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我的系统先管饭
本书标签: 玄幻奇幻 

第十一章

我的系统先管饭

量产迷雾与大区赛前夜

宏康科技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是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阳光透过玻璃,在桌面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斑。林宇坐在主位旁,面前摊着项目技术文档,王静和陈曦分坐两侧,桌上的传感器原型用透明盒装好,泛着浅灰色的柔光。

“林宇同学,你们的原型很有想法,但量产是道坎。” 宏康研发总监李哲推了推金属框眼镜,指尖敲了敲文档上 “柔性传感器量产工艺” 那页,“我们测试过样品,电极与复合材料的贴合度不稳定,批量生产时良率可能连 60% 都达不到,成本会飙升。”

王静立刻坐直身子,语速飞快:“我们用的是聚氨酯基底,电极采用丝网印刷工艺,确实在边缘贴合上有问题。但我导师实验室新研发的‘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能改善界面附着力,只是……” 她顿了顿,“需要定制处理设备,前期投入至少 50 万。”

陈曦补充道:“算法端也有风险。目前模型在实验室和敬老院场景下表现稳定,但不同户型的家具布局、地面材质会影响信号采集,大区赛需要验证多场景适配性,这需要更多数据支撑。”

林宇指尖在桌下轻轻敲击,激活 “危机预演推演力”。眼前瞬间浮现出两条推演路径:一是接受宏康提出的 “技术入股,放弃部分专利” 方案,虽能解决量产资金,但后续话语权受限;二是自主攻克工艺难题,申请校内创业基金 + 寻找第三方代工厂,风险高但自主性强。推演末尾,红色警示标亮在 “宏康方案的专利分割条款” 上 —— 后续迭代技术可能被绑定。

“李总监,” 林宇抬眼,语气沉稳,“我们愿意先做工艺优化验证。两周内,我们会拿出良率达 85% 以上的小批量样品,若达标,再谈合作细节。至于多场景适配,我们正在扩大用户测试范围,数据会同步给贵司。”

李哲有些意外,随即笑了:“年轻人有魄力。我给你们开放实验室的工艺测试权限,需要设备随时说。”

离开宏康,林宇立刻点开 “生活地图”,闪烁的紫色图标跳了出来 ——【市新材料产业园:精密印刷工艺实验室】,备注 “可提供柔性电子量产工艺咨询,需提交技术需求报告”。他同时在 “资源互助圈” 发布新需求:

【互助需求(跌倒预警系统)】:

急需:有柔性电子量产经验的工程师(1 名),协助优化传感器印刷工艺,可提供项目分红优先权(若后续落地)。

可交换:“高效记忆法”+“文献检索进阶技巧” 组合辅导(限 1 人)。

当天傍晚,一位名叫周明的工程师联系了林宇。他曾在深圳的柔性屏工厂做过工艺主管,去年因家庭原因回本地,正在找技术合作项目。“丝网印刷的边缘溢墨问题,我之前解决过类似的。” 周明在视频电话里调出工艺图,“你们试试把刮刀角度调至 65 度,油墨黏度控制在 2500cP,再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基底,良率应该能上去。”

王静连夜带着样品去了新材料产业园,按周明的方法测试。凌晨三点,她在群里发了张照片 —— 测试报告上 “良率 92%” 的字样格外醒目,配文:“成了!电极贴合完全没问题!”

【叮!完成 “量产工艺突破” 关键任务!奖励:300 元现金,跨学科理解力 + 2,解锁 “产业对接权限”(可查看本地代工厂名录及合作条件)。】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林宇正在整理创业基金申请材料。之前参加的咨询会没白费,他摸清了 “校内重点创业项目扶持基金” 的申请条件 —— 需要提供详细的市场分析、技术可行性报告和成本核算。他把王静的工艺优化数据、陈曦的多场景测试计划,还有周明提供的量产成本估算表整合起来,用 “文案创作能力” 润色报告框架,再用 “逻辑分析能力” 检查漏洞,连 “不同户型的信号覆盖差异应对方案” 都单独做了附件。

“宇哥,要不要帮忙?” 张明抱着英语词汇本凑过来,“我现在看英文文献快多了,你那基金申请里的外文资料,我能帮你翻译摘要。”

林宇愣了愣,随即笑了:“好啊!把这份《柔性传感器市场调研报告》的英文摘要翻了,顺便练练手。”

张明坐在电脑前,指尖飞快敲击。以前他看英文文献像看天书,现在用 “高效记忆法” 记住了大量专业词汇,连 “polyurethane composite”(聚氨酯复合材料)这类术语都能随口说出来。两小时后,翻译好的摘要递到林宇手里,准确率竟达 90% 以上。

【叮!触发 “互助反哺” 隐藏任务!张明协助完成外文资料翻译,奖励:友谊积分 + 20,张明英语阅读能力永久 + 1。】

一周后,创业基金申请获批 ——10 万元预研资金到账。林宇立刻联系周明推荐的代工厂,订了 500 套传感器组件,用于大区赛的现场演示和大规模用户测试。

陈曦那边也传来好消息。他联合之前的数据采集小组,收集了 1200 组不同场景的步态数据(包括客厅、卫生间、走廊等),优化了算法的场景识别模块。“现在不管是老人在铺地毯的卧室走路,还是在瓷砖卫生间起身,模型都能精准判断,误报率压到了 5% 以下。” 陈曦在团队会议上展示测试视频,屏幕上的预警提示总是在 “模拟跌倒前 0.5 秒” 弹出,精准得让人惊叹。

离大区赛只剩三天时,林宇用 “危机预演推演力” 做了最后一次风险预判。推演中,红色警示停在 “现场演示的电源续航” 上 —— 原型机用的是小型锂电池,连续工作只能撑 4 小时,而大区赛的演示环节可能长达 6 小时,中途断电会影响评分。

“得换电池!” 林宇立刻联系王静,“有没有体积小、容量大的柔性电池?最好能缝在传感器的布料里,不影响舒适度。”

王静想起之前帮过的生物系学姐,她的课题就是 “柔性固态电池”。“我问问学姐!她实验室有样品!” 半小时后,学姐回复:“可以借 10 块样品,容量够支撑 8 小时,厚度只有 1mm,完全能贴合布料。”

比赛前一天,团队在礼堂做最后一次模拟演示。张明也来帮忙,负责引导 “模拟用户”(从敬老院请的三位老人)体验原型。张奶奶穿着缝有传感器的马甲,在模拟的客厅里慢慢走,突然假装脚下一滑 —— 手环上的预警灯立刻亮起,连接的平板弹出 “跌倒风险!请扶稳扶手” 的提示,同时语音播报(音量可调,适配老人听力)。

“太灵了!” 张奶奶拉着林宇的手,“要是家里有这东西,我们这些老骨头也能放心多了。”

【叮!完成 “大规模用户体验验证” 任务!奖励:500 元现金,用户调研能力 + 3,“团队领袖光环(初级)” 效果增强至 “士气 + 15%,效率 + 15%”。】

晚上,林宇把答辩 PPT 最后检查了一遍。陈曦在调试演示设备,王静在给传感器贴编号,张明在整理用户反馈问卷。宿舍里的台灯亮到深夜,四个人的影子在墙上交叠,像一幅热闹又温暖的画。

“明天就要去省城了。” 王静伸了个懒腰,眼里却满是干劲,“咱们一定要拿大区赛一等奖!”

陈曦推了推眼镜,点头:“模型和原型都没问题,答辩准备充分,有把握。”

林宇看着窗外的月光,想起第一次激活系统时的 4.6 元余额,再看看现在的团队、成型的项目,还有手机里 10 万元的基金到账通知,突然觉得像一场梦。但掌心传来的手机触感是真实的,团队成员的笑声是真实的,系统面板上 “大区赛任务” 的进度条正在加载,也是真实的。

“走吧,” 林宇站起身,“明天一早的高铁,今晚早点休息,养足精神。”

他最后看了眼 “资源互助圈”,新的消息弹了出来 ——【华东大区赛组委会:参赛团队请注意,现场增设 “技术问答加试” 环节,需团队核心成员共同作答。】

林宇笑了笑,把消息转发到群里:“再加一道题而已,咱们一起上。”

月光下,四个人的目光交汇,满是坚定。大区赛的舞台,正等着他们带着 “跌倒预警系统”,绽放更亮的光芒。

上一章 第十章 我的系统先管饭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