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的高铁列车上,林辰靠着车窗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手机里循环播放着他刚写完,录制完成的《回家的路》,吉他的旋律里掺着火车驶过铁轨的节奏,竟有种奇妙的和谐。
“还有半小时就到站了,别丢三落四,照看好随身物品。”母亲发来微信嘱咐道,后面跟着个笑脸表情。林辰想起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母亲总会站在巷口的老槐树下等他,手里拎着刚买的糖葫芦。
记忆中的故乡变化很大,曾经坑洼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巷口的小卖部如今变成了一家连锁超市,但老槐树还在,只是树干更粗了,枝桠上还挂着几个鸟窝。
“小辰!”母亲在楼下挥手,头发比视频里看的更白了些,却依旧精神。她接过林辰的背包,絮絮叨叨地说:“我给你晒了被子,你房间的窗帘换了新的,是你喜欢的浅蓝色……”
走进家门,饭菜的香气扑面而来。红烧肉在砂锅里咕嘟作响,蒸碗里的梅菜扣肉油光发亮,都是他从小爱吃的菜。
“快尝尝,妈特意按最喜欢的口味做的。”母亲给他夹了块红烧肉,眼神里满是期待。
林辰咬了一口,熟悉的味道在舌尖散开,眼眶突然有点湿润。
他这些年在外打拼,吃过不少山珍海味,却总觉得不如母亲做的家常菜有滋味。
晚上,母子俩坐在院子里乘凉。母亲摇着蒲扇,说起街坊邻居的事:“你王婶家的小子考上大学了,学的也是音乐,跟你小时候一样,天天抱着吉他弹。”
“是吗?”林辰笑了笑,想起自己高中时躲在房间写歌,被母亲发现后,她没骂他不务正业,反而说“喜欢就好好学,妈支持你”。
“对了,你爸留下的那把老二胡,我给你收在樟木箱里了。”母亲突然说,“前几天整理阁楼翻出来的,弦都松了,你看看还能不能修一修。”
林辰的心猛地一跳。父亲在他十岁那年就走了,印象里总是抱着二胡坐在窗边拉《二泉映月》,琴声里总是带着淡淡的愁绪。他小时候总嫌难听,现在却突然想听了。
樟木箱里铺着褪色的红布,老二胡躺在里面,琴杆上刻着的花纹已经模糊。林辰轻轻拨动琴弦,发出沙哑的声响,像老人的叹息。
“明天我去修修。”他把二胡抱在怀里,突然有了个念头——给母亲写的歌里,应该加上一段二胡前奏。
接下来的几天,林辰每天都带着老二胡去巷尾的修琴铺。修琴的老李头是父亲的老朋友,戴着老花镜慢悠悠地换弦、上松香,嘴里念叨着:“你爸当年拉这把琴,能把月亮都听哭了。”
“李叔,我爸以前常拉什么曲子?”林辰问。
“除了《二泉映月》,就是些他自己编的小调,说要写给你妈听,可惜没写完……”老李头叹了口气,“你现在出息了,能写歌了,倒是算圆了你爸的念想。”
林辰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他坐在修琴铺的板凳上,看着老李头调试琴弦,突然哼出一段旋律,带着故乡的烟火气,还有点二胡的苍凉。
“这调子好!”老李头停下手里的活,“有股子咱这儿的味儿。”
林辰掏出手机录下这段旋律,回家后对着钢琴一遍遍打磨。母亲端着水果进来时,他正在唱:“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好长,我踩着你的脚印,慢慢长大……”
“这是唱给我的?”母亲眼眶红红的。
“嗯。”林辰拉她坐在钢琴前,“妈,你听听哪里不好。”
母亲没说话,只是看着他弹琴的侧脸,像看小时候那个趴在钢琴上画画的孩子。
专辑《回家的路》的主打歌《母亲的槐树下》就这样定了下来。林辰请老李头来录二胡前奏,老人拉着拉着就哭了:“这调子,跟你爸当年想写给你妈的那段,像得很啊!……”
没有休息几天,又得离开了,本想让母亲跟自己一块儿去京都,但她笑笑,却拒绝了。
“老胳膊老腿,就不东奔西走了,要是我也离开了这里,你爸爸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母亲浑浊的眼睛,闪着亮光。
离开故乡那天,母亲又站在老槐树下送他。
火车开动时,他看见母亲抬手擦眼泪,像极了多年前送他去外地上大学的模样,林辰也感觉眼睛睁不开,似乎进了一些沙子,泪水模糊了双眼。
【叮!“亲情共鸣”技能激活!《母亲的槐树下》demo完成度增加到98%!】
【收到家庭类综艺《家的味道》邀约,是否接受?】
林辰看着系统提示,没有机会,笑了笑,没有母亲做的菜,怎么可能会有家的味道。
他给母亲发了条微信:“妈,下次回家,我教你弹这首歌。”
手机很快震动,母亲回了个“好”,后面跟着一大串爱心表情。
高铁驶向远方,林辰戴上耳机,《母亲的槐树下》的旋律在耳边响起。他知道,不管走多远,故乡的风、母亲的爱,永远是他最踏实的旋律。
而此刻的王婶家,那个学音乐的少年正对着手机里林辰的歌单发呆,手指在吉他上模仿着和弦。他母亲走过来说:“好好学,以后也像林辰那样,把咱这儿的故事唱给别人听。”
有些旋律,总会在不经意间,悄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