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断绝关系后,她们悔不当初
本书标签: 都市  励志复仇爽文都市重生 

第35章 旧信里的未竟之约

断绝关系后,她们悔不当初

林砚舟指尖捏着那封泛黄的信笺时,窗外的梧桐叶正被秋风卷着打在玻璃上,像谁迟了二十年的叩门。信纸边缘磨出毛边,钢笔字迹却依旧挺括,是沈玉衡年轻时的笔迹——他总说写字要像立人,横平竖直才撑得起心事。

“砚舟亲启:若你见此信,我该已在赴西北的火车上。队里催得急,来不及当面道别,勿怪。”

林砚舟坐在老藤椅上,指腹反复蹭过“勿怪”二字。二十年前沈玉衡也是这样,每次出远门前总把“勿怪”挂在嘴边,可那次他走得太急,连院子里刚栽的玉兰苗都没来得及浇最后一次水,如今那树已长得比屋檐还高,每年春天开得满院白,倒像替他守着些没说出口的话。

门被轻轻推开,苏晚捧着个青瓷茶盘走进来,见林砚舟盯着信纸发怔,便把茶盏轻放在石桌上:“林先生,这信……是沈教授当年留下的?”

林砚舟抬眼时,眼底还沾着未散的怔忡,他点了点头,将信纸展开些:“他那时总说,西北的敦煌壁画再不抢救,就要被风沙吞了。我劝他等开春,路好走些,他偏说‘文物等不起’。”

苏晚凑近看,信纸上半段写得规整,后半段字迹却有些潦草,像是写得急了:“我已托人将那本《壁画修复札记》放在书架第三层,你若得空,便替我再校改几处。待我回来,咱们就去后山种棵银杏树,你说过的,银杏耐寒,能活上百年。”

“银杏树……”林砚舟喉结动了动,声音发哑,“他走后第三年,我去后山种了两棵,如今都快合抱粗了。”

苏晚刚要开口,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响,老周头推着辆二八大杠走进来,车把上挂着个牛皮纸包:“林老师,邮政局刚转来的,说是从西北那边寄来的,收件人写的是沈教授,备注了‘若收件人不便,转林砚舟先生’。”

林砚舟猛地站起身,藤椅在青石板上刮出刺耳的声响。他几步走到老周头面前,手指抖着接牛皮纸包,包上贴着张旧邮票,邮戳日期是二十年前的十月——正是沈玉衡抵达西北的第二个月。

“怎么现在才寄到?”苏晚忍不住问。

老周头挠挠头:“邮政局的人说,这包当年寄到县里时,沈教授已经去了莫高窟,地址没写全,就存放在局里的旧件堆里,前段时间整理库房才找出来。”

林砚舟拆开纸包,里面是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敦煌工作日记”,扉页上是沈玉衡熟悉的字迹:“砚舟,此行为壁画而来,亦为你我当年之约而来。昨夜在莫高窟见一飞天壁画,衣袂如流云,竟与你去年画的仕女图有几分像。待我修复完这窟,便回去陪你种银杏。”

日记一页页翻过,前半段记着壁画修复的细节:“今日修复第257窟飞天,颜料层起翘,需用糯米胶细细粘补,不可急。”“风沙大,帐篷漏了雨,札记被打湿几页,回去得找砚舟重新誊写。”后半段的字迹却越来越淡,最后一页只写了半句话:“今日头晕得厉害,许是高原反应……待我好些,便给砚舟写……”

纸页右下角,沾着一点暗红的痕迹,像是干涸的血迹。

林砚舟把笔记本按在胸口,肩膀微微颤抖。苏晚递过纸巾,见他指缝间漏出的信纸一角,正是沈玉衡当年留下的那封,末尾那句“待我回来”,被岁月浸得发深,像一道未愈合的疤。

“他总说等,”林砚舟声音哽咽,却带着点笑意,“等他回来种银杏,等他回来校改札记,可他没等得及。”

秋风又起,院中的玉兰树落下几片花瓣,落在笔记本上。苏晚忽然指着日记最后一页的空白处:“林先生,你看这里。”

林砚舟凑过去,借着天光才看清,空白处有几道极淡的划痕,像是用指甲刻的:“砚舟,勿念,银杏花开时,便是我归期。”

“银杏哪有花开?”林砚舟愣了愣,随即失笑,眼眶却湿了,“他总记不住这些,银杏开的是花,可他偏说‘花开’,倒像是怕我忘了似的。”

苏晚望着院外那两棵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忽然说:“林先生,今年秋天,咱们去后山看看吧,说不定沈教授说的‘归期’,就是银杏叶黄的时候。”

林砚舟低头摸着笔记本封面,指尖划过“沈玉衡”三个字,轻声应道:“好,等银杏叶黄了,咱们就去。”

夕阳透过窗棂,把信纸和日记的影子叠在一起,像是两个跨越二十年的约定,终于在秋风里,轻轻合在了一起。院中的玉兰花瓣还在落,后山的银杏叶已悄悄泛黄,有些约定,纵使隔着岁月风沙,也总会在某个恰好的时刻,等着被赴约。

上一章 第三十四章:阳台下的暖阳 断绝关系后,她们悔不当初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36章 银杏黄时是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