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玄幻奇幻小说 > 我的系统先管饭
本书标签: 玄幻奇幻 

第十三章

我的系统先管饭

社区烟火里的优化与全国赛的前夜

张明妈妈的社区推广比想象中热闹。周六上午的社区活动中心里,二十多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围坐成圈,桌上摆着缝有传感器的马甲、手环,还有用来演示的平板。张明拿着话筒,有点紧张地念着操作指南,林宇、王静、陈曦则分散在老人中间,手把手教他们使用。

“小伙子,这字太小啦,我看不清‘紧急联系人’在哪填。”72 岁的刘爷爷眯着眼,手指在平板屏幕上划来划去,眉头皱成一团。旁边的张奶奶也跟着点头:“晚上起夜,那提示音太响了,吵得我家老头子睡不着!” 还有位穿厚棉袄的李奶奶抱怨:“我这棉袄一穿,手环就老提示‘信号弱’,是不是坏啦?”

林宇立刻掏出笔记本记下问题,指尖在桌下轻轻敲击 ——【生活地图】上,一个绿色图标正在社区附近闪烁:【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友好设计咨询】,备注 “可提供适老化产品界面优化建议”。他同时在 “资源互助圈” 发了条新需求:

【互助需求(银龄守护者)】:

急需:有适老化设计经验的设计师(1 名),协助简化 APP 界面,可提供项目纪念版传感器马甲。

急需:声学工程专业同学(1 名),优化夜间语音提示音量调节功能,可交换 “高效记忆法” 辅导。

不到一小时,设计系的学姐周瑶和声学系的男生赵凯就赶了过来。周瑶拿起平板,三下五除二调整界面:“把‘紧急联系人’做成红色大按钮,放在首页最上面;字体放大到 18 号,去掉多余的‘数据统计’模块,老人只需要看‘安全状态’和‘预警记录’就行。” 赵凯则掏出分贝仪,测试不同音量:“夜间模式可以加个‘柔音’选项,把提示音从 60 分贝降到 45 分贝,既听得见又不扰民。”

王静蹲在李奶奶身边,摸了摸她的棉袄面料,眼睛一亮:“奶奶,您这棉袄是羊毛的,会影响信号。我回去把传感器的电极间距调小一点,再用导电纤维混纺进布料里,保证穿棉袄也能正常用!” 陈曦则打开笔记本,快速记录下 “厚衣物信号补偿” 的需求,低声对林宇说:“算法里要加个‘材质识别’模块,根据信号衰减程度自动调整采集频率。”

接下来的三天,团队连轴转。林宇跟着周瑶改 APP 界面,把首页简化成 “安全状态、紧急联系、语音设置” 三个大模块,还加了语音导航功能,老人说 “找儿子”,就能直接跳转到联系人页面;王静在实验室熬了两个通宵,用导电纤维和聚氨酯混合,做出更薄更灵敏的传感器贴片,厚度从 0.8mm 降到 0.3mm,信号穿透性提升 40%;陈曦则在算法里加入 “材质补偿” 和 “夜间低功耗” 模式,不仅解决了厚衣服的信号问题,还把电池续航从 8 小时延长到 12 小时;张明每天泡在社区,收集老人的试用反馈,连 “按钮能不能做成圆形”“提示音能不能用戏曲调调” 这样的细节都记下来,整理成厚厚的《用户需求手册》。

周五下午,当林宇把优化后的 APP 和新传感器送到社区时,刘爷爷点开界面,一眼就看到了红色的 “紧急联系人” 按钮,笑着说:“这下清楚多啦!” 李奶奶穿上缝有新传感器的棉袄,平板上的信号条立刻满格,她走了两步,屏幕上跳出 “步态稳定” 的提示,忍不住拍手:“灵!真灵!” 张奶奶晚上起夜时,柔音提示 “慢走,左侧有扶手”,她老伴再也没被吵醒,特意打电话给张明妈妈道谢。

【叮!完成 “社区推广” 支线任务!新增 62 位老人用户测试,用户满意度 92%!奖励:800 元现金,用户调研能力 + 3,解锁 “社区合作权限”(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 “居家养老安全站”)。】

系统提示音响起时,林宇正在整理全国赛的答辩材料。突然,陈曦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跑进来:“宇哥,学校伦理审查没过!评委说我们没提供‘老人知情同意书’的详细流程,还有数据存储的隐私保护方案,全国赛可能不让参赛!”

林宇心里一紧,立刻激活 “危机预演推演力”。眼前浮现出两条路径:一是临时找法律系同学补做方案,可能赶不上审查截止日期;二是联系之前帮过忙的王静导师,借助生命科学院的伦理审查模板,再找法律系同学加急修改。推演结果显示,第二条路径成功率达 85%,但需要 24 小时内完成。

“王静,你立刻联系你导师,要生命科学院的伦理审查模板!” 林宇语速飞快,“陈曦,你整理之前的用户数据存储记录,标注‘匿名化处理’的细节;我去‘资源互助圈’找法律系同学,帮忙完善知情同意流程!”

他在互助圈里发了条紧急需求,附上 “可提供全国赛答辩旁听名额” 的诱惑,不到十分钟,法律系大三的学霸李薇就回复了:“我做过医疗伦理的案例,现在就能过来!”

当晚,四人在图书馆熬了个通宵。李薇帮他们设计了分层知情同意流程:对视力好的老人,提供纸质版知情书;对视力差的,用语音朗读 + 点头确认的方式;还加了 “随时退出测试” 的条款,确保老人的自主权。陈曦则在数据存储方案里加了 “端侧加密”,用户数据只存在本地设备,如需上传,会自动删除姓名、住址等敏感信息,只保留步态特征等匿名数据。王静则联系了敬老院的护工,让他们帮忙录制 “知情同意语音指南”,用方言和普通话两种版本,方便不同地区的老人理解。

第二天一早,当林宇把厚厚的伦理审查材料送到学校科研处时,处长翻了翻,点头道:“考虑得很细致,尤其是适老化的知情同意流程,比很多研究生的方案都周全!通过!”

解决了伦理问题,新的挑战又冒了出来 —— 宏康提供的供应链报告里,缺少 “大规模生产时的质量管控” 细节,全国赛的评委很可能关注量产稳定性。林宇立刻联系李哲,李哲爽快地邀请他们去宏康的生产基地参观,并安排质量总监做详细报告。

在宏康的生产车间里,林宇看到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测试新的传感器贴片,质量总监拿着检测报告说:“我们加了三道质检工序:电极贴合度检测、信号灵敏度测试、水洗耐用性实验,良率能稳定在 90% 以上,每月产能可达 5000 套。” 王静盯着生产线的等离子体处理设备,忍不住问:“能不能把处理参数共享给我们?我们想优化实验室的样品制作。” 质量总监笑着点头:“合作就是要互通有无,我让工程师整理好发给你。”

陈曦则在旁边记录产能数据,低声对林宇说:“有了这些数据,答辩时就能证明我们的项目不是实验室产物,而是能真正落地的产品。”

全国赛的前一周,团队搬进了学校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进行最后的冲刺。每天早上,他们先过一遍前一天的用户反馈,调整细节;上午打磨答辩 PPT,把张奶奶、刘爷爷的真实案例加进去,还制作了 “技术演进时间线”,从最初的青菜豆腐任务,到现在的跌倒预警系统,清晰展示成长轨迹;下午进行模拟答辩,邀请专业课老师、伦理审查专家、甚至社区的老人当评委,挑出问题;晚上则测试现场演示设备,准备了三套备用传感器和充电宝,以防突发故障。

张明也没闲着,他帮着整理答辩需要的各种材料,还把老人的感谢语音剪辑成 30 秒的短片,准备在答辩结尾播放。有次模拟答辩时,一位老教授问:“如果老人忘记充电,设备没电了怎么办?” 林宇愣了一下,张明突然插嘴:“我们可以在社区里设‘充电驿站’,老人路过就能给手环充电,还能顺便测血压!” 林宇眼睛一亮,立刻把这个想法加进落地方案里。

【叮!检测到团队协作创新,触发 “应急方案优化” 临时任务!完成 “充电驿站” 方案设计,奖励:300 元现金,团队协作能力 + 1。】

全国赛的前一天晚上,孵化中心的灯亮到深夜。林宇最后检查了一遍答辩 PPT,王静把三套传感器放进防震箱,陈曦调试好了现场演示的平板,张明则把老人的感谢短片拷贝到 U 盘里。四人坐在桌前,吃着外卖,看着窗外的月光,突然都笑了。

“还记得第一次见面时,我还跟陈曦吵过课题方向吗?” 王静拿起筷子,夹了块排骨,“现在想想,要是没有那次吵架,也不会有这么完善的方案。” 陈曦推了推眼镜,难得幽默:“幸好林宇当时用咖啡渍转移了话题,不然我们可能还在争‘精准医疗’和‘算法优化’。” 张明笑着说:“我以前高数都考不过,现在居然能帮你们整理数据,还能想出让‘充电驿站’的点子,简直像做梦!”

林宇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满是温暖。他想起激活系统时的 4.6 元,想起第一次帮张明讲高数题的紧张,想起在敬老院帮刘爷爷修收音机的意外,这些细碎的瞬间,拼成了现在的团队,拼成了眼前的项目。

“明天,咱们不用想能不能拿奖。” 林宇举起可乐,“就把我们做的事,把老人们的故事,好好讲给评委听。至于结果,交给努力就好。”

三人跟着举起可乐,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亮了桌上的答辩材料,也照亮了他们眼里的期待。

第二天一早,团队带着设备和材料,登上了前往北京的高铁。林宇打开 “生活地图”,屏幕上跳出一个金色的图标 ——【全国老龄产业博览会:主会场】,备注 “全国赛获奖团队可获得参展资格”。他握紧手机,知道新的挑战就在眼前,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带着社区老人的期待、宏康的支持、互助圈伙伴的帮助,朝着全国赛的舞台,坚定前行。

上一章 第十二章 我的系统先管饭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