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侯府饭堂的八仙桌上。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有油光锃亮的烤鸭,有鲜嫩可口的清蒸鱼,还有各色精致的点心。沈景风正坐在桌旁,小心翼翼地为幼子沈明宇剥馒头皮。
沈明宇才四岁,穿着一身粉色的小袄,圆圆的脸蛋上嵌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他张着小嘴,等着父亲把馒头剥完皮在撕成小块喂到嘴里,模样十分可爱。
“父亲,还要还要。” 沈明宇含着鱼肉,含糊不清地说。
沈景风笑着又夹起一块鱼肉,耐心地挑着刺:“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就在这时,饭堂的门 “吱呀” 一声被推开了,沈玉容走了进来。她一眼就看到了沈景风为儿子剥馒头皮的情景,脸色顿时沉了下来。
“景风,你这是在做什么?” 沈玉容的声音冰冷,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沈景风被吓了一跳,连忙放下筷子:“小姑,我…… 我在给风宇挑鱼刺啊,这鱼刺太细了,怕他卡着。”
“哼,帮孩子挑鱼刺没问题,你惯着孩子剥馒头皮,还把馒头皮扔掉!侯府子孙不知五谷艰难?” 沈玉容走到桌前,目光如炬地盯着沈景风,“今日由着他浪费,明日他便会只讲享受,不知物力维艰!这样娇惯他,是想让他将来成为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吗?”
沈明宇被沈玉容严厉的语气吓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爹,我怕……”
沈景风连忙把儿子搂在怀里,皱着眉头对沈玉容说:“小姑,你这话说得太重了吧?风宇还小,不懂事,我这个做父亲的照顾他一下,有什么错?”
“有错!而且是大错特错!” 沈玉容毫不退让,“侯府的子孙,就应该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懂得珍惜粮食,体谅百姓的疾苦。你这样事事都替他包办,只会让他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自私。将来如何能担当起家族的重任?如何能为朝廷效力?”
沈景风被说得哑口无言,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他知道沈玉容说得有道理,但看着儿子哭得梨花带雨的样子,又实在心疼。
沈玉容见状,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带着威严:“我知道你心疼孩子,但爱之深,责之切。为了孩子好,也为了侯府的将来,我决定立下一条新规:从今日起,各房嫡子每月需去庄子待上三日,亲身体验农耕的辛苦。”
“什么?让孩子们去庄子?” 沈景风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小姑,你是不是疯了?明宇才四岁,他去那里能做什么?再说了,其他孩子也都还小,哪里受过这种苦?”
“小?” 沈玉容冷笑一声,“当年我在简氏旗下的时候,那些高管的子女,寒暑假都要去生产车间实习。娇生惯养出不来栋梁,只有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才能明白生活的不易,才能学会珍惜,学会担当。”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饭堂里的其他人,声音斩钉截铁:“这规矩就这么定了,谁也不能例外。明日一早,我会亲自带他们去庄子上,让他们看看农夫是如何辛勤劳作的。”
沈景风还想争辩,但看到沈玉容那坚定的眼神,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知道,沈玉容一旦做了决定,就不会轻易改变。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沈玉容就带着各房的嫡子来到了侯府的庄子上。庄子里的农夫们已经开始忙碌了,有的在准备农具,有的在整理晒谷场,有的在给牲畜喂食,一派繁忙景象。
孩子们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好奇和茫然。沈明宇更是紧紧拉着沈景风的手,不敢松开。
沈玉容带着孩子们走到一间存放农具的屋子,指着那些各式各样的农具对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些都是农夫伯伯们劳作时要用的工具。这犁是用来翻地的,那镰刀是用来收割的,还有这个锄头,是用来除草的。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农夫们的汗水,没有它们,就种不出粮食。”
她拿起一把小小的锄头,递给沈明宇:“明宇,你摸摸看,这锄头沉不沉?农夫伯伯们每天都要握着这么沉的工具在田里干活,多辛苦啊。”
沈明宇怯生生地伸出小手,摸了摸锄头,又赶紧缩了回来,小声说:“好沉啊。”
沈玉容点点头,又带着孩子们来到了粮仓。粮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稻谷,散发着淡淡的米香。一位老农正在用木耙翻动着稻谷,看到沈玉容一行,连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躬身行礼。
“张老伯,麻烦您给孩子们讲讲这粮食是怎么来的吧。” 沈玉容微笑着说。
张老伯憨厚地笑了笑,开始给孩子们讲述:“这粮食啊,得来可不容易。春天要播种,夏天要除草、施肥,秋天才能收割。这中间要是遇上旱灾、水灾或者虫害,一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收割下来还不算完,得晒干了,脱了壳,才能变成咱们吃的米。”
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小脸上满是惊讶。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平时吃的米饭,竟然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花费这么多的心血。
沈玉容指着粮仓角落里的一小堆秕谷说:“你们看,这些是秕谷,不能吃。农夫伯伯们种十斤种子,能收获的好粮食可能只有七八斤。所以啊,每一粒粮食都来得不容易,咱们可不能浪费。”
接着,沈玉容又带孩子们去看了农夫们如何用石磨磨面粉。那石磨又大又重,两个农夫合力推着,才能让它转动起来。磨出来的面粉洋洋洒洒地落在下面的盆里,农夫们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汗珠。
“你们看,咱们吃的馒头、包子,都是用这磨出来的面粉做的。” 沈玉容对孩子们说,“这磨面粉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得花很大的力气。”
孩子们看着农夫们辛苦的样子,都沉默了。沈明宇拉了拉沈玉容的衣角,小声说:“小姑奶,农夫伯伯们好辛苦啊。我以后再也不浪费粮食了。”
沈玉容欣慰地摸了摸他的头:“好孩子,知道就好。”
中午时分,沈玉容让管家把孩子们带到庄子上的屋舍休息,还特意让厨房做了些简单的农家饭菜。虽然没有侯府里的丰盛,但孩子们吃起来却格外香甜。他们想起了张老伯的话,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所以吃得干干净净,一点也没剩下。
下午,沈玉容又带着孩子们去看了农夫们如何喂养牲畜。猪圈里,几头肥壮的猪正在拱着食槽;鸡舍里,一群母鸡正在悠闲地啄着米。一位农妇正在给猪喂食,看到孩子们,笑着说:“这些牲畜啊,也是咱们生活的指望。猪长大了能卖钱,母鸡能下蛋。但喂养它们也不容易,每天都要按时喂食、打扫圈舍。”
孩子们看着农妇忙碌的身影,又想到了自己平时的生活,不禁觉得有些惭愧。
傍晚时分,沈玉容带着孩子们回到了侯府。一路上,孩子们都显得很安静,不像来时那样叽叽喳喳了。他们的心里都在想着今天在庄子上的所见所闻,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回到家后,沈明宇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沈景风面前,低着头说:“父亲,我错了。我以前不知道粮食这么来之不易,还总是挑食。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沈景风看着儿子懂事的样子,眼眶不禁有些湿润。他摸了摸儿子的头,欣慰地说:“好孩子,知道错了就好。以后要好好听话。”
从那以后,侯府的孩子们每个月都会去庄子待上三日。他们在那里听农夫讲述农耕的艰辛,看农夫劳作的辛苦,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也懂得了珍惜粮食,体谅他人。
而沈玉容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府里的人都对她敬佩不已。大家都知道,这位姑奶奶不仅有远见卓识,更有一颗为侯府长远发展着想的赤诚之心。
时光荏苒,转眼间几年过去了。沈明轩在格物学堂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成了一个聪明伶俐、见识广博的少年。沈明宇也长成了一个懂事听话、勤劳能干的孩子。
侯府在沈玉容的打理下,越来越兴旺发达。而沈玉容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不断地为侯府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家族的荣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她知道,只有让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变得更加优秀,才能让侯府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