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结束后的第三天,林辰收到了村里老人院院长的电话,声音哽咽着说:“小辰啊,多亏了你那笔捐款,我们把漏雨的屋顶修好了,还添了台新电视,老人们天天守着看你演唱会的回放呢。”
林辰握着手机,望着窗外京都的车水马龙,突然觉得那棵老槐树的影子,好像也延伸到了这座繁华的城市里。他问:“院长,故事角的纸条都还在吗?”
“在呢,我让人用玻璃罩子罩起来了,现在成了新景点,好多人来看了都哭了。”院长笑着说,“对了,你妈天天来老人院教大家拉二胡,那股认真劲儿,比年轻时绣花还专注。”
挂了电话,林辰打开电脑,屏幕上是《老槐树的约定》的乐谱——他把少年写的旋律重新编曲,加了些钢琴的和弦,听起来既青涩又温暖。系统提示弹出:
【检测到“传承旋律”,可与《母亲的槐树下》联动,触发“集体记忆共鸣”效果。】
他正想回复少年,周宏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快递盒子:“你的包裹,从老家寄来的,王婶说是‘故事角的秘密’。”
林辰拆开盒子,里面是个铁皮饼干盒,装满了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条。最上面一张是母亲写的,字迹歪歪扭扭:“小辰,你爸当年总说,槐花落在琴上,能弹出想家的调子。”
下面是老李头的:“修了一辈子琴,才明白最好的弦,是心里的念想。”
还有少年的:“林辰哥,我把老槐树的叶子做成了书签,夹在乐谱里,这样弹的时候就像它在听。”
林辰一张张看着,突然发现有张纸条没有署名,只画了棵树,树下有个模糊的人影,旁边写着:“等你回家,给你拉新学的曲子。”字迹和父亲留在《给阿珍的歌》上的一模一样。
他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是记忆中父亲的笔迹?可父亲已经走了十年,这张纸条怎么会出现在这里?
【叮!检测到“跨越时空的留言”,触发隐藏任务:寻找父亲未说出口的故事。】
林辰立刻给王婶打电话:“王婶,这张画树的纸条是谁留的?”
王婶想了半天:“好像是演唱会那天,有个戴草帽的老人留的,说是你爸的老朋友,没等我们道谢就走了。”
父亲的老朋友?林辰脑海里闪过一个模糊的身影——小时候总坐在老槐树下下棋的张爷爷,父亲走后没多久,他就搬去了外地,再也没回来过。
“王婶,张爷爷还在老家吗?”
“在呢,前阵子刚回来,住你家隔壁的老房子,说是‘替老朋友守着树’。”
挂了电话,林辰订了最早一班回老家的高铁。他站在月台上,看着呼啸而过的列车,突然明白有些旋律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们会跟着人走,跟着思念走,最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悄悄回到起点。
回到老家时,夕阳正落在老槐树上,张爷爷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手里拿着个旧收音机,里面播放着《母亲的槐树下》。看到林辰,他笑了笑:“你爸当年说,这棵树能活几百年,就像咱这儿的念想,砍不断。”
“张爷爷,那张纸条是您留的?”林辰递过画树的纸条。
老人接过,摩挲着纸面:“你爸走的前一天,拉着我在这树下喝酒,说写了首给你的歌,没来得及谱完。他说等你成了歌手,就把这旋律埋在树下,让槐花带着它找到你。”
他从怀里掏出个牛皮纸包,里面是半张泛黄的乐谱,上面是《给小辰的歌》的开头,旋律和少年写的《老槐树的约定》惊人地相似。
“你爸说,好的旋律会自己长大,就像这棵树,不用管它,也能长得枝繁叶茂。”张爷爷把乐谱递给林辰,“他还说,等你明白了‘回家’不是路,是心里的调子,才算真的长大了。”
林辰看着两张乐谱上几乎重叠的音符,突然笑了。他拿出吉他,坐在张爷爷身边,弹起了《老槐树的约定》。夕阳下,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轻轻摇晃,像在跟着节奏跳舞。
远处传来母亲和老李头的二胡声,还有少年跑过来的脚步声,喊着:“林辰哥,等等我,我学会新和弦了!”
【叮!隐藏任务完成!《给小辰的歌》与《老槐树的约定》融合,解锁终极旋律《根》。】
林辰的耳机里,三种旋律交织在一起——父亲的沧桑,少年的青涩,还有他自己的温柔,像三条溪流汇成了大河,缓缓流向远方。
他知道,这场关于故乡和传承的旋律,才刚刚开始。
《根》的旋律在林辰的吉他弦上流淌时,张爷爷突然从怀里摸出个磨得发亮的口琴,凑到嘴边轻轻吹了起来。那声音带着岁月的沙哑,却精准地卡着每一个节拍,像是早已排练过无数次。
“你爸当年教我的。”张爷爷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沟壑,“他说这口琴能吹出风的声音,等你想家了,就听听风从老槐树那边吹过来的动静。”
林辰的手指顿了顿,吉他声里突然多了几分风穿过树叶的颤音。不远处,母亲抱着二胡走过来,老李头拎着他的修琴箱跟在后面,王婶家的少年背着吉他,怀里还抱着个装满槐花的竹篮。
“正好,咱凑齐了‘老槐树乐队’。”老李头打开箱子,拿出一把擦得锃亮的三弦,“这是你爸年轻时用的,我修好了,今天派上用场。”
母亲的二胡、张爷爷的口琴、老李头的三弦、少年的吉他,还有林辰的吉他,五种乐器在老槐树下凑成了奇妙的和声。没有谱子,没有排练,可旋律像是长在每个人的骨子里,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一起。
槐花从树上飘落,有的落在琴弦上,有的粘在乐谱上,有的顺着母亲的白发滑落到二胡的琴筒里。少年突然站起来,指着天空喊道:“看!好多人在拍我们!还有人在直播呢!”
林辰抬头,发现围在故事角的游客们都举着手机,有人跟着轻轻哼唱,有人对着老槐树鞠躬,还有个小姑娘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这棵树会唱歌吗?”
【叮!“集体记忆共鸣”效果触发!《根》被十万人同时记忆,解锁“永恒旋律”状态:该曲将永远留存于听过它的人记忆中。】
系统提示弹出时,林辰突然明白父亲那句话的意思——最好的旋律从来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种在心里,跟着人走,跟着时光长,最后变成故乡的一部分。
演唱会的直播回放还在网上发酵,有人把老槐树下的合奏片段剪成了短视频,配文“这才是真正的家的味道”,一夜之间传遍了全网。文旅局打来电话,说想把老槐树周边改造成“音乐小镇”,保留所有老房子的样子,让更多人来这里寻找自己的故乡旋律。
“别改得太新。”林辰提议道,“留着巷口的石板路,留着修琴铺的木头招牌,还有王婶家院墙上的牵牛花,它们都是旋律的一部分。”
离开老家那天,林辰没有坐高铁。他背着吉他,沿着当年上学的路慢慢走,走到老槐树下时,看到张爷爷在教少年吹口琴,母亲和老李头坐在石凳上拉二胡,王婶端着刚蒸好的槐花糕,分给围观的孩子们。
“小辰,带上这个。”母亲递过来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槐花瓣,“泡水喝,想家的时候就闻闻。”
林辰把布包揣进怀里,突然转身跑回树下,抱起吉他弹起了《根》。这一次,所有人都加入了进来——游客们拍着手打节拍,老人院的爷爷奶奶们哼着调子,连刚学会走路的小孩都摇摇晃晃地跟着跳。
高铁驶离站台时,林辰看着窗外越来越小的老槐树,耳机里循环着刚才的合奏。他知道,自己其实从未离开过这里,就像那棵树,根扎在故土,枝叶却能伸向所有有思念的地方。
手机震动,是少年发来的微信,附了张照片:老槐树上挂着块木牌,上面写着“等你回来,继续合奏”。下面还有行小字,是母亲的笔迹:“你爸说,琴声能走很远,但根永远在这里。”
林辰笑着回复:“下个月就回,带新写的曲子给你们听。”
车窗外,槐花正乘着风,飞向远方。而那些关于故乡的旋律,也跟着风,落在了每一个想家的人心里,《回家的路》这一张专辑,已经有了两首好歌,《母亲的槐树下》《根》。
他心思泉涌,有了更多的灵感,相信,这一年,他还能够完成两张专辑,合计三张专辑销售破百万的系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