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开工第二周,拍摄进度已步入正轨。时姩习惯了每天早起赶到片场,在监视器后跟进拍摄,随时准备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剧本。
这天上午安排的是一场关键的情感戏——陈愈与妻子在结婚纪念日争吵,揭示两人关系出现裂痕的转折点。饰演妻子的是一线女星林薇,演技精湛,但据说对剧本要求极为严苛。
果然,开拍前半小时,林薇拿着剧本找到时姩,眉头微蹙:“时编剧,这场戏我有些疑问。”
时姩放下手中的咖啡:“林老师请讲。”
“林珊这个角色在这里的反应太被动了。”林薇直截了当,“丈夫忘记结婚纪念日,她只是默默流泪?这不符合她律师的职业背景。一个成功的职业女性,即使伤心,也应该有更多的抗争。”
时姩接过林薇标注的剧本,发现她的意见确实有道理。创作时她过于注重表现陈愈的内心挣扎,忽略了林珊的人物完整性。
“您说得对,”时姩点头,“林珊的反应应该更有力量。您有什么建议吗?”
林薇有些意外,显然没料到时姩会这么痛快地接受意见。她神色缓和下来:“我觉得她应该先压抑怒火,试图理性沟通,当发现丈夫心不在焉时,才爆发出来。这种从克制到爆发的转变更有张力。”
两人讨论了一会儿,时姩当场对剧本做了修改。林薇满意地离开后,时姩才注意到韩栋不知何时站在不远处,似乎在等待与她交谈。
“早,”他走近,“林薇来找你讨论剧本?”
时姩把修改后的部分给他看:“她提的意见很好,我调整了一下。”
韩栋快速浏览修改内容,点点头:“这样处理更平衡,不会让观众只同情陈愈一方。”他停顿片刻,“其实我也想跟你聊聊这场戏。陈愈的反应,剧本写的是他‘愧疚地低下头’,但我觉得,以他的性格,可能会先辩解几句,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时姩思考着这个建议:“你是说,应该展现他防御机制启动的过程?”
“对,人性的复杂就在这些细节里。”韩栋说,“很少有人一被指责就立刻认错,即使知道自己理亏。”
拍摄开始,时姩站在监视器后,看着两位演员的表演。林薇按照修改后的剧本,完美演绎了从克制到爆发的情绪转变;而韩栋则加入了他所说的防御机制——当被指责时,他先是下意识地找借口,然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疏忽,表情从辩解转为愧疚。
这场戏拍得格外漫长,张导要求从多个角度拍摄,确保捕捉到演员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时姩看着镜头前韩栋的表演,不禁佩服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握。
午休时,时姩在餐厅再次遇到韩栋。他端着餐盘,自然地在她对面坐下。
“今天上午的戏,修改得很成功。”他说。
“多亏你和林老师的建议。”时姩切着盘中的鸡胸肉,“说实话,我创作时太专注于男主角的视角,忽略了配角的完整性。”
“这很正常,编剧总会对主角投入更多感情。”韩栋理解地点头,“不过你能这么迅速地接受意见,很难得。有些编剧会坚持己见,认为演员干涉了他们的创作。”
时姩耸肩:“剧本是活的,应该在拍摄过程中不断打磨完善。我从不认为剧本一字不可易。”
“这种态度很好。”韩栋微微一笑,“对了,明天要拍的那场雨中戏,我有些想法...”
他们边吃边聊,讨论着后续剧本的调整。时姩发现韩栋不仅对自己的角色理解深入,对其他人物也有独到的见解。
下午的拍摄结束后,剧组统筹宣布今晚有聚餐,庆祝开机顺利。时姩本打算回酒店继续修改剧本,但在周琳的坚持下,只好一同前往。
餐厅包间里,气氛轻松活跃。经历了半个月的磨合,剧组人员彼此熟悉了许多,谈笑声不绝于耳。时姩选了个不起眼的角落位置,安静地观察着热闹的人群。
韩栋进来时,环视一圈,然后径直走向她旁边的空位。
“不介意我坐这里吧?”他问,已经拉开椅子。
时姩摇摇头:“当然不。”
聚餐过程中,韩栋不像在片场那样专注严肃,显得放松健谈。他与经过的工作人员自然交谈,记得许多人的名字和分工。时姩有些意外,她原以为他是那种不善交际的类型。
“怎么?我脸上有什么吗?”韩栋突然转向她,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时姩这才意识到自己盯着他看了太久,急忙移开目光:“没有,只是觉得你和片场上不太一样。”
“片场是工作,现在是休息。”他喝了口茶,“人总有多面性,就像我们创作的角色一样。”
聚餐进行到一半,张导举杯致辞,感谢全剧组人员的努力。大家举杯相庆,时姩不小心手一滑,酒杯倾斜,红酒差点洒在衣服上。韩栋眼疾手快地扶住她的手腕,稳住了酒杯。
“小心。”他松开手,语气平静。
“谢谢。”时姩感到脸颊微热,庆幸餐厅灯光昏暗。
随后的话题转向了各自的创作经历。韩栋谈起他刚入行时的趣事,如何因为一个临时替补的小角色意外获得关注。他的讲述幽默风趣,不时引起笑声。时姩发现,卸下演员的光环,他其实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那时我连镜头在哪都找不准,全凭导演在监控器后吼。”韩栋自嘲道,“有一次我甚至挡住了女主角的镜头,被她当场指出。”
“现在可是没人敢指责韩老师挡镜头了。”统筹打趣道。
“一样会被指责,”韩栋笑道,“上个月拍广告,导演还说我的站位有问题。在这个行业,永远有需要学习的东西。”
时姩静静听着,不禁想到自己刚入行时的种种窘迫。创作第一个剧本时,她连基本格式都搞不清楚,被制作人退回修改了十几次。
“时编剧呢?怎么开始写剧本的?”韩栋突然把话题引向她。
时姩愣了一下:“我大学学的是文学,偶然的机会参加了编剧培训班,然后就一路做到现在。”
“她太谦虚了,”张导插话,“时姩的第一个剧本就拿了新人奖,是周制片挖到的人才。”
大家投来钦佩的目光,时姩有些不自在地喝了口水。
聚餐接近尾声,大家开始陆续离开。时姩拿起包,正准备告别,韩栋开口道:“一起走回去?正好聊聊明天那场戏的细节。”
夜晚的影视基地比白天安静许多,路灯在石板路上投下柔和的光晕。初秋的夜风带着凉意,时姩把外套裹紧了些。
“明天的雨中戏,你建议陈愈应该更愤怒还是更悲伤?”她问,把话题带回工作。
“我认为是无力感多于愤怒。”韩栋思考着说,“他面对的不是具体的敌人,而是生活的无奈。这种情绪更难表现。”
他们讨论着角色的心理状态,不知不觉已走到酒店楼下。
“我带了原著小说,”进入电梯时,韩栋说,“上面有些关于陈愈背景的描写剧本里没体现,但对我理解角色有帮助。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借给你看看。”
时姩有些惊讶:“你看过原著?”
“接戏前就看了两遍,”他平静地说,“了解故事全貌,才能更好理解自己的部分。”
电梯到达时姩的楼层,她走出电梯,转身道:“谢谢,那明天片场上借我看看吧。”
韩栋点头,电梯门缓缓关上。
回到房间,时姩回想这一天的种种,对韩栋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他不仅是专业认真的演员,也是个细腻的读者和讲故事的人。这种多面性让她对后续的合作更加期待。
她打开电脑,记录下今天对角色的新理解。窗外,影视基地的灯光零星闪烁,又是一个创作的不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