓晓却不服气,小声嘀咕:“这有什么新颖的,网上早就有人说过了。”
她的声音不大,却刚好能让林晚听到。她皱了皱眉,刚要反驳,顾寻却突然开口:“崔晓晓,如果你有更新颖的观点,可以分享出来,而不是质疑同学的想法。学术讨论需要尊重,不是吗?”
崔晓晓的脸瞬间红了,低下头,不敢再说话。林晚心里一暖——顾寻在维护她,用一种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只有他们两个人能懂。
下课铃响后,学生们陆续离开。林晚收拾书本时,故意慢了些,想等沈时走了再跟顾寻说话。崔晓晓却没走,反而凑过来,压低声音说:“别以为教授帮你说话就是喜欢你,他只是不想你丢他的脸。”
“我没有那么想。”林晚咬着唇,往后退了一步。
“没有最好。”崔晓晓冷笑一声,转身走了。
林晚攥着书本,眼眶有点发热。这时,顾寻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她刚才掉在地上的笔记本:“掉了。”
他递过来时,指尖不经意地碰了碰她的手,“崔晓晓的话别往心里去,他最近课题压力大。”
“我知道了,谢谢您教授。”林晚接过笔记本,心里的委屈瞬间散了。
“论文改得怎么样了?”顾寻的声音很轻,只有他们两个人能听到。
“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就是案例部分还需要再完善一下。”
“嗯,有不懂的随时问我。”他顿了顿,从口袋里摸出一支钢笔,“你的笔看起来快没水了,这支借你用,下周还我就行。”
那是一支银色的钢笔,笔身上刻着小小的“L”和“G”——是“林晚”和“顾寻”的首字母吗?林晚接过钢笔,指尖颤抖着:“谢谢您教授,我会好好保管的。”
“不用谢。”顾寻笑了笑,抬手想摸她的头,又在半空中停住,转而帮她理了理歪掉的书包带,“快回去吧,下午还有课。”
“好!”林晚点点头,抱着书本和钢笔,脚步轻快地走出教室。走到走廊拐角时,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顾寻还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她的背影,嘴角带着浅浅的笑。
下午的课结束后,林晚抱着那本行业报告,去了顾寻的Office Hour。办公室门口没人,她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
推开门,顾寻正在看论文,看到她进来,笑着说:“来了?坐吧,案例看完了吗?”
“看完了,但是有几个地方不太懂。”林晚走到书桌前坐下,把报告递给他,指着第18页的案例分析,“这里的推荐算法机制,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结合用户的社交关系。”
“这个问题很好。”顾寻接过报告,认真地给她讲解,“结合社交关系的推荐,能提高用户的信任度,比如你朋友喜欢的内容,你也更有可能感兴趣……”
他讲得很细致,时不时用钢笔在报告上画重点,离她很近,身上的雪松味混着淡淡的咖啡香扑面而来。
林晚听得很认真,偶尔抬头时,总能看到他专注的侧脸,睫毛很长,垂下来时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有一次,她低头记笔记,头发不小心滑落,遮住了眼睛。顾寻停下讲解,伸手帮她把头发拢到耳后,指尖轻轻碰了碰她的耳垂——很轻,像羽毛拂过。
林晚浑身一僵,瞬间红了脸,连呼吸都停了。他的指尖带着微凉的温度,耳垂却烫得像火,心跳快得要蹦出来。
“头发挡到眼睛了。”顾寻的声音也有点不自然,赶紧收回手,假装继续看报告,耳朵尖却红得很明显。
“谢、谢谢教授。”林晚低下头,不敢看他,手指却忍不住摸了摸被他碰过的耳垂——那里好像还残留着他的温度。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顾教授,我来交论文。”
是艾拉教授的声音!林晚心里一慌,赶紧把顾寻借她的钢笔往桌下藏了藏。
顾寻也会意,顺手把刚才帮她拢头发时碰掉的橡皮捡起来,放在自己的笔筒里,笑着说:“进来吧。”
艾拉推开门,看到林晚时,笑了笑:“林晚也在啊?问论文问题吗?”
“嗯,刚问完,准备走了。”林晚站起来,抱着报告和书,“顾教授,谢谢您的讲解,我明白了。”
“好,有问题再过来。”顾寻点点头,目光里带着温和的笑意,只有他们两个人能看懂那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柔。
走出办公室,林晚靠在走廊的墙壁上,大口喘着气。她摸了摸口袋里的巧克力,又看了看手里的钢笔,忍不住笑了起来——顾寻对她的好,是偷偷的,是专属的,像藏在云朵里的星星,只有她能看到。
回到宿舍,林晚把钢笔放在书桌上,仔细看了看笔身上的“L”和“G”,心里甜滋滋的。
她拿出手机,给顾寻发了条短信:“教授,今天谢谢您的讲解,钢笔很好用,我会好好保管的。”
没过多久,顾寻回复了:“好用就好,改论文别熬夜,记得早点休息。”后面跟着个小小的月亮表情。
林晚看着短信,抱着手机躺在床上,嘴角一直挂着笑。她知道,顾寻也喜欢她,像她喜欢他一样,偷偷的,小心翼翼的,却藏不住那些温柔的细节。
第二天早上,林晚去教室时,发现书桌里又放着一杯热牛奶和一个三明治,便签上写着:“今天降温,多穿点衣服。”她抬头往讲台看,顾寻正在调试课件,感觉到她的目光,偷偷对她眨了眨眼。
林晚的脸颊瞬间红了,赶紧低下头,心里像被灌了蜜一样甜。她知道,这份偷偷的喜欢,会像春天的种子一样,慢慢发芽,开花,直到有一天,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站在一起,不用再藏着掖着。
而现在,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柔,已经足够让她心动很久很久了。她咬了一口三明治,甜丝丝的,像顾寻对她的喜欢,藏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里,温暖又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