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本书标签: 穿越 

第十六章 江南兴农,夯实国本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洪武十年的夏末,江南水利工程正式动工。朱雄英亲自前往江南督工,杨荣、夏原吉、周忱随行,张辅则率锦衣卫负责安保——此次工程投入了户部近三成的年度预算,涉及淮河、长江下游十余州府,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大的水利项目。

“殿下,扬州段的河道已经开始疏浚,泰州的新河堤也砌了半丈高。”周忱拿着图纸,在朱雄英面前展开,“按这个进度,明年春耕前就能完工,正好赶上新粮种的推广。”

朱雄英蹲在河堤边,抓起一把泥土仔细查看:“江南的土偏黏,得在河堤底部铺一层碎石,防止汛期水流冲刷导致坍塌。另外,每个州县都要留一处泄洪区,万一水位超警,也好有地方分流。”

周忱连忙记下:“臣这就让人调整方案。”

一旁的夏原吉补充道:“殿下,新粮种的试种很成功。在东宫皇庄试种的‘耐寒双季稻’,第一季亩产比普通稻子高两成,第二季虽然产量稍低,但能在霜降前成熟,正好能补充冬粮。”

朱雄英点点头:“很好。等水利工程完工,就从扬州、泰州开始推广,让地方官组织农户学习种植技术。另外,给种新粮种的农户每亩补贴五斗谷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接下来的两个月,朱雄英走遍了江南十余州府,白天督查水利工程,晚上召集地方官和老农,商议粮种推广和农事改进。于谦则将他的言行、各地的农事经验整理成册,写成《江南兴农录》,准备刊印后发给全国州县参考。

期间,浙东文臣曾派人来“慰问”,想借机插手水利工程,却被朱雄英以“工程已有统筹规划”为由拒绝。朱棣也从北平送来书信,说想派燕王府的人来江南“学习水利技术”,朱雄英同样婉拒——他清楚,这两人都是想借机安插人手,绝不能给他们机会。

十月,江南水利工程主体完工。疏浚河道三百余里,加固、新建河堤百余里,设置泄洪区十二处。朱元璋接到奏报,龙颜大悦,下旨将朱雄英召回应天府,准备亲自嘉奖。

返程前,朱雄英在扬州召开了“江南农事大会”,召集江南各地的老农和官员,推广“耐寒双季稻”和新的耕作技术。会上,一个老农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殿下,有了新河堤和新粮种,我们以后再也不用怕水、怕饿了!您真是百姓的活菩萨啊!”

朱雄英温声道:“老人家,这是朝廷应该做的。只要百姓能吃饱饭、过好日子,大明才能安稳。”

回到应天府后,朱元璋在乾清宫设宴,宴请东宫属官和参与江南水利、农事的官员。宴会上,朱元璋拉着朱雄英的手,对百官说:“朕的孙儿,不仅懂仁政,还懂实务!江南水利、新粮种推广,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他做得比朕当年还好!”

百官纷纷起身敬酒,朱雄英一一回敬,举止得体,赢得了满朝文武的赞誉。浙东文臣见此情景,彻底放弃了与朱雄英争夺储位的想法;朱棣坐在角落里,看着意气风发的朱雄英,眼神复杂,却也明白——自己再也没机会撼动朱雄英的地位了。

东宫书房里,朱雄英看着《江南兴农录》的刊印样本,对杨荣道:“把这本书发给全国州县,让北方的官员也看看,争取明年在北方试种耐寒粮种。只要全国的粮食产量提上来,大明的根基就稳了。”

杨荣躬身道:“殿下放心,臣这就安排。”

朱允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稻穗模型:“大哥,丫鬟说这是新粮种的稻穗,比普通稻穗大很多,是不是真的?”

朱雄英笑着拿起模型:“是真的。等明年秋收,大哥带你去江南,看看真正的新稻穗,再吃用新米做的饭。”

朱允炆开心地拍手:“好啊!我还要带些新米给母妃尝尝!”

吕氏站在廊下,听着屋内的欢声笑语,心里彻底放下了执念。她知道,朱雄英已经成为大明当之无愧的继承人,朱允炆能在他的庇护下安稳生活,就是最好的结局。

夜深了,朱雄英坐在书房里,看着那张“谋划图”。他在“江南水利”旁边画了个圈,标注上“主体完工,惠及十余州府”;在“农事推广”旁边添了“耐寒双季稻试种成功,明年全国推广”。他的七年谋,已经走了近八成。

窗外的夜很静,朱雄英想起自己穿越到洪武七年,已经过去了四年。这四年里,他削弱了朱棣的势力,打压了浙东文臣和吕氏,培养了东宫班底,整饬了吏治,兴修了水利,推广了新粮种……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从未停歇。

他拿起笔,在图上添了“北方粮种试种”“东宫班底历练”两个待办事项。洪武十年的冬天,虽然寒冷,却藏着大明繁荣的希望。朱雄英知道,他的七年谋,只剩下最后两年,他必须继续努力,为继承大统做好最后的准备。他的目标,已经触手可及。

上一章 第十五章 整饬吏治,巩固根基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七章 北境练兵,震慑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