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时姩拖着行李箱踏进影视基地。初秋的晨风带着凉意,她拉紧了外套,抬头望向已经忙碌起来的片场。工作人员来来往往,布景、灯光、摄影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时编剧来了!”张导远远地招手,“你的休息室在B区第二间,放了东西就过来吧,第一场戏马上开拍。”
时姩点点头,找到自己的休息室。房间不大,但干净整洁,一张书桌正对窗户,可以望见外面的拍摄现场。她刚放下行李,敲门声就响了起来。
开门一看,韩栋站在门外,已经化好妆做好了发型,穿着剧中角色陈愈的西装。他比前两天见面时看起来更加挺拔,眉宇间多了几分剧中人的忧郁气质。
“韩老师,早。”时姩有些意外,“有什么事吗?”
韩栋递过来一份剧本:“关于今天要拍的那场办公室戏,我昨晚又想了想,有些新的建议。”
时姩接过剧本,注意到他眼下淡淡的黑眼圈,显然也是熬夜了。她侧身让他进屋,两人在书桌前坐下。
“你看这里,”韩栋指着一段台词,“陈愈得知项目被否决后的反应,剧本写的是他沉默片刻,然后说‘我知道了’。但我觉得,以他的性格,可能会有更细微的身体语言。”
时姩认真听着,发现韩栋对人物的理解确实深入。他们讨论了十分钟,最终达成一致,在不大动台词的前提下调整了表演方向。
“谢谢你的理解。”韩栋起身,“很多编剧不喜欢演员随意解读角色。”
“合理的建议为什么不采纳?”时姩笑笑,“毕竟我们都是为了作品好。”
韩栋点点头,匆匆赶往片场。时姩望着他的背影,对这个演员的专业素养又添了几分认可。
第一场戏开拍,时姩站在监视器后,看着韩栋的表演。镜头前的他仿佛变了个人,完全融入了陈愈这个角色。他按照他们早上讨论的,在听到坏消息时,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三下,然后停顿,这个细节为角色增添了层次感。
“不错,”张导盯着监视器点头,“这个细节加得恰到好处。”
一条过。工作人员纷纷松了口气,开机第一场戏顺利总是个好兆头。
午休时分,时姩在剧组临时搭建的餐厅里找了个角落,打开笔记本电脑继续修改后续剧本。正专注时,一个餐盘放在了她对面的位置上。
“不介意吧?”韩栋问,“其他地方都坐满了。”
时姩抬头,发现餐厅确实已经人满为患,便点点头:“请便。”
韩栋坐下,餐盘里的食物搭配均衡,但量不多。他吃饭的动作很斯文,不像时姩想象中男演员为了保持身材而刻意节食的那种勉强,反而显得很自然。
“你在改后面的剧本?”他问,目光落在她的电脑屏幕上。
“嗯,第五集有些场景需要调整。”时姩喝了口咖啡,“对了,今天早上那场戏,你加的那个细节很好。”
“是你同意得痛快。”韩栋微微扬起嘴角,“跟我合作过的一些编剧,有时会认为演员越界了。”
时姩耸耸肩:“编剧创造角色,但演员是最终呈现角色的人,你们的感受很重要。只要不偏离角色本质,适当的调整是必要的。”
韩栋似乎对这个回答很满意,低头继续吃饭。片刻,他又开口:“下午那场情感爆发的戏,我可能会有些即兴发挥。”
“哪部分?”
“陈愈独自在办公室熬夜的那段独白。剧本上的台词写得很好,但我觉得,一个人在极度疲惫和压力下,说话的方式可能会更碎片化,更不连贯。”
时姩思考了一下:“可以,但核心情绪不能偏离。”
“当然。”
短暂的午餐时间过后,拍摄继续。下午的戏份是韩栋的重头戏,陈愈在项目受挫、家庭压力下的情感爆发。时姩站在监视器后,看着韩栋的表演。
镜头前,韩栋确实如他所说,对那段独白做了调整。原本流畅的台词被他拆解成断断续续的句子,中间夹杂着深呼吸和沉默,反而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人在崩溃边缘的状态。
表演结束,片场安静了几秒,然后响起掌声。张导满意地喊了“过”。
韩栋从角色情绪中慢慢平复,接过助理递来的水,目光不经意间与时姩相遇。她向他微微点头,表示认可他的即兴调整。
傍晚时分,当天的拍摄计划顺利完成。时姩回到休息室,开始根据今天的拍摄情况调整明天的剧本。她发现韩栋的某些即兴表演确实比原剧本更加生动,决定将一些亮点融入后续的写作中。
敲门声再次响起,时姩开门,看到韩栋已经卸了妆,换上简单的白色T恤和深色长裤,看起来比片场上年轻了几岁。
“韩老师,还有事?”
“关于明天的戏,”他说,“我能进来聊聊吗?”
时姩这才意识到天已经黑了,她看了眼时间,居然已经晚上八点多。她侧身让韩栋进来,注意到他手里拿着剧本和一支笔,看起来是准备长篇大论。
“你吃过晚饭了吗?”韩栋突然问。
时姩一愣:“还没,打算等工作完...”
“我也没有。”韩栋说,“不如边吃边聊?我请客,算是感谢你今天这么配合。”
这个邀请出乎时姩的意料。她犹豫了一下,但想到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讨论,便点头同意了。
影视基地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里,两人找了个安静的角落。点完菜后,韩栋直接切入正题,开始讲述他对明天几场戏的理解和建议。
“陈愈与妻子的这场对话,表面上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争吵,但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怀疑和焦虑的投射。”韩栋分析道,“所以台词不应该只是愤怒,还应该有恐惧和不安。”
时姩认真记下他的观点:“你说得对,我写的时候太注重冲突性,忽略了角色内心的层次。”
“你的剧本已经比大多数我见过的好了。”韩栋坦诚地说,“人物有血有肉,不脸谱化。”
“谢谢。”时姩微笑,“不过你不用安慰我,我知道还有改进空间。”
“不是安慰。”韩栋认真地看着她,“是实话。”
晚餐在专业讨论中度过。时姩发现韩栋不仅对表演有独到见解,对剧本结构、人物弧光等编剧专业知识也颇有了解。
“你怎么会懂这么多编剧技巧?”她忍不住问。
韩栋喝了口茶:“息影的那段时间,我尝试写过剧本。虽然最终没有完成,但学到了很多。”
“为什么没完成?”
“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表演。”他淡淡地说,“通过肢体和语言塑造人物,这种感觉很奇妙。”
结账时,时姩执意要AA制,韩栋也没有坚持。
走出餐馆,秋夜的凉风扑面而来。时姩不自觉地打了个寒颤。
“冷吗?”韩栋问。
“还好,我的外套在休息室。”
韩栋点点头,没再说什么。两人并肩走在回影视基地的路上,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长。
“你住在基地的酒店?”韩栋问。
“嗯,为了方便跟组。”
“我也是。”
短暂的沉默后,韩栋突然说:“跟你合作很舒服。”
时姩有些意外地看向他。
“我的意思是,你很专业,也愿意倾听演员的意见。”他补充道,“这很难得。”
“你也一样。”时姩回应,“很多知名演员不愿意花时间与编剧深入讨论角色。”
韩栋轻轻笑了:“角色是我们共同的孩子,不是吗?”
这个比喻让时姩也笑了起来:“说得对。”
到达酒店大堂,他们各自回房。时姩站在电梯里,回想这一天的合作,感到一丝欣慰。能与这样专业且尊重人的演员合作,确实是种幸运。
回到房间,她打开电脑,将晚餐时讨论的修改意见逐一落实。工作到一半,手机响起,是韩栋发来的消息:
「刚刚想到,第18场戏,陈愈的反应是否可以更克制些?过度的情绪外露不太符合他的性格。」
时姩回想那场戏,回复:「有道理。我调整一下,让他用更内敛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情绪。」
「谢谢。不打扰了,晚安。」
「晚安。」
放下手机,时姩继续工作,嘴角不自觉地带着一丝笑意。这种专业上的默契与相互尊重,让她对未来的合作充满期待。
夜深了,影视基地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少数几个窗口还亮着灯。其中一扇属于正在修改剧本的时姩,另一扇属于正在研读剧本的韩栋。两个专注于创作的人,在各自的空间里,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着。
这种纯粹的专业关系,对两人而言都是一种新鲜的、令人愉悦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