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的夏,塞北传来急报——北元太尉纳哈出率五万骑兵南下,袭扰北平周边的州县,劫掠了三个军寨的粮草,还杀了明军百余名士兵。
乾清宫里,朱元璋看着奏疏,脸色铁青:“纳哈出这逆贼,竟敢犯我大明边境!朱标,你说说,该如何应对?”
朱标躬身道:“父皇,儿臣觉得应派大将率军北上,增援北平,同时让朱棣坚守城池,不要贸然出战。”
朱棣站在一旁,立刻躬身请战:“父皇,儿臣愿率军迎敌!纳哈出不过是跳梁小丑,儿臣定能将他生擒,为大明扬威!”
朱元璋看向朱雄英,语气缓和了些:“英儿,你怎么看?”
朱雄英躬身道:“皇爷爷,孙儿觉得,北元来犯是危机,也是机会。危机是边境百姓遭难,机会是我们可以借机练兵,检验北平的防务。”
他顿了顿,继续道:“孙儿建议分三步:第一步,派徐达将军率军三万北上,徐将军是开国老将,熟悉北元战法,能稳住军心;第二步,让朱棣配合徐将军,负责后勤补给,不要让他单独领兵——北平的兵权不能再让他掌太多;第三步,让东宫属官张辅率两千锦衣卫随行,一是保护徐将军的安全,二是记录战事,回来后向皇爷爷汇报,让朝堂上的人也知道边境的情况。”
朱元璋眼前一亮:“好主意!既用了徐达的威名,又限制了朱棣的兵权,还能让张辅历练历练。就按你说的办!”
朱棣听到不让自己单独领兵,脸色有些难看,却也不敢反驳——朱元璋已经下了旨,他要是再争,只会更让朱元璋疑心。
三日后,徐达率军北上,张辅带着两千锦衣卫随行。朱雄英站在应天府的城楼上,看着大军远去的背影,对身边的杨荣道:“杨大人,你要多关注北平的战事,分析北元的兵力部署和战法,将来我们应对北元,也好有个准备。”
杨荣躬身道:“殿下放心,臣定当尽力。”
接下来的一个月,北平的战事不断传来消息:徐达率军抵达北平后,没有贸然出战,而是先加固城池,补充粮草;纳哈出几次攻城,都被明军打退,损失了上千骑兵;朱棣负责后勤,却因调度不当,耽误了一次粮草运输,被徐达上书批评。
朱元璋接到徐达的奏疏,对朱棣更加不满,下旨斥责了他,还让夏原吉去北平协助朱棣处理后勤——明着是协助,实则是监视。
夏原吉到北平后,很快就理清了后勤的混乱,还查出有几个燕王府的官员私吞了军粮,立刻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下旨将那几个官员革职查办,还罚了朱棣半年的俸禄。
朱雄英收到夏原吉的密报,心里松了口气——这次北元来犯,不仅没让朱棣立功,反而暴露了他不善后勤、御下不严的缺点,还让夏原吉趁机渗透了北平的后勤系统,真是一举多得。
八月,徐达率军与纳哈出决战。张辅率锦衣卫作为先锋,突袭了北元的中军大营,打乱了纳哈出的部署;徐达趁机率军掩杀,北元军大败,纳哈出率残部北逃。明军大获全胜,缴获了上万匹战马和大量粮草。
捷报传到应天府,朱元璋龙颜大悦,下旨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赏黄金百两;张辅升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夏原吉升为户部郎中。朱棣虽然也有战功,却只得了些绸缎布匹的赏赐,连爵位都没升。
东宫书房里,朱雄英看着捷报,对杨荣、夏原吉、张辅等人道:“这次北元来犯,我们不仅打了胜仗,还摸清了北平的防务,削弱了朱棣的势力,培养了张辅、夏原吉等人的能力。以后再遇到战事,我们就能更从容应对了。”
众人躬身道:“殿下英明!”
朱允炆跑进来,手里拿着一个小兵偶:“大哥,听说徐将军打了胜仗,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战马呀?”
朱雄英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等徐将军班师回朝,大哥就带你去看战马。不过你要记住,打仗不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保护百姓,让他们能安稳生活。”
朱允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站在廊下的吕氏,看着朱雄英沉稳的样子,心里彻底没了希望——经过这几年的较量,朱雄英已经牢牢掌控了东宫的权力,在朝堂上也有了自己的势力,朱元璋更是对他信任有加,朱允炆再也没机会争夺储位了。
夜深了,朱雄英坐在书房里,看着那张“谋划图”。他在“北平防务”旁边画了个圈,标注上“徐达镇守,夏原吉掌后勤,朱棣失权”;在“东宫属官”旁边添了“张辅升指挥同知,夏原吉升郎中”。他的七年谋,已经走了近五成。
窗外的夏夜很静,只有虫鸣声传来。朱雄英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要做的就是巩固现有的势力,培养更多的人才,同时关注北元的动向,为将来彻底解决北元隐患做准备。他的脚步,不会停下;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