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的拍摄安排在两个月后,制作周期短,只有十天的拍摄计划。时姩提前一周完成了剧本,这次创作过程比预期顺利,对角色的熟悉让她能够更快地捕捉到故事的精髓。
拍摄第一天,时姩到达影视基地时有种奇妙的熟悉感。许多工作人员是原班人马,大家互相打招呼的方式就像只是放了个短假。
韩栋比她早到,正在与张导讨论第一场戏。看到时姩,他简单点头示意,然后继续交谈。这种不刻意的招呼方式让时姩感到舒适,仿佛他们从未停止合作。
上午的拍摄进行得很顺利。时姩站在监视器后,观察着韩栋的表演。他很快重新捕捉到了陈愈这个角色的状态,甚至加入了一些新的细微处理。
午休时,韩栋拿着饭盒自然地坐到时姩旁边:“剧本写得很好,特别是小李的视角很新颖。”
“谢谢。”时姩打开自己的饭盒,“你加的那个细节很好——陈愈整理领带的习惯,显示他即使在放松时也保持一定程度的紧绷。”
韩栋微微挑眉:“你注意到了。”
“我在监视器后面。”时姩笑了笑,“这是编剧的工作。”
他们边吃边讨论下午要拍的戏。这种熟悉的工作节奏很快回来了,没有任何生疏感。
拍摄进行到第四天,有一场戏需要临时调整。原定的外景因天气原因取消,必须改为室内戏。时姩和韩栋在休息室里快速讨论修改方案。
“可以把对话场景改在陈愈的办公室,”韩栋建议,“利用环境来暗示他的心理状态。”
时姩思考着这个可能性:“办公室的布局可以体现他的条理性,但某些细节可以显示他内心的变化。”
他们只用半小时就完成了场景重写。张导看完修改后的剧本后很满意:“你们俩的默契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番外的拍摄节奏比正剧更快,大家已经形成了工作习惯,沟通更加直接有效。时姩注意到韩栋在表演上更加收放自如,对角色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拍摄间隙,他们偶尔会聊起正剧播出后的反响。韩栋分享了一些观众的有趣解读,时姩则谈到她从反馈中获得的创作启发。
“有观众指出陈愈在第十集的那个决定其实早有伏笔,”韩栋说,“我重看了剧本,确实如此。”
“你在表演中也埋下了线索。”时姩回应,“第二次观看时更能发现那些细微的铺垫。”
第七天拍摄结束后,剧组一起吃了晚饭。气氛比正剧杀青时轻松许多,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次合作短暂,更珍惜相聚的时光。
饭后,韩栋和时姩沿着影视基地的小路散步。初冬的夜晚有些凉意,路旁的树木已经落尽叶子。
“新项目进展如何?”韩栋问。
“还在大纲阶段,是个现代家庭题材。”时姩回答,“你呢?决定接什么戏了吗?”
“还在看几个剧本,都不太满意。”韩栋的语气很平静,“不着急。”
他们走到一个小广场,旁边的咖啡店还亮着灯。韩栋提议进去喝杯热饮,时姩同意了。
在咖啡店温暖的灯光下,他们的话题从工作转向了更个人的领域。韩栋说起他最近在读的一本关于建筑史的书,时姩则分享了她在学习陶艺的体验。这些与工作无关的交流让人放松。
“有时候跳出熟悉的环境能带来新的灵感。”韩栋搅拌着杯中的咖啡,“你尝试新事物也是因为这个?”
“部分是的。”时姩点头,“但也因为喜欢学习的过程。”
离开咖啡店时,夜已深了。回酒店的路上,他们的谈话又回到了番外的拍摄。这种在工作与个人之间的自然转换,体现了他们关系的舒适度。
最后一天拍摄结束后,大家没有举行正式的杀青宴,只是简单地道别。时姩收拾好东西,准备第二天一早离开。
敲门声响起,她开门看到韩栋站在外面。
“明天几点走?”他问。
“早上八点的车。”时姩回答,“你呢?”
“下午的飞机。”他停顿了一下,“这次合作很愉快,再次证明我们的工作方式很契合。”
“是的。”时姩微笑,“希望以后还有机会。”
韩栋点头:“保持联系。”
“当然。”
关上门,时姩继续收拾行李。这次短暂的重聚让她更加确定,与韩栋的合作关系是专业而愉快的。在这个行业中,能遇到理解自己创作理念的合作伙伴是难得的幸运。
她查看手机,看到韩栋发来的消息:「安全到家后说一声。」
「你也是。」她回复。
放下手机,时姩望向窗外的影视基地。这次的离别没有正剧杀青时的那种怅然,更像是与老友的暂时分别。他们各自有前进的道路,但平行的轨迹总有机会再次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