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进入最后一周的拍摄,节奏明显放缓。主要戏份已经完成,剩下的是一些补拍镜头和特写。时姩的工作量也随之减少,她开始整理剧本终稿,准备提交给制片方。
周二上午,时姩在剪辑室与张导一起查看初剪片段。这是她第一次参与后期制作,看着自己笔下的场景被具象化,有种奇妙的感觉。
“这一场,”张导指着屏幕,“韩栋的表演很细腻,把台词之外的层次都表现出来了。”
时姩点头。屏幕上是陈愈独自在办公室加班的场景,韩栋的表演确实赋予了角色超出剧本的深度。
下午,她接到通知需要为韩栋补录几句台词。到达录音棚时,韩栋已经在那里,戴着耳机站在麦克风前。他穿着简单的黑色衬衫,看起来比片场上随意。
录音师调整好设备后,韩栋开始录制。时姩坐在控制室,透过玻璃观察他的工作状态。与片场的表演不同,配音需要更精准的情绪控制和声音表现。
有一句台词反复录了几次都不太理想。韩栋摘下耳机,看向控制室:“这句话的情绪不对。”
时姩通过麦克风问:“你觉得应该怎么调整?”
“更疲惫,而不是悲伤。”韩栋说,“陈愈此刻的情绪是耗尽后的空虚,不是难过。”
时姩思考了一下:“你说得对,我写的时候没分清楚这种细微差别。”
重新录制后,效果明显更好。录音师满意地比了个手势。
工作结束后,韩栋从录音间出来:“一起吃晚饭?附近有家面馆不错。”
时姩看了看时间,点头同意。面馆离影视基地不远,装修简单但干净。他们点了招牌牛肉面,在等餐时自然地聊起了工作。
“后期制作比我想象中复杂。”时姩说,“原来有这么多细节需要调整。”
“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韩栋倒了两杯茶,“好的后期能让作品更完整。”
面条上桌,热气腾腾。时姩注意到韩栋吃面前先仔细挑出了香菜,这个细节让她莫名觉得有趣。
“你不吃香菜?”她问。
韩栋微微摇头:“从小就不喜欢那个味道。”
他们边吃边聊,话题从工作渐渐转向日常。韩栋说起他养的一只猫,时姩则分享了她在阳台种花的经历。这些平凡的细节让时姩意识到,在演员和编剧的身份之外,他们也都是有着各自喜好和习惯的普通人。
“拍摄结束后有什么计划?”韩栋问。
“先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开始新项目。”时姩回答,“你呢?”
“有几个剧本在看,还没决定。”韩栋停顿了一下,“可能会休息一阵,陪陪家人。”
饭后,他们步行回影视基地。夜晚的风带着初秋的凉意,路边的桂花已经开始飘香。
“谢谢你的推荐,”时姩说,“面条很好吃。”
“这附近还有几家不错的店,下次可以试试。”
这个“下次”让时姩微微一愣。拍摄即将结束,他们是否还会有这样的“下次”?
回到酒店,时姩继续整理剧本。工作到一半,她收到韩栋发来的几张照片,是今天在录音棚她没注意时拍的,其中一张是她专注看着监控器的侧影。
「录音师发来的工作照。」韩栋附言。
时姩保存了照片,回复:「表情太严肃了。」
「专注工作的样子很好。」
放下手机,时姩继续工作,但思绪有些飘远。与韩栋的合作即将结束,这种每天讨论剧本、一起工作的日常很快就会成为过去。在这个行业里,合作关系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常态,但这次似乎有些不同。
第二天,时姩在片场遇到韩栋时,他正在与替换演员拍最后几场戏。看到时姩,他简单点头示意,然后继续工作。这种默契的互动已经成为习惯。
收工后,剧组开始陆续收拾器材和设备。时姩站在已经拆掉大半布景的拍摄现场,感到一丝说不清的怅然。两个月的密集工作即将画上句号,这个临时组成的小社会即将解散。
“有点舍不得?”韩栋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时姩转身,看到他拿着剧本走过来:“有点。每次项目结束都会这样。”
“我明白。”韩栋递给她一本装订好的剧本,“这是我最初那份,上面有我们所有的讨论笔记。留作纪念吧。”
时姩接过剧本,翻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标注。这些记录了他们两个月来的创作历程,从最初的讨论到最后的调整,每一个标记都是合作的见证。
“谢谢,”她说,“这是很特别的礼物。”
他们一起走出片场,夕阳将影子拉得很长。影视基地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与平日忙碌的景象形成对比。
“明天是最后一天了。”韩栋说。
时姩点头。明天之后,他们将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这种每天相见、共同创作的日子即将结束。
回到酒店,时姩翻阅着韩栋给她的剧本,回忆着这两个月的合作。从最初的陌生到如今的默契,从纯粹的工作关系到逐渐发展的友谊,这个过程自然而平缓,就像季节的更替。
她合上剧本,开始收拾行李。项目结束在即,新的创作已在等待。但在投入下一个工作之前,她允许自己稍稍回味这段难得的合作经历。在这个快节奏的行业里,能遇到理解并尊重自己创作的合作者,确实是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