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本书标签: 穿越 

第十四章 秋汛治水,民心归向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

洪武九年的秋,江南再次遭遇汛情,淮河下游水位暴涨,扬州、泰州等地的河堤出现多处管涌,百姓被迫往高地转移。

“殿下,扬州知府送来急报,说有三个村子被淹,已经有百姓开始断粮了!”夏原吉拿着奏疏,语气焦急,“户部的粮船还在半路上,怕是赶不及。”

朱雄英站在水利图前,手指在扬州、泰州的标记处快速划过:“来不及等粮船了。张武,你立刻带东宫皇庄的五千石粮食,连夜运往扬州,先解百姓的燃眉之急。”

他又转向懂水利的属官周忱:“周大人,你带工部的工匠和东宫佃户,去加固淮河下游的河堤,重点堵管涌——就用‘沙袋填堵、木桩加固’的法子,务必在三日内控制住险情。”

两人躬身领命,立刻分头行动。杨荣看着朱雄英有条不紊的安排,低声道:“殿下,这次治水要是成功,百姓定会更加拥戴您。只是浙东文臣说不定会借机发难,说您越权干预地方事务。”

“越权?”朱雄英冷笑,“救百姓的命,不算越权。等治水结束,我会亲自去江南,看看百姓的情况——让浙东文臣看看,谁才是真正为百姓办事的人。”

三日后,江南传来消息:张武的粮船及时抵达扬州,百姓有了粮食;周忱带领工匠和佃户,成功堵住了河堤的管涌,水位开始下降。朱雄英立刻向朱元璋请旨,前往江南巡查治水情况。

朱元璋准了奏,还让他带上于谦——一是让于谦历练,二是让他记录治水过程,将来编成文书,供朝廷参考。

朱雄英抵达扬州时,百姓正排队领粮。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到他,连忙跪下磕头:“太孙殿下,您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要是没有您送的粮食,我们早就饿死了!”

朱雄英连忙扶起老人,温声道:“老人家,快起来。保护百姓是本殿的责任,不用谢。”

他在扬州待了五日,亲自去河堤查看加固情况,还走访了被淹的村子,给受灾百姓送去棉衣和药品。于谦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写成《江南治水记》,里面详细描述了朱雄英如何调粮、如何治水、如何安抚百姓。

回到应天府后,朱元璋看了《江南治水记》,很是欣慰,下旨将其刊印发行,让全国的官员都学习朱雄英的治水经验。浙东文臣本想发难,见朱元璋如此支持朱雄英,也只能作罢。

东宫书房里,朱雄英看着各地送来的赞誉奏疏,对杨荣道:“民心是最大的资本。这次治水,我们不仅救了百姓,还让全国的官员都知道,东宫是为百姓办事的——以后朝堂上支持我们的人,会越来越多。”

杨荣躬身道:“殿下说得对。现在连淮西旧部都主动向我们示好,想让他们的子弟入东宫任职。”

“淮西旧部的子弟可以收,但要严格筛选,”朱雄英道,“不能让不学无术的人混进来。另外,让夏原吉制定一个‘江南水利长远计划’,疏浚河道、加固河堤,争取让江南再也不受汛情困扰。”

夏原吉领命而去。朱允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本《江南治水记》:“大哥,这本书里说你在扬州救了很多百姓,你真厉害!”

朱雄英笑着摸了摸他的头:“二弟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将来也为百姓做实事,这样才是大明的好皇子。”

朱允炆用力点头:“我会的!”

吕氏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心里彻底平静下来。她知道,朱雄英不仅有能力,还有民心,朱允炆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与其继续争下去,不如好好教导朱允炆,让他做个安稳的王爷。

夜深了,朱雄英坐在书房里,看着那张“谋划图”。他在“江南水利”旁边画了个圈,标注上“治水成功,民心归向”;在“朝堂支持”旁边添了“淮西旧部示好,浙东文臣沉默”。他的七年谋,已经走了近六成。

窗外的秋风很凉,却吹不散朱雄英心中的暖意。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要做的就是落实“江南水利长远计划”,同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将来继承大统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他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上一章 第十三章 北元异动,借机练兵 穿越大明:皇长孙七年谋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十五章 整饬吏治,巩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