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本书标签: 穿越 

第三章 粮种风波,初显手段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洪武七年的初夏,应天府的雨淅淅沥沥下了半个月。朱雄英站在东宫廊下,手里捏着一张刚送来的驿报——凤阳的双季稻种已经种下,只是连日阴雨,部分田垄积了水,老农们正忙着挖渠排水。

“殿下,雨再不停,怕是要坏了稻种。”东宫侍卫长张武低声道。他是朱标亲自挑选的侍卫,为人沉稳,朱雄英这几个月常有意无意跟他聊些“御下之道”,渐渐把他当成了心腹。

朱雄英点点头,转身往书房走:“张武,你去库房取二十件蓑衣、十把铁锹,再让厨房准备些热粥,送到凤阳去。就说是东宫赏给老农的,让他们加把劲,别误了农时。”

张武愣了一下:“殿下,这点东西……要不要跟太子殿下说一声?”

“不用,”朱雄英脚步没停,“这是我作为皇孙,给百姓的一点心意,不用惊动父亲。你记住,送去的时候别张扬,就说是‘东宫小殿下’的意思,别提‘皇太孙’三个字。”

他心里清楚,朱元璋最忌“储君结党”,哪怕是送点蓑衣,也得藏着“仁心”的名头,不能露半点“收买人心”的痕迹。张武虽不完全懂,但还是躬身领命:“末将明白。”

刚走进书房,就见朱允炆坐在案前,手里拿着个拨浪鼓,正对着一本摊开的《大明舆图》发呆。吕氏站在一旁,手里拿着把团扇,轻轻扇着风。

“大哥!”朱允炆看见他,立刻把拨浪鼓扔到一边,跑过来拉他的手,“母妃给我看舆图,你看,这是北平,四叔就在这里!”

朱雄英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舆图上的北平被圈了个红圈,旁边还写着“燕王封地”四个字。他心里一动,看向吕氏:“吕侧妃,这舆图是哪里来的?”

吕氏放下团扇,柔声笑道:“是前日陛下赏给允炆的,说让他多看看大明的江山,以后好帮着太子殿下分忧。”

朱雄英心里冷笑——朱元璋赏舆图,怎么会赏给一个五岁的孩子?分明是吕氏托人求来的,想借“陛下赏赐”抬高朱允炆的身价。他不动声色地抽回手,走到案前拿起舆图:“这舆图确实好,只是二弟还小,怕是看不懂上面的山川河流。张武,把我那本《山川考》拿来,我教二弟认认地名。”

张武刚要去拿,吕氏连忙开口:“不用麻烦太孙殿下了,允炆笨,别耽误了殿下读书。我让丫鬟教他就好。”她怕朱雄英借“教读书”的名义,抢了朱允炆在舆图上的“风头”。

朱雄英却装作没听出她的意思,笑着说:“侧妃客气了,二弟是我弟弟,教他读书是应该的。再说,这舆图上的地名,跟《山川考》里的故事有关,我讲给二弟听,他记得更牢。”

说着,他翻开《山川考》,指着舆图上的“江南”:“二弟你看,这里是江南,去年大水,百姓没饭吃。皇爷爷派官赈灾,还调了双季稻种去凤阳,就是想让百姓今年能吃饱饭。”

朱允炆眨着眼睛:“双季稻种是什么?能吃吗?”

“傻弟弟,”朱雄英刮了下他的鼻子,“稻种是用来种庄稼的,种出来的稻子才能吃。要是凤阳的稻子丰收了,百姓就能有饭吃,皇爷爷和父亲也能安心了。”

他故意把“双季稻种”的功劳往朱元璋和朱标身上引,既显谦逊,又暗提自己之前的建议——这话要是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又是一层好感。吕氏站在一旁,脸色有些难看,却插不上话。

正在这时,东宫太监匆匆跑来:“太子殿下,太孙殿下,陛下召你们去乾清宫!”

朱雄英心里一紧——难道凤阳的稻种出问题了?他连忙跟着朱标往乾清宫走,路上朱标低声问:“英儿,你之前给凤阳送蓑衣,怎么不跟我说?”

“父亲,”朱雄英小声道,“孙儿只是觉得老农们辛苦,送点东西是应该的,不想让父亲担心。”

朱标叹了口气:“你呀,心思太细了。到了皇爷爷面前,少说话,听皇爷爷怎么说。”

乾清宫里,朱元璋正拿着一份奏疏,脸色阴沉。见他们进来,把奏疏往桌上一拍:“你们看看!凤阳的稻种被人换了!送来的竟是些陈年旧种,发不了芽!”

朱标连忙拿起奏疏,越看脸色越白:“父皇,这……这是谁干的?竟敢调换粮种!”

朱雄英凑过去一看,奏疏上写着:凤阳老农发现稻种颗粒干瘪,有的还发了霉,根本不能下种。户部派去的官员查了半天,说是江南粮商为了省成本,用旧种换了新种,已经卷款跑了。

“跑了?”朱元璋怒拍桌子,“朕看是有人故意为之!凤阳是朕的老家,换了粮种,百姓要挨饿,这是想让朕背上‘忘本’的骂名!”

朱标连忙躬身:“父皇息怒,儿臣这就派官去江南追查粮商,再调新的稻种去凤阳!”

“调新种?”朱元璋冷笑,“播种的时节就剩三天了,再调来得及吗?”

朱雄英突然开口:“皇爷爷,孙儿有办法。”

朱元璋看向他,眼神里带着几分失望:“你有什么办法?粮种都被换了,难不成你能变出稻种来?”

“孙儿变不出稻种,但孙儿知道哪里有现成的稻种。”朱雄英躬身道,“孙儿记得,东宫的皇庄里种了双季稻,今年的第一季稻种刚收下来,颗粒饱满,正好能种。要是把皇庄的稻种调去凤阳,再让东宫的佃户跟着去教老农耕种,三天之内一定能种完!”

东宫皇庄是朱元璋赏赐给朱标的私产,里面种的都是最好的粮种。朱标愣了一下:“英儿,那是东宫的私产……”

“父亲,”朱雄英打断他,“皇庄的粮种是皇爷爷赏的,现在凤阳百姓需要,我们怎么能舍不得?百姓吃饱了,大明才能安稳,这比什么都重要。”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眼神慢慢缓和下来。他突然笑了:“好!说得好!朕没白疼你!东宫的粮种,朕准了!朱标,你立刻让人去皇庄调粮种,再派五十个佃户去凤阳,务必在三天内种完!”

朱标连忙领旨。朱元璋又看向朱雄英:“英儿,你说说,这粮商调换粮种,背后会不会有人指使?”

朱雄英心里一动——这是朱元璋在考他的洞察力。他沉吟片刻:“皇爷爷,孙儿觉得,粮商胆子再大,也不敢单独调换皇粮。说不定是户部有人收了好处,帮着粮商瞒天过海。不如让锦衣卫去查户部,看看是谁给粮商开的放行文书。”

朱元璋点点头:“好主意!朕这就让锦衣卫去查!”

从乾清宫出来,朱标拉着朱雄英的手,语气里满是欣慰:“英儿,今日多亏了你。要是没你,为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父亲,”朱雄英仰起头,“孙儿只是做了该做的。再说,这都是皇爷爷信任我们,我们才能帮上忙。”

他心里清楚,这次粮种风波,他不仅在朱元璋面前赚足了“仁心”和“智计”的印象分,还借机把东宫皇庄和佃户推到了台前——以后东宫的势力,就能名正言顺地往凤阳延伸了。

回到东宫,吕氏已经带着朱允炆在门口等着。见他们回来,吕氏连忙上前:“太子殿下,太孙殿下,听说凤阳的粮种出了问题,没事吧?”

“没事了,”朱标摆摆手,“多亏了英儿,调了东宫皇庄的粮种去凤阳。”

吕氏脸上挤出笑容:“太孙殿下真是聪慧,这下百姓有救了。允炆,快谢谢大哥。”

朱允炆连忙点头:“谢谢大哥!”

朱雄英笑着说:“不用谢,都是为了百姓。二弟,以后你要好好读书,将来也帮着父亲和大哥,为百姓做实事。”

朱允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吕氏看着朱雄英的眼神,却多了几分忌惮——这个七岁的嫡长孙,已经不是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稚子了。

夜深了,朱雄英躺在床榻上,听着窗外的雨声。他知道,这次粮种风波只是个开始。接下来,他要借着“追查户部贪腐”的机会,看看朝堂上哪些人是吕氏的靠山,哪些人可以拉拢。

他悄悄拿出那张简陋的“谋划图”,在“凤阳”旁边画了个小圆圈,旁边写着“皇庄”两个字。这是他的第二步棋,虽然惊险,却走得很稳。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洒在地图上。朱雄英望着地图,眼神坚定。他的储位之路,就像这雨后天晴的夜空,虽然有过乌云,却总能透出光来。而他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缕光,一步一步,走向那至高无上的位置。

上一章 第二章 书房暗弈,稚语藏锋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查贪牵出派系,稚子暗布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