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醒醒,王妃她只想搞钱搞权搞死你
本书标签: 古代  女频开学季更新  逆袭记 

暗室微光

醒醒,王妃她只想搞钱搞权搞死你

书房内的灯光,如同顾珩此刻的心境,冰冷而焦灼。

沈知意退出后,并未立刻远离。她站在廊下的阴影里,春夜的寒风吹拂着她的裙摆,带来一丝凉意,却无法冷却她飞速运转的思绪。

顾珩会如何应对?

硬抗?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与汹涌的传言和潜在的调查对抗,风险极大,很可能引火烧身。

找替罪羊?这似乎是常规操作,但那位主事已死,再找何人?且此次传言直指粮食品质和流向,并非简单的贪墨,需要更完美的闭环。

毁灭证据?那批问题粮食若真的存在,如今藏在何处?大规模转移或销毁,动静太大,更容易留下把柄。

还是…祸水东引?将调查的视线和舆论的矛头,引向别处?比如,他的政敌?

无论哪种选择,都意味着更激烈的争斗,更黑暗的手段。

沈知意感到一种冰冷的兴奋与警惕交织的情绪。危机,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顾珩若被逼到绝境,或许会露出更多破绽,让她抓到更致命的把柄。但同样,若他狗急跳墙,整个国公府都可能被拖入深渊,她亦无法独善其身。

她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她需要知道那批粮食的真实情况,需要了解顾珩的计划。

她悄然回到自己的厢房,并未点灯,在黑暗中静坐。耳朵却捕捉着书房方向的任何动静。

许久,书房门开,顾风低沉的声音响起顾风“二爷,人带来了。”

一个陌生的、带着惶恐的男声下人“小人…小人参见二爷…”

顾珩“那批陈粮,如今在何处?”

顾珩的声音冷得像冰。

下人“回、回二爷…按、按您的吩咐,早已…早已处理干净了…”

顾珩 “如何处理的?经手之人都有谁?账目如何做的?”

顾珩追问,语速极快。

那男人似乎吓坏了,语无伦次地交代着。沈知意凝神细听,拼凑出大概:那批以次充好、甚至可能霉变的漕粮,确实存在。并未运入京西大营,而是在途中便被截下,通过几道转手,最终似乎流入了…京城的某家大型私营粮店,被掺入好粮中,售卖给了不知情的百姓!而账目上,则做了手脚,伪装成正常损耗和合理折价。

真是胆大包天!不仅贪墨,还危害军需,更荼毒百姓!

沈知意心中发寒。顾珩的贪婪和毫无底线,再次刷新她的认知。

顾珩“经手之人,除了已死的刘主事,还有谁?”

顾珩的声音里带着杀意。

下人“还、还有漕运上的一个书吏,押运的两个小旗…还、还有那粮店的东家…”

顾珩“名单。”

顾珩打断他。

纸张摩擦的声音。片刻后,顾珩冷冷道顾珩“顾风,你知道该怎么做。要干净,要快。尤其是那粮店东家,让他闭嘴,永远闭嘴。”

顾风“是!”

顾风应声,脚步声和那男人的哀求声迅速远去。

书房内恢复死寂。

沈知意坐在黑暗中,手心冰凉。顾珩选择了最直接也最残忍的方式——灭口。他要掐断所有线索,让死无对证。

这能成功吗?在朝廷严查的风口浪尖,连续灭口,风险极高。

但顾珩显然已别无选择。

她该怎么办?将听到的秘密泄露出去?她无法解释消息来源,且会立刻引来顾珩的毁灭性报复。沉默?则眼睁睁看着那些人送命,看着顾珩逃脱制裁。

一个念头忽然闯入脑海:她或许无法阻止灭口,但可以…引导灭口的顺序,或者,让其中某一个“意外”活下来?成为将来某一天,足以钉死顾珩的铁证?

这个想法极其危险,却带着致命的诱惑。

她迅速权衡。顾风行动在即,她必须尽快决定。

最终,她咬了咬牙。机会稍纵即逝。

她悄无声息地起身,没有惊动云袖,从妆匣底层取出一枚不起眼的银簪,又快速写了一张纸条,塞进簪子的中空夹层里——这是她与柳芸娘约定的紧急联络方式之一。

她避开巡夜的婆子,如同幽灵般来到后院角门附近,将银簪放在了约定的、一块松动的砖石下。

柳芸娘如今常出入“惠丰号”,结识三教九流,或有办法将消息以极快的速度、极隐秘的方式,传递给某个人——比如,那位与粮店东家有些远亲关系、又恰好在都察院做杂役的鳏夫?只需暗示他,他的远亲即将大祸临头,或许能救其一命?

她无法保证成功,但这步闲棋,或许能在未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做完这一切,她迅速返回,仿佛从未离开过。

心跳如鼓,她却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次日,一切如常。

但暗流愈发汹涌。京城的气氛依旧紧张,关于漕粮的传言似乎被压下去了一些,却又仿佛在酝酿更大的爆发。

顾珩称病告假,闭门不出。顾风也时常不见踪影。

沈知意则更加低调,专心打理内宅,仿佛对外界风波一无所知。

几天后,噩耗陆续传来。

漕运衙门那名书吏,夜间醉酒失足落水身亡。

押运的一名小旗,暴病而亡。

另一名小旗,则在城外遭遇“马贼”,横尸荒野。

死亡接踵而至,且都看似意外,却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刻意。

沈知意听到这些消息时,面色平静,只在无人处,轻轻叹了口气。顾珩的狠辣,超乎想象。

然而,关于那粮店东家的消息,却迟迟没有传来。

直到又过了两日,才隐约有消息说,那家粮店东家前夜家中遭贼,受了惊吓,第二日便匆匆变卖家产,带着家人离开京城,不知所踪。

是顾风失手了?还是…有人提前报信,让他逃过一劫?

沈知意无法确定那枚银簪是否起到了作用,但这结果,于她而言,是最好的。

一个可能存在的活口,一个潜在的证人。

她将这信息深深埋藏。

灭口事件暂时平息了外界对漕粮案的追问,但也让都察院的御史们更加确信此案水深,背后定有更大黑手。只是苦于线索中断,暂时无法深究。

顾珩似乎暂时度过了最危险的关口,但他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折损了不少人手,更在皇帝和某些重臣心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他变得更加阴郁,也更加多疑。

沈知意能感觉到,他审视的目光时常落在自己身上。他在怀疑什么?怀疑她是否听到了那夜的谈话?或是怀疑府中另有他人的眼线?

她越发谨言慎行,将“温顺无知”的面具戴得牢牢的。

这场危机,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虽然暂时过去,却留下了满目疮痍和更深的猜忌。

沈知意知道,她和顾珩之间那脆弱的、建立在互相利用和警惕之上的平衡,已经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风暴只是暂歇,而非结束。

而她,在黑暗中播下的那颗微小的种子,或许正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生根发芽。

她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力量,来迎接下一场,必将到来的更大风浪。

上一章 波澜再起 醒醒,王妃她只想搞钱搞权搞死你最新章节 下一章 余烬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