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第一百二十三章 筹备国际合拍电影《海洋奇缘》,聚焦环保与冒险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洛杉矶迪士尼影业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是好莱坞山的轮廓,室内的长桌两端,林晚星与迪士尼影业总裁鲍勃・艾格相对而坐。桌面上摊开的《海洋奇缘》初步企划书旁,放着一份厚厚的海洋环保报告 —— 封面印着 “太平洋垃圾带现状”“珊瑚礁白化数据” 等字样,边角处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晚星,你的团队提出的‘用冒险故事讲环保’,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方向。” 鲍勃・艾格指着企划书中的剧情梗概,眼中带着兴奋,“迪士尼拍过很多海洋题材,但从未像这样,把‘拯救海洋’与‘多元文明对话’结合得如此紧密。”

林晚星拿起环保报告,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 —— 那是中国东南沿海某渔村的照片,海水里漂浮着塑料垃圾,曾经繁茂的珊瑚礁变得灰白。“这是我去年考察时拍的,当地渔民说,十年前还能看到成群的海豚,现在只能偶尔见到搁浅的幼鲸。”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沉重,“《海洋奇缘》不只是一部冒险电影,我们想让观众看完后,真的愿意为保护海洋做些什么 —— 哪怕只是少用一个塑料袋。”

这场持续三个小时的会议,敲定了《海洋奇缘》国际合拍的核心框架:由晚星娱乐与迪士尼影业联合出品,林晚星担任总制片人,迪士尼金牌导演约翰・马斯克执导,融合中、美、印、波利尼西亚等多国创作力量,打造一部 “兼具冒险热血与环保深度,既有文化碰撞又有情感共鸣” 的跨国大片。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全球影视圈关注,不少媒体评价其 “开创了‘环保主题国际合拍’的新范式”。

《海洋奇缘》的合作,并非偶然。早在《丝路传奇》全球热映时,迪士尼便注意到晚星娱乐在 “跨文化题材” 上的独特优势 —— 既能尊重不同文明的差异,又能找到共通的情感内核。而林晚星团队长期关注的 “海洋环保” 议题,恰好与迪士尼 “用故事传递正能量” 的理念不谋而合。

“我们接触过很多环保题材的合作提案,但大多停留在‘口号式说教’。” 迪士尼制片人道格・梅里菲尔德回忆道,“直到看到晚星团队的企划书,里面不仅有完整的故事线,还有详细的‘电影 + 环保’联动计划 —— 比如联合海洋保护组织发起‘清理海岸线’活动,在影片上映时推出‘无塑料观影’倡议。这种‘从故事到行动’的闭环,让我们看到了合作的可能性。”

林晚星团队的环保理念,带着鲜明的 “东方特色”。“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与现代环保理念高度契合。” 她在会议上解释道,“《海洋奇缘》中的女主角阿雅,不是‘超级英雄’,而是一个受妈祖文化影响的渔村少女,她对海洋的敬畏,源于‘海洋是生命之源’的传统认知。这种‘以文化为根基’的环保表达,比单纯的‘拯救世界’更有感染力。”

迪士尼团队被这种 “文化 + 环保” 的思路打动。“西方观众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冒险故事很熟悉,但‘基于文化传承的环保使命’是全新的视角。” 约翰・马斯克说,“比如阿雅在冒险中遇到的困境,不是靠超能力解决,而是靠不同文明对海洋的理解 —— 中国的‘妈祖指引’、印度的‘海洋神祇传说’、波利尼西亚的‘航海智慧’,这种‘多元合力’的解决方式,比单打独斗更有现实意义。”

晚星娱乐与迪士尼的合作,实现了 “资源最大化互补”。晚星娱乐在 “东方文化挖掘”“新人演员培养” 上的优势,与迪士尼在 “全球发行网络”“特效制作技术” 上的实力,共同为《海洋奇缘》搭建起 “全球化制作” 的框架。

“我们计划在全球四个地点取景 —— 中国福建东山岛、印度喀拉拉邦、波利尼西亚大溪地、美国夏威夷,每个地点都由当地团队参与拍摄,确保文化呈现的真实性。” 林晚星介绍道,“迪士尼的特效团队将负责‘海洋之心’‘海底秘境’等奇幻场景的制作,而我们的团队会主导‘渔村生活’‘部落仪式’等现实场景的拍摄,两者结合,既能保证视觉震撼,又能传递真实的情感。”

迪士尼的全球发行网络更是为影片 “保驾护航”。“《海洋奇缘》计划在全球 180 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上映,覆盖超过 50 种语言版本。” 鲍勃・艾格说,“我们会针对不同市场调整宣发策略 —— 在亚洲市场突出‘妈祖文化’‘渔村故事’,在欧美市场强调‘冒险精神’‘环保议题’,在印度市场聚焦‘部落首领’的角色魅力,确保影片在每个市场都能引发共鸣。”

《海洋奇缘》的故事,以 “寻找海洋之心” 为主线,串联起 “文化碰撞”“环保行动”“自我成长” 三条副线,既充满热血冒险的张力,又蕴含深刻的环保理念与文化思考。

故事的开端,设定在中国福建东山岛的一个小渔村 ——16 岁的少女阿雅(林玥 饰)从小听着妈祖的传说长大,她的爷爷是村里的老渔民,教会她识别洋流、观察鱼群,也让她对海洋充满敬畏。然而,近年来渔村周边的海洋环境日益恶化:塑料垃圾堆满海滩,珊瑚礁大面积白化,曾经丰富的渔获变得稀少,爷爷因为误食被污染的鱼而生病,这一切让阿雅下定决心 “拯救海洋”。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阿雅在海边发现了一块神秘的贝壳,贝壳里传来模糊的声音:“想要治愈海洋,需找到散落在四大洋的‘海洋之心’碎片,集齐它们,方能唤醒海洋的自愈之力。” 与此同时,她遇到了从深海而来的 “海洋守护者” 莫阿娜(道恩・强森 饰)—— 一个身形高大、性格憨厚的神秘人物,他拥有与海洋生物沟通的能力,却因 “海洋污染导致力量减弱” 而无法独自完成使命。

两人决定结伴同行,跨越四大洋寻找 “海洋之心” 碎片。第一站是印度喀拉拉邦的沿海部落,在这里,他们遇到了部落首领塔拉(迪皮卡・帕度柯妮 饰)。塔拉所在的部落世代以海洋为生,却因附近工厂排污,面临 “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的危机。起初,塔拉对阿雅和莫阿娜的 “冒险计划” 充满怀疑,认为 “人类对海洋的伤害已经无法挽回”,但在看到阿雅用妈祖文化中的 “海洋祭祀” 仪式,唤醒部落人对海洋的敬畏后,她决定加入队伍,贡献部落的 “海洋神话智慧”。

随后,三人穿越印度洋,抵达波利尼西亚的大溪地群岛,遇到了擅长航海的波利尼西亚部落。部落长老教会他们用 “星象导航”“海浪判断” 等传统航海技术,帮助他们渡过 “魔鬼三角区” 的危险;最后,他们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夏威夷,在当地环保组织的帮助下,找到了最后一块 “海洋之心” 碎片,却发现碎片被卡在深海的塑料垃圾带中,而垃圾带正在向附近的珊瑚礁蔓延。

最终,阿雅、莫阿娜、塔拉联合波利尼西亚航海者、夏威夷环保志愿者,用 “多元智慧” 清理垃圾带:阿雅用爷爷教的 “渔网改造技术” 打捞大型垃圾,莫阿娜召唤海洋生物帮忙清理小型塑料,塔拉用部落的 “植物降解法” 处理垃圾,波利尼西亚航海者则用传统方法引导洋流,阻止垃圾带扩散。当四块 “海洋之心” 碎片集齐,在月光下融为一体时,原本灰暗的海洋逐渐恢复清澈,珊瑚礁重新焕发生机,搁浅的幼鲸重返深海 —— 这场冒险,不仅拯救了海洋,更让不同文明的人们意识到 “海洋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故事的三条副线,贯穿在冒险旅程中,让 “环保” 与 “文化” 的主题更加立体。

“文化碰撞” 线,体现在阿雅、莫阿娜、塔拉的相处中。阿雅习惯用 “妈祖信仰” 解释海洋现象,比如遇到风浪时会默念妈祖咒语;莫阿娜则用 “海洋精灵传说” 与海洋沟通,认为 “每一滴水都有生命”;塔拉则相信 “海洋神祇会惩罚破坏海洋的人”。起初,三人常常因为 “理念不同” 争吵 —— 阿雅觉得莫阿娜的 “精灵传说” 太虚幻,塔拉认为阿雅的 “妈祖信仰” 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莫阿娜则觉得塔拉的 “神祇惩罚” 过于消极。

但在一次危机中,三人学会了 “尊重差异,相互借力”:当他们的船被困在珊瑚礁区,阿雅用 “识别洋流” 的渔村技巧找到出口,莫阿娜召唤海龟清理航道上的障碍物,塔拉则用部落的 “草药” 治疗受伤的船员。“那一刻我们意识到,不同文明对海洋的理解,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林晚星在剧本研讨会上说,“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的‘多元共生’理念。”

“环保行动” 线,融入了大量真实的海洋环保案例。比如在印度部落,塔拉带领阿雅参观 “工厂排污口”,展示被污染的海水如何让鱼类畸形;在波利尼西亚,长老们讲述 “过度捕捞导致金枪鱼数量锐减” 的现状;在夏威夷,环保志愿者演示 “如何用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渔网”。这些细节都来自林晚星团队与 “世界海洋保护联盟” 的合作 —— 团队邀请海洋学家参与剧本创作,确保每个环保场景都符合科学事实。

“自我成长” 线,聚焦阿雅的蜕变。从一开始 “只想拯救家乡渔村” 的小格局,到最后 “意识到海洋无国界” 的大视野,阿雅的成长贯穿始终。在夏威夷清理垃圾带时,她看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志愿者 —— 有美国的中学生、日本的渔民、巴西的科学家,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那一刻,阿雅明白,拯救海洋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国家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使命。” 约翰・马斯克说,“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成长,让角色更有感染力。”

《海洋奇缘》的选角,历时半年,跨越四个国家,从 “贴合角色气质”“理解环保理念”“融入文化背景” 三个维度,筛选出最适合的演员。林晚星强调:“这部电影的演员,不仅要会演戏,更要‘相信角色的使命’,甚至愿意为环保主题付出实际行动。”

为了找到 “阿雅” 的扮演者,晚星娱乐发起 “新人演员海选”,吸引了 thousands 名年轻演员报名。最终,公司签约新人林玥凭借 “身上的渔村气质” 脱颖而出 —— 她从小在浙江舟山渔村长大,会游泳、识海鲜,甚至能听懂渔民的 “号子声”。

“第一次试镜时,林玥没有刻意表演,只是自然地讲述了小时候跟着爷爷出海的经历。” 选角导演回忆道,“她说‘爷爷教我,撒网时要顺着洋流的方向,这样既能捕到鱼,又不会破坏海床’,这句话让我们立刻确定,她就是阿雅。”

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林玥进行了三个月的 “沉浸式体验”:回到舟山渔村,跟着渔民学习撒网、划船、识别鱼类;拜访妈祖庙,了解妈祖文化中的 “海洋保护” 理念;参与 “海岸线清理” 公益活动,亲手打捞海滩上的塑料垃圾。“有一次,我们在海滩上发现一只被塑料环卡住脖子的海鸟,虽然最后救了它,但海鸟翅膀受伤,再也不能飞翔了。” 林玥在采访中说,“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阿雅的愤怒与决心,也明白这部电影不只是演戏,更是一种责任。”

在角色塑造上,林玥还加入了自己的 “小设计”:阿雅随身携带的 “妈祖吊坠”,是她用奶奶留下的旧银饰改造的;阿雅说话时,会不自觉地模仿渔民的 “拖腔”,尤其是在着急的时候;甚至阿雅划船的姿势,都和她爷爷一模一样 —— 这些细节,让 “阿雅” 这个角色更加真实可信。

邀请道恩・强森饰演 “海洋守护者” 莫阿娜,是林晚星与迪士尼的共同决定。“强森的形象充满力量感,符合‘守护者’的设定,而他私下里长期参与海洋公益活动,对环保主题有深刻理解。” 鲍勃・艾格说。

道恩・强森接到邀请后,立刻推掉了两部商业片,投入到角色准备中。他专程前往夏威夷,与当地海洋生物学家交流,学习 “如何与海洋生物互动”;观看大量波利尼西亚神话纪录片,理解 “海洋守护者” 的文化内涵;甚至学习了基础的中文和印地语,以便在片场与林玥、迪皮卡更好地沟通。

“莫阿娜不是一个‘肌肉发达的莽夫’,他对海洋充满温柔的敬畏。” 道恩・强森在试镜时说,“我想通过眼神和动作,展现他的‘矛盾感’—— 既有保护海洋的强大力量,又因海洋被污染而感到脆弱。” 在一场 “莫阿娜看着珊瑚礁白化而落泪” 的戏中,强森没有用夸张的表情,只是静静蹲在海边,手指轻轻抚摸着灰白的珊瑚,眼神里满是心疼,这个镜头让在场的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

强森还主动提出,将自己的片酬拿出一部分,捐赠给 “海洋保护联盟”,用于清理太平洋垃圾带。“这部电影让我意识到,演员不仅能在银幕上传递环保理念,更能在现实中付诸行动。” 他说,“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能和我一样,为保护海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印度演员迪皮卡・帕度柯妮的加入,为 “塔拉” 这个角色注入了 “印度女性的独特魅力”。迪皮卡出生于印度沿海城市孟买,从小熟悉海洋文化,她的父亲是前印度国家板球队队长,教会她 “团队协作” 的重要性,这与 “塔拉” 作为部落首领的 “领导力” 高度契合。

为了饰演好 “部落首领”,迪皮卡前往印度喀拉拉邦的沿海部落,与当地女性首领生活了一个月。她学习部落的 “传统舞蹈”—— 这种舞蹈模仿海浪的节奏,常用于祭祀海洋;了解部落的 “海洋管理规则”—— 比如 “禁止在繁殖期捕鱼”“用植物纤维制作渔网”;甚至参与部落的 “海洋祭祀仪式”,感受 “敬畏海洋” 的文化氛围。

“塔拉不是一个‘强势的领导者’,而是‘用智慧凝聚人心’的女性。” 迪皮卡说,“她一开始对阿雅的计划充满怀疑,是因为她见过太多‘口号式的环保’,最终被打动,是因为她看到阿雅‘真的在为海洋做事’。” 在一场 “塔拉说服部落人加入冒险” 的戏中,迪皮卡没有用激昂的演讲,而是讲述了自己小时候与母亲在海边捡贝壳的故事,用 “情感” 而非 “道理” 打动了所有人,这个表演细节得到了林晚星的高度认可。

迪皮卡还主动建议,在剧本中加入 “印度海洋神话” 的细节 —— 比如塔拉佩戴的 “海神项链”,原型是印度神话中的 “伐楼拿神”(掌管海洋的神祇);部落的 “海洋祭祀”,融入了印度传统的 “阿周那仪式”。这些细节让 “塔拉” 的角色更具文化厚度,也让印度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海洋奇缘》的剧本打磨,是一场 “跨国协作” 的过程。中、美、印、波利尼西亚四国的编剧团队,围绕 “如何让文化元素不生硬”“如何让环保理念不说教” 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了数十次线上线下研讨,甚至多次实地采风,确保剧本既 “有文化” 又 “有温度”。

“一开始,我们犯了‘文化符号堆砌’的错误 —— 在剧本里加入了妈祖像、印度神庙、波利尼西亚图腾,却没有解释它们的文化内涵。” 中国编剧张婷回忆道,“林晚星总制片看完后说,‘文化不是道具,而是角色的精神支撑’,这句话点醒了我们。”

重新打磨时,团队将文化元素与角色的 “动机”“行动” 深度绑定。比如阿雅的 “妈祖吊坠”,不仅是装饰,更是她的 “精神寄托”—— 在遇到困难时,她会抚摸吊坠,想起爷爷说的 “妈祖会保佑敬畏海洋的人”,从而获得勇气;塔拉的 “海神项链”,是部落首领的象征,代表着 “保护部落与海洋的责任”,她只有在 “决定加入冒险” 时,才会戴上项链,这个动作暗示着她的 “决心”;波利尼西亚部落的 “星象导航”,不仅是航海技术,更是 “与自然共生” 的智慧 —— 长老们说,“星星是海洋的眼睛,只要看懂它们,就能找到回家的路”,这句话既推动了剧情,又传递了 “敬畏自然” 的理念。

为了确保文化呈现的准确性,团队还邀请了各国的文化顾问。中国妈祖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审核了 “妈祖祭祀”“渔村习俗” 等场景;印度神话学者,指导了 “伐楼拿神传说”“部落仪式” 的细节;波利尼西亚航海世家的传人,亲自演示了 “星象导航” 的方法。“有一次,波利尼西亚顾问看到剧本里‘用指南针导航’的描写,立刻指出‘我们的祖先不用指南针,而是靠星星、海浪和海鸟’,我们马上修改了这段剧情。” 约翰・马斯克说,“尊重文化细节,是对观众的负责,也是对不同文明的敬畏。”

“环保理念不能靠角色‘念台词’,而要靠‘情节’让观众自己感受。” 林晚星在剧本研讨会上强调。团队摒弃了 “角色对着镜头说‘要保护海洋’” 的生硬方式,而是通过 “具体事件” 传递环保理念。

比如,在印度部落的剧情中,没有让塔拉直接说 “工厂排污不好”,而是设计了一场 “阿雅看到部落孩子在被污染的海水中玩耍,皮肤红肿发痒” 的戏 —— 阿雅心疼地帮孩子擦拭伤口,孩子却天真地说 “以前海水是蓝色的,现在变成灰色了,但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玩”。这个场景没有一句说教,却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海洋污染对人类的伤害。

在夏威夷清理垃圾带的剧情中,团队加入了 “海鸟误食塑料” 的真实案例:阿雅和志愿者们发现一只死亡的信天翁,解剖后发现它的胃里装满了塑料瓶盖、塑料袋碎片。“这不是我们编造的情节,而是海洋学家告诉我们的真实情况 —— 每年有超过一百万只海鸟因误食塑料死亡。”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细节,让观众意识到‘海洋污染不是遥远的新闻,而是真实发生的悲剧’。”

同时,剧本还加入了 “环保解决方案” 的细节,让观众看到 “改变的可能”。比如阿雅用爷爷教的 “渔网改造技术”—— 在渔网边缘加上荧光条,让海龟等海洋生物能提前察觉,减少误捕;塔拉用部落的 “植物降解法”—— 将垃圾与特定植物混合,加速降解过程;波利尼西亚航海者用 “传统海藻养殖”—— 在珊瑚礁附近种植海藻,既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又能吸收海水里的污染物。“这些解决方案都有科学依据,我们想告诉观众,保护海洋不需要‘超级英雄’,每个人都能从身边小事做起。” 迪士尼编剧马克・史密斯说。

随着剧本打磨进入尾声,《海洋奇缘》的筹备工作全面展开。全球取景地的考察已完成,特效团队开始制作 “海洋之心”“海底秘境” 的概念图,演员们进入封闭式训练,而 “电影 + 环保” 的联动计划也在同步推进。

林晚星与 “世界海洋保护联盟” 签署合作协议,计划在影片拍摄期间,组织剧组人员参与 “海岸线清理” 活动;在影片上映时,发起 “# 我的海洋承诺 全球公益活动,邀请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 “环保小行动”(如 “自带水杯”“拒绝塑料吸管”),晚星娱乐与迪士尼将根据参与人数,捐赠相应资金用于海洋保护;甚至在影片的片尾字幕中,加入 “海洋保护小知识”,比如 “如何正确回收塑料垃圾”“哪些海鲜属于可持续捕捞品种”。

“《海洋奇缘》的终极目标,不是票房数字,而是让更多人关注海洋环保。” 林晚星说,“我们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一个起点’—— 观众看完电影后,会主动了解海洋现状,会在生活中践行环保,会和身边的人分享‘保护海洋’的理念。当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海洋才会真正恢复生机。”

就在筹备工作如火如荼进行时,林晚星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筹备国际合拍电影《海洋奇缘》,聚焦环保与多元文化,联动全球资源推动环保理念传播,触发 “跨国环保题材电影筹备” 任务发布。】

【任务目标:《海洋奇缘》全球票房突破 8 亿美元,推动环保理念在 100 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带动至少 1000 万人参与海洋环保行动。】

【任务奖励:积分 50000 点、爱意值 38000 点(来自观众支持、环保组织认可、国际社会好评),解锁 “全球环保影视联盟” 合作权限(可联合多国影视公司开发环保题材作品)。】

看着系统面板上的任务,林晚星站在迪士尼总部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太平洋。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 “海洋之心” 在闪耀。她知道,筹备《海洋奇缘》的过程,既是一场 “跨国创作的冒险”,也是一场 “用电影改变世界的尝试”。无论未来遇到多少挑战,只要坚持 “用故事传递环保理念,用文化连接全球观众” 的初心,这部电影就一定能打动人心,让更多人加入 “保护海洋” 的行列。

此时,洛杉矶的海风从窗外吹来,带着淡淡的海水气息。林晚星握紧了手中的剧本,仿佛握住了 “海洋之心”—— 那不仅是电影中的奇幻道具,更是全人类对海洋的敬畏与守护之心。这场跨越四大洋的冒险,才刚刚开始。

上一章 第一百二十二章 “晚星艺术基金” 欧洲站,助力难民儿童艺术教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 《歌手》国际版邀约,担任音乐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