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九年的春,应天府的桃花刚开,三年一度的春闱就拉开了帷幕。这次春闱由礼部主持,翰林院学士刘基任主考官——这是他被降职后第一次主持重大事务,浙东文臣都盼着他能借此机会拉拢新科进士,重振势力。
“殿下,刘基肯定会在春闱里安插浙东籍的考生,我们得想办法阻止。”杨荣拿着春闱的考官名单,脸色凝重,“要是让浙东文臣拉拢了新科进士,以后朝堂上他们又会活跃起来。”
朱雄英却不慌不忙,他翻看着历年春闱的录取名单,笑道:“刘基想拉拢考生,我们就偏要让这次春闱‘公平’——只要录取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管是哪里的籍贯,将来都能为我们所用。”
他转头对夏原吉说:“夏大人,你去户部查一下,这次春闱的考试经费有没有问题,采购的笔墨纸砚是不是合格——别让刘基在这些小事上做手脚。”
又对张辅说:“张大人,你派锦衣卫盯着考场,防止考生作弊,尤其是浙东籍的考生,要是有异常,立刻上报。”
最后对杨荣说:“杨大人,你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去考场担任副主考,盯着刘基的一举一动,要是他有偏袒行为,就悄悄记录下来,等春闱结束后报给我。”
三人躬身领命,各自去办差。朱雄英则拿着春闱的考生名册,仔细翻看——里面有一个叫于谦的考生,是浙江钱塘人,年仅十七岁,却才华横溢,在地方乡试中得了第一名。
“这个于谦,是个人才。”朱雄英指着名册上的名字,对身边的张武说,“你去查一下他的底细,看看他是不是跟浙东文臣有往来。”
三日后,张武送来消息:“殿下,于谦家境贫寒,靠自己努力考上乡试,跟浙东文臣没有往来,刘基也没见过他。”
朱雄英点点头:“好,这样的人才,我们一定要拉拢过来。”
春闱考试那天,刘基果然想偏袒浙东籍考生,他在批改试卷时,把几个浙东籍考生的试卷评为“优等”,却把于谦的试卷评为“中等”。杨荣看在眼里,悄悄记录下来,等晚上就把情况报给了朱雄英。
“刘基果然在搞小动作。”朱雄英冷笑一声,“杨大人,你明天去跟刘基说,陛下让你复查所有‘优等’试卷,要是有不合格的,就降级处理。”
第二天,杨荣拿着朱元璋的“口谕”,复查了所有“优等”试卷,发现几个浙东籍考生的试卷内容空洞,便以“文辞粗浅”为由,将他们降级为“中等”;同时把于谦的试卷重新评为“优等”,上报给朱元璋。
朱元璋看了试卷,对于谦的文章很是赞赏,下旨让于谦为本次春闱的状元。刘基见自己偏袒的考生被降级,于谦成了状元,心里很是不满,却因杨荣有朱元璋的“口谕”,只能忍下。
春闱放榜那天,于谦中了状元,他穿着状元服,在东宫拜见朱雄英。朱雄英没有摆架子,亲自起身迎接:“于状元,你的文章写得很好,尤其是‘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两句,很有抱负。”
于谦躬身道:“殿下过奖了,臣只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朱雄英点点头:“好!朕(注:此处为皇太孙身份,应为“本殿”)看你是个有抱负的人,就任命你为东宫侍读,跟着杨荣学习处理政务,以后为大明效力。”
于谦又惊又喜,连忙躬身:“臣谢殿下提拔,定不负殿下所托!”
接下来的日子,朱雄英又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了十个有才干、没背景的人,安排到东宫或户部、工部任职。这些人大多是寒门子弟,对朱雄英的提拔感激涕零,都成了他的忠实追随者。
刘基见新科进士大多被朱雄英拉拢,自己白费了力气,心里很是郁闷,却又无可奈何——现在朱元璋信任朱雄英,杨荣、夏原吉等人又在朝堂上帮他说话,他根本斗不过朱雄英。
东宫书房里,朱雄英看着新科进士的任职名单,脸上露出笑容。杨荣走进来,躬身道:“殿下,这次春闱我们拉拢了十一个人才,其中于谦、周忱等人都是难得的栋梁之材。”
“很好,”朱雄英点点头,“这些人都是我们未来的助力。杨大人,你要好好教他们处理政务,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杨荣躬身领命。朱雄英走到舆图前,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朱棣的势力被削弱,浙东文臣元气大伤,吕氏安分守己,东宫属官遍布朝堂,新科进士也被拉拢过来。他的七年谋,已经走了近四成。
窗外的桃花开得正艳,春风吹进书房,带着几分暖意。朱雄英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人才尽快成长,同时继续削弱朱棣和浙东文臣的势力,为将来继承大统做准备。
他拿起笔,在“春闱”旁边画了个圈,标注上“拉拢贤才,势力壮大”。洪武九年的春天,充满了希望,他的脚步,也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