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开工第七周,拍摄接近尾声。时姩开始着手修改最后几集的剧本,却意外地遇到了创作瓶颈。
周三下午,她坐在片场休息区的折叠椅上,笔记本电脑搁在膝头,屏幕上光标闪烁了将近十分钟。这场戏是陈愈在故事中的关键转折点,她却怎么也写不出满意的版本。
“有问题?”韩栋的声音从旁边传来。他刚拍完一场戏,妆发还没卸,穿着角色的西装。
时姩叹了口气,把屏幕转向他:“陈愈决定辞职这段,怎么写都觉得不对劲。”
韩栋在她旁边的椅子坐下,认真看了一会儿:“太决绝了。现实生活中,这么重大的决定往往是犹豫和确信交织的。”
“但剧本需要戏剧性。”
“戏剧性不等于失真。”韩栋指了指屏幕,“他应该先有一些微小的征兆,比如对工作不再那么投入,或者开始留意其他机会。”
时姩思考着他的话,觉得有道理。她合上电脑:“我需要点时间重新思考。”
接下来的两天,时姩一直卡在这段戏上。她尝试了三种不同的写法,都不满意。周五晚上,她工作到凌晨三点,仍然觉得不够真实。
周六早晨,时姩带着黑眼圈出现在片场。韩栋看到她的状态,微微皱眉:“还没解决?”
时姩摇头:“怎么写都像在重复以前的桥段。”
当天下午,韩栋拍完自己的戏份后找到时姩:“有时间吗?也许换个环境会有帮助。”
他们去了影视基地里的一家书店咖啡馆。时姩带着笔记本电脑,却一直没打开。
“说说你觉得最不对劲的地方。”韩栋点了两杯咖啡后说。
“陈愈的动机。”时姩直接说道,“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我写的理由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韩栋思考片刻:“也许问题不在于‘为什么’,而在于‘为什么不’。”
“什么意思?”
“我们一直聚焦在他做出决定的原因,但可能更真实的是,他一直想这么做,只是之前有太多顾虑。而现在,这些顾虑一个个消失了。”
这个角度时姩没考虑过。她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思路。
“比如,”韩栋继续说,“他之前不辞职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或者对同事的责任感,又或者害怕改变。但随着故事发展,这些障碍都在变化。”
他们讨论了将近两小时。时姩逐渐理清了思路,陈愈的决定不应该是一个突发奇想,而是长期积累后的必然结果。
周一,时姩带着重新构思的剧本来到片场。韩栋正在为一场戏做准备,看到她时抬头询问:“有进展了?”
“写出来了,”时姩把打印稿递给他,“你看看。”
韩栋认真阅读了新写的场景。这场戏现在更加细腻,展现了陈愈在做出决定前的犹豫和反复,最后在一个小小的契机下终于下定决心。
“这样好多了。”他看完后说,“更真实,也更有力量。”
拍摄这场戏时,韩栋的表演精准地呈现了时姩想要的感觉。他在决定前的犹豫和最终下定决心的坚定,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很好!”张导在监视器后称赞,“这场戏的情感层次很丰富。”
时姩站在一旁,看着韩栋的表演,感到一阵创作得到完美呈现的满足。这种默契与合作让她想起刚开始接这个项目时的忐忑,没想到最终能与演员达成如此深入的理解。
收工后,韩栋找到时姩:“瓶颈突破了?”
“多亏你的建议。”时姩诚心说道,“那个角度我完全没想到。”
“创作者都会遇到这种时候。”韩栋语气平常,“重要的是有人能提供新视角。”
他们一起走向餐厅。夕阳西下,影视基地的建筑在余晖中拉出长长的影子。
“你经常这样帮助编剧理解角色吗?”时姩好奇地问。
韩栋摇头:“不是所有编剧都愿意接受演员的意见。很多人认为这是越界。”
“但角色是我们共同创造的。”
“理论上是这样,实际上很多人守着各自的领域。”韩栋停顿一下,“所以与你合作很愉快。”
晚餐时,他们讨论了最后几场戏的细节。时姩发现自己的创作瓶颈突破后,思路变得异常清晰,对结局的处理也有了新的想法。
“陈愈最后的独白,我觉得可以更简洁。”她说,“有些话不用说满。”
韩栋赞同地点头:“留白往往更有力量。”
饭后,他们各自回房工作。时姩打开电脑,顺畅地修改着之前卡住的几场戏。创作瓶颈似乎完全打破了,思路如泉水般涌出。
工作到一半,她收到韩栋的信息:
「刚重读了最后几场戏,第35集陈愈与林珊的对话,也许可以保留更多未解决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彻底的了结。」
时姩回复:「同意。我已调整为他们承认关系中的问题,但不强行给出解决方案。」
放下手机,时姩继续工作。窗外的影视基地安静下来,只有零星几个剧组还在拍夜戏。她想到拍摄即将结束,这个与她生活紧密相连近两个月的世界即将成为过去,不禁有些感慨。
在这个行业里,项目的开始和结束总是来得太快。人们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别。能与一个理解自己创作的演员合作,是难得的幸运。
时姩保存好修改的文档,准备休息。明天还有新的拍摄任务,创作之路也从不会真正结束。但今晚,她为自己突破瓶颈而感到的满足,足以带来一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