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播出一个月后,《灯火阑珊》的口碑持续发酵。时姩的生活回归了往常的节奏,在家办公,偶尔参加剧本讨论会,只是现在多了一项日常——查看剧集反响和观众评论。
周一下午,她正在修改新项目的大纲,周琳打来电话:“收视率破1了,平台方很满意,正在讨论加拍番外的可能性。”
时姩有些意外:“番外?原著没有这个部分。”
“平台方希望延续这个热度,希望我们考虑一下。”周琳语气兴奋,“张导和韩栋都表示有兴趣,就看你的意愿了。”
挂断电话后,时姩思考着这个提议。创作番外意味着要重新进入那个世界,与剧组人员再次合作。她打开文档,看着新项目的构思,一时难以决定。
晚上,她收到韩栋发来的消息:「周制片和你谈过番外的事了吗?」
「下午刚聊过。」时姩回复,「你同意参加?」
「如果剧本合适。你愿意写吗?」
时姩犹豫了一下:「还在考虑。」
「理解。无论如何,尊重你的决定。」
他们的对话简短而克制,就像这两个月来的所有交流一样。剧集结束后,他们保持着偶尔的联系,通常是分享与剧集相关的新闻或观众反馈,偶尔讨论行业动态。
周二,时姩参加了一个编剧论坛。活动结束后,她在会场外意外遇见了韩栋。他穿着深灰色西装,似乎是刚结束某个活动。
“好久不见。”韩栋先开口,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
“是啊,没想到在这里碰到。”时姩微感惊讶,“你来参加论坛?”
“作为听众。”韩栋指了指会场,“想了解一下行业最新动态。”
他们自然而然地一起走向停车场。时姩提到番外的邀约,表达了自己的犹豫。
“新项目已经开始了,不知道是否应该分散精力。”她说。
韩栋思考片刻:“从商业角度,延续成功IP是明智的。但从创作角度,要看是否有值得讲述的新内容。”
“你觉得呢?”
“陈愈和林珊的故事已经讲完了。”韩栋语气肯定,“但如果能找到新的角度,比如配角的故事,或许值得探索。”
这个建议让时姩眼前一亮。她确实没想过从配角的角度展开番外。
“你总是能提供新的视角。”她说。
韩栋微微耸肩:“只是作为观众的直觉。”
到达停车场,他们各自的车停在不同的区域。道别前,韩栋说:“不管你的决定是什么,我都支持。”
回到家中,时姩重新思考番外的可能性。她打开《灯火阑珊》的剧本,回顾那些配角的故事线,发现确实有几个值得挖掘的点。
第二天,她联系周琳,表示愿意尝试创作番外,但要求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周琳欣然同意。
创作过程中,时姩偶尔会通过邮件与韩栋交流想法。他提供了几个关于配角发展的建议,都很有见地。这种远距离的合作模式与剧组时期不同,但默契依旧。
周五,时姩完成了番外的大纲,发给制片方和韩栋征求意见。韩栋的回复很快到达,详细列出了他的想法,最后附注:「结构很好,特别是小李那个角色的发展,很真实。」
番外确定制作的消息公布后,观众反响热烈。时姩看着社交媒体上的讨论,感到一种满足。创作最 rewarding 的时刻,莫过于看到作品引起共鸣。
周末,时姩在家整理书房时,翻出了韩栋送的那盆多肉植物。它长大了些,叶片饱满健康。她拍了张照片发给韩栋:「你的礼物长得很好。」
几分钟后,收到回复:「看来你照顾得不错。我的仙人掌上周死了,显然我没有绿手指。」
时姩忍不住笑了。这种轻松的交流已经成为他们关系的一部分,专业而友好,带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新的一周,时姩开始同时进行两个项目的创作。工作量大,但她乐在其中。偶尔,她会想起剧组的日子,那些密集的合作和讨论,但现在这种各自工作、偶尔交流的模式也很舒适。
周四晚上,她收到韩栋发来的一篇剧评链接。文章分析了《灯火阑珊》中陈愈角色的塑造,特别提到剧本和表演的默契配合。
「写得挺客观。」韩栋附言。
时姩阅读完文章,回复:「作者抓住了我们当时讨论的重点。」
「因为我们方向一致。」
放下手机,时姩继续工作。窗外夜色渐深,城市的灯光星星点点。她想到在这个行业的生态中,好的合作就像种子,播下后会在不同地方继续生长。
番外的创作让她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个故事世界,而从新的角度探索角色也带来了新鲜感。她打开文档,开始书写番外的第一场戏。
创作过程中,她偶尔会想象韩栋会如何演绎这些场景,他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这种习惯性的思考让她意识到,两个月的合作已经在她的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印记。
保存文档时,已是深夜。时姩走到窗前,看着安静的城市。影视制作就像流动的盛宴,人们短暂相聚,然后各自前行,但好的合作经历会成为创作生涯中的坐标,指引未来的方向。
她回到书桌前,关掉电脑。明天还有新的创作任务,而今晚,充足的休息是最好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