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本书标签: 穿越 

第十五章 整饬吏治,巩固根基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洪武十年的春,朱雄英借着江南治水获得民心的势头,向朱元璋上书,请求“整饬地方吏治”——自洪武初年以来,地方官员贪腐、不作为的情况渐显,尤其是偏远州县,百姓怨声载道。

朱元璋本就痛恨贪腐,见朱雄英主动提出整饬吏治,当即准奏,命东宫牵头,联合都察院、吏部共同办理,还特意放权:“凡查实贪腐、不作为者,无论官职大小,东宫皆可先革职,再奏报朕。”

“殿下,陛下这是把地方吏治的大权都交给您了!”杨荣拿着朱元璋的旨意,难掩激动,“只要把地方官整饬好,将来您继承大统,就再无后顾之忧。”

朱雄英却很冷静,他翻看着吏部送来的地方官名册,沉声道:“地方官鱼龙混杂,有贪腐的,有不作为的,也有真心为百姓办事的。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查贪腐、奖贤能’,这样才能让吏治清明。”

他当即定下方案,将东宫属官与都察院、吏部官员混编为十组,每组负责两个省的巡查:

1. 查贪腐:重点核查地方官的粮税征收、赈灾款发放、工程建设等领域,一旦发现贪腐证据,立刻革职查办;

2. 查不作为:走访百姓,了解地方官是否解决民生问题,如水利、农事、治安等,对不作为者予以降职或调离;

3. 奖贤能:对清廉、有政绩的地方官,上报吏部,予以提拔或赏赐,树立榜样。

朱标看着方案,很是满意:“英儿,你考虑得很周全。我让徐辉祖从户部调些人手,协助你们核查粮税账目——贪腐多藏在账目里,得专业的人才能查出来。”

十日后,十组巡查官员陆续出发。朱雄英则留在应天府,每日处理各组送来的简报,遇到重大案件,亲自过问。

不出一个月,就查出了不少问题:山东兖州知府贪污赈灾款五千两,安徽池州知县不作为,导致当地盗匪横行,江西赣州通判虚报政绩,骗取提拔……朱雄英按照规定,将这些官员全部革职,移交刑部审讯。

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贤能官员:浙江宁波知府清廉自守,带领百姓疏浚河道,解决了多年的水患;福建泉州知县鼓励通商,让泉州港的税收增加了三成;河南开封知府重视农事,推广新的耕作技术,让当地粮食产量提高了两成。朱雄英将这些官员的事迹上报朱元璋,朱元璋下旨予以提拔,还将他们的政绩刊印发行,供全国官员学习。

浙东文臣本想借机插手整饬吏治,却因之前的贪腐案名声受损,加上朱雄英安排的巡查官员大多是东宫属官和中立派,根本插不上手。朱棣在北平也想推荐自己的人任地方官,却因朱元璋对他疑心未消,推荐的人全被吏部驳回。

六月,整饬吏治工作基本结束。此次共革职、降职官员一百二十余人,提拔贤能官员八十余人,地方吏治明显清明,百姓的怨声也少了很多。朱元璋见成效显著,下旨嘉奖朱雄英,还将东宫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今后地方官的考核,东宫可参与评定。

东宫书房里,朱雄英看着整饬吏治的总结报告,对杨荣、夏原吉等人道:“这次整饬吏治,不仅清理了贪腐官员,还提拔了一批贤能之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地方上树立了东宫的威信。以后这些被提拔的官员,都会成为我们的助力。”

夏原吉躬身道:“殿下说得对。现在地方粮税的征收比以前规范了,户部的收入也增加了,足够支持明年的江南水利工程。”

朱允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刚做好的纸船:“大哥,我听丫鬟说,江南的河道疏浚好了,以后再也不会淹水了,是不是真的?”

朱雄英笑着点头:“是真的。以后江南的百姓,再也不用怕汛情了。二弟要是有空,明年大哥带你去江南,看看那里的河道和稻田。”

朱允炆眼睛一亮:“好啊!我要去看稻田,还要吃江南的桂花糕!”

吕氏站在廊下,看着朱允炆开心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知道,朱雄英不仅有能力治理好大明,也会善待朱允炆。与其争储位,不如让朱允炆做个安稳的王爷,平安度过一生。

夜深了,朱雄英坐在书房里,看着那张“谋划图”。他在“地方吏治”旁边画了个圈,标注上“整饬完毕,威信树立”;在“地方支持”旁边添了“八十余名贤能官员提拔,东宫影响力扩大”。他的七年谋,已经走了近七成。

窗外的月光很亮,洒在舆图上。朱雄英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要做的就是落实江南水利工程,推广新的农事技术,同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将来继承大统做最后的准备。他的目标,已经近在眼前了。

上一章 第十四章 秋汛治水,民心归向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六章 江南兴农,夯实国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