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第一百二十八章 晚星艺术基金” 澳洲站,守护原住民文化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

墨尔本郊外的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68 岁的长老沃伦・克拉克用粗糙的手指抚摸着一块布满裂痕的桉树皮,树皮上用赭石颜料绘制的 “点画” 已有些褪色 —— 这是他祖父留下的部落历史图谱,记录着原住民与这片土地共生的故事。“年轻人都去城市了,没人再学点画,也没人再懂这些图案的意义。” 沃伦的声音里满是遗憾,“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文化就要消失了。”

当林晚星跟着澳洲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来到这个社区,听到沃伦的话时,心中立刻有了一个决定:“晚星艺术基金要在这里落地,不仅要保护这些古老的技艺,更要让年轻人重新爱上自己的文化。”

作为 “晚星艺术基金” 海外第三站,澳洲项目从筹备初期就明确了 “尊重、参与、传承” 的核心原则 —— 不做 “外来者的帮扶”,而是与原住民社区深度合作,让原住民自己成为文化保护的 “主角”。从建设 “文化保护中心”,到邀请长老传授技艺,再到举办艺术展,每一个环节都由原住民社区主导,基金则提供资金、资源与专业支持,最终让濒临失传的原住民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也让 “晚星艺术基金” 的跨文化公益模式在澳洲落地生根。

“晚星艺术基金” 澳洲站的启动,并非 “随机的公益布局”,而是源于一次深入的文化调研。林晚星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走访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的 12 个原住民社区,与长老、年轻人、文化保护工作者深入交流,真正听懂了原住民的 “文化焦虑”—— 不是缺资金,而是缺 “让文化活起来” 的机会;不是缺技艺,而是缺 “年轻人愿意传承” 的动力。

在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林晚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 “文化断层”:能完整制作 “迪吉里杜管”(原住民传统乐器,用桉树空心树干制成)的工匠,全社区只剩沃伦一人;会用传统 “点画” 记录部落历史的,都是 60 岁以上的长老;而 15-25 岁的年轻人,大多只能说零星的原住民语言,对 “点画”“迪吉里杜管” 的了解,仅停留在 “旅游纪念品” 的层面。

“不是我们不想学,而是没人教,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22 岁的原住民青年利亚姆说,“在城市里,别人问我‘原住民文化是什么’,我只能说‘不知道’,这种感觉很糟糕。”

更严重的是,随着原住民传统技艺的失传,部落的 “历史记忆” 也在逐渐消失。沃伦长老拿出一本泛黄的 “部落故事集”,里面记录着用点画图案标注的 “祖先迁徙路线”“自然祭祀仪式”,“这些图案只有懂点画的人才能看懂,现在年轻人看不懂,这些故事就再也传不下去了。”

这些 “文化焦虑”,让林晚星团队意识到,澳洲项目不能走 “传统公益” 的老路 —— 不能只捐赠物资,而是要搭建 “文化传承的生态”;不能只依赖外部帮扶,而是要激活原住民社区的 “内生动力”。

基于调研结果,林晚星团队与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维多利亚原住民社区共同制定了 “三方合作模式”:原住民社区成立 “文化传承委员会”,由沃伦长老担任主席,负责确定传承技艺、选拔学员、制定教学计划;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提供政策支持与文化指导,确保项目符合原住民文化习俗;晚星艺术基金则提供 1200 万澳元资金,用于建设文化保护中心、采购传统技艺材料、邀请专业导师、举办艺术展。

“我们的角色是‘赋能者’,不是‘主导者’。” 基金海外项目总监陈曦说,“比如文化保护中心的设计,我们原本想采用现代建筑风格,但传承委员会提出‘要像传统的原住民‘ mia-mia ’(临时庇护所)一样,用当地的木材和树皮建造,这样才能让年轻人感受到‘文化的根’。我们立刻修改设计方案,邀请原住民工匠参与建造,最终建成的中心既有传统元素,又配备了现代的展览区、教学区,完全符合社区的需求。”

这种 “尊重原住民意愿” 的合作模式,赢得了社区的信任。沃伦长老说:“以前也有公益组织来帮我们,但他们总是‘想当然’地做决定,而晚星基金不一样,他们会听我们的想法,让我们自己决定要保护什么、怎么保护,这才是真正的‘帮助’。”

维多利亚原住民文化保护中心的建成,成为澳洲项目的 “核心载体”。这座占地 1500 平方米的建筑,外观采用原住民传统的 “mia-mia” 圆形结构,屋顶覆盖着当地的桉树皮,墙面用赭石、白色、黑色的颜料绘制着简单的点画图案;内部则分为 “技艺传承区”“文化展览区”“材料工坊” 三个区域,既满足传统技艺教学的需求,又能展示原住民文化成果,成为原住民社区的 “文化地标”。

“点画” 是原住民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 用细小的点组成图案,每一个点、每一种颜色都有特定的意义,比如红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黑色代表祖先,图案则记录着部落的历史、自然的变化、祭祀的仪式。在文化保护中心的 “技艺传承区”,沃伦长老每周都会开设 “点画工作坊”,教授社区的年轻人学习点画技艺。

第一次工作坊上,沃伦长老没有直接教 “怎么画点”,而是先给年轻人讲 “点画背后的故事”。他拿出祖父留下的桉树皮点画,指着上面的图案说:“这个红色的点群,代表我们部落的祖先从北方迁徙到这里;这些白色的线条,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这个黑色的圆形,是我们祭祀自然的地方。点画不是‘装饰画’,是我们的‘历史书’。”

在教学过程中,沃伦长老还会根据年轻人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20 岁的女孩艾米喜欢画画,但对 “部落历史” 不感兴趣,沃伦就让她用点画记录 “自己眼中的自然”—— 艾米画了一幅《雨后的森林》,用绿色的点代表树叶,蓝色的点代表雨滴,黄色的点代表阳光,既符合点画的传统形式,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以前觉得点画很老气,现在发现它可以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 艾米说,“我想把我们社区的森林画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美。”

为了让点画技艺 “走出社区”,中心还与墨尔本的艺术学校合作,开设 “点画交流课”—— 邀请艺术学校的学生来中心学习点画,同时让原住民年轻人去艺术学校学习现代绘画技巧,促进 “传统与现代” 的艺术融合。“有个艺术学校的学生,用点画的手法创作了一幅现代抽象画,很受市场欢迎。” 陈曦说,“这让原住民年轻人看到,传统技艺也能与现代艺术结合,也能产生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

迪吉里杜管是原住民的传统乐器,用被白蚁蛀空的桉树树干制成,长度通常在 1-2 米之间,演奏时通过循环呼吸法,发出低沉、悠长的声音,被原住民称为 “大地的声音”。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且需要找到合适的桉树树干,这项技艺在社区几乎濒临失传 —— 全社区只有沃伦长老会完整的制作工艺。

在文化保护中心的 “材料工坊”,沃伦长老带领年轻人开展 “迪吉里杜管制作项目”。制作的第一步是 “寻找合适的树干”—— 他们要走进郊外的森林,寻找被白蚁蛀空、但木质仍坚硬的桉树树干,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整天;第二步是 “清理树干”—— 用特制的工具将树干内部的蛀屑清理干净,确保树干内部通畅;第三步是 “塑形与装饰”—— 根据树干的形状,调整管身的粗细,然后用赭石颜料在管身上绘制点画图案,图案通常与 “自然”“祖先” 相关。

19 岁的利亚姆是最早报名参与项目的年轻人之一。第一次去森林找树干时,他因为体力不支,差点放弃,但沃伦长老鼓励他:“迪吉里杜管是‘大地给我们的礼物’,寻找它的过程,也是‘与大地对话’的过程,不能轻易放弃。” 在沃伦的指导下,利亚姆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制成了自己的第一支迪吉里杜管。当他用循环呼吸法,让管身发出低沉的声音时,激动得红了眼眶:“我好像听到了祖先的声音,听到了大地的声音,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为了让更多人听到 “迪吉里杜管的声音”,中心还在每月举办 “原住民音乐夜”—— 邀请社区的年轻人演奏迪吉里杜管,搭配原住民的传统舞蹈,吸引了不少墨尔本的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以前只能在旅游景点看到迪吉里杜管,没想到在社区能听到这么正宗的演奏。” 一位游客说,“这种音乐里有自然的气息,让人很放松。”

“年轻人是文化传承的‘未来’,只有让他们真正爱上自己的文化,才能让传承持续下去。” 基于这个理念,“晚星艺术基金” 与原住民社区合作,在每年的暑假举办 “原住民青少年艺术夏令营”,邀请 5-16 岁的原住民孩子参与,通过 “游戏化、体验式” 的教学,让他们在快乐中了解、热爱原住民文化。

夏令营的第一天,工作人员会组织孩子们玩 “点画寻宝游戏”—— 在文化保护中心的周围,隐藏着 20 个用点画图案标记的 “宝藏盒”,每个盒子里都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印着不同的点画图案和对应的文化知识,比如 “红色的点代表土地”“圆形图案代表祖先的聚会”;孩子们分成小组,根据线索寻找宝藏盒,找到后要说出卡片上的文化知识,才能获得 “小奖品”(比如迷你点画笔、小木雕)。

8 岁的小男孩杰克第一次参加游戏时,对 “点画知识” 一无所知,但在小组伙伴的帮助下,他不仅找到了 3 个宝藏盒,还记住了 “蓝色代表水”“黑色代表祖先”。“这个游戏太好玩了!我现在知道点画不是随便画的,每个点都有意义。” 杰克说,“明天我还要玩,还要学更多知识。”

除了 “点画寻宝”,夏令营还会组织 “迪吉里杜管节奏游戏”—— 工作人员用迪吉里杜管演奏简单的节奏,孩子们用手拍、用脚跺的方式模仿,节奏最准确的小组能获得 “体验制作小迪吉里杜管” 的机会;“自然绘画游戏”—— 让孩子们走进森林,收集树叶、树枝、泥土等自然材料,用这些材料创作 “自然艺术”,既培养创造力,又让他们感受 “原住民与自然共生” 的理念。

“我们不想用‘说教’的方式教孩子文化,而是想让他们在玩乐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夏令营负责人莎拉说,“很多孩子参加完夏令营后,会主动问家长‘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样的’‘我们还有哪些传统’,这说明他们已经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兴趣,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

夏令营的核心活动是 “文化记录计划”—— 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点画、绘画、文字、录音),记录 “自己眼中的原住民文化”,可以是长老讲的故事,也可以是社区的自然景色,还可以是自己参加的传统活动。这些记录下来的内容,会被整理成 “青少年文化手册”,在文化保护中心的展览区展出。

12 岁的露西选择用 “点画 + 文字” 的方式,记录沃伦长老讲的 “祖先迁徙故事”。她先用点画绘制出迁徙路线图,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文字写下故事的内容:“我们的祖先从很远的地方来,他们走过红色的土地,喝过白色的河水,最后来到这里,建立了我们的家。” 露西的作品展出后,沃伦长老特意找到她,对她说:“你把我们的故事记录得很好,以后要继续记录,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历史。”

10 岁的男孩汤姆则用录音的方式,记录了迪吉里杜管的声音。他跟着沃伦长老学习演奏简单的旋律,然后用录音笔把自己的演奏录下来,还在录音里加了自己的解说:“这是我制作的迪吉里杜管,它的声音像大地在说话,我喜欢这个声音。”

“文化记录计划” 不仅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原住民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 “文化自豪感”。露西说:“以前我觉得原住民文化没什么特别的,现在我知道我们的文化很有趣,我想把它告诉我的朋友。”

为了让原住民文化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晚星艺术基金” 与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合作,在墨尔本举办 “大地的印记 —— 原住民艺术展”。这场展览不仅展出了文化保护中心学员的点画作品、迪吉里杜管,还展示了原住民的传统服饰、工具、部落故事集,成为墨尔本年度 “最受关注的文化展览” 之一,也让原住民文化通过博物馆的平台,走向了全球。

“大地的印记” 展览的设计,注重 “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不仅能 “看” 文化,还能 “听” 文化、“触” 文化、“参与” 文化。展览分为 “土地与祖先”“技艺与传承”“年轻与未来” 三个展区:

“土地与祖先” 展区,通过全息投影的方式,还原原住民祖先迁徙的场景,配合迪吉里杜管的低沉声音,让观众仿佛 “置身于古老的澳洲大地”;展区还陈列着原住民传统的 “寻食工具”,如用木头制成的矛、用树皮制成的篮筐,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些工具的细节,感受原住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技艺与传承” 展区,重点展出文化保护中心学员的作品 —— 既有沃伦长老指导的传统点画,也有年轻人结合现代元素创作的点画;既有完整的迪吉里杜管,也有制作过程中的半成品,旁边还播放着学员制作迪吉里杜管的视频,让观众了解技艺的传承过程。展区还设置了 “点画体验区”,观众可以在原住民学员的指导下,尝试用点画绘制简单的图案,感受点画的魅力。

“年轻与未来” 展区,展出的是夏令营孩子们的 “文化记录作品”,包括点画、录音、文字手册,旁边还设置了 “留言墙”,观众可以写下自己对原住民文化的感受和祝福。不少孩子的作品旁边,还贴着他们的照片和感言,比如露西的作品旁写着:“我想成为原住民文化的小使者,把我们的故事告诉更多人。”

“大地的印记” 展览开幕当天,就吸引了 3000 多名观众,其中既有墨尔本的市民、游客,也有澳大利亚的文化官员、国际博物馆的代表。澳大利亚文化部长在参观展览时说:“这场展览让我们看到了原住民文化的魅力与活力,也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原住民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晚星基金与原住民社区的合作模式,为文化保护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展览还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都对展览进行了报道,称其 “让世界看到了澳洲原住民文化的独特价值”。国际博物馆协会还邀请文化保护中心的学员,前往法国、美国的博物馆举办 “小型原住民艺术展”,让原住民文化真正 “走向世界”。

对于原住民社区来说,这场展览的意义更是非凡。沃伦长老看着自己学员的作品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激动地说:“我从来没想过,我们的点画、我们的迪吉里杜管能走进这么大的博物馆,能被这么多人看到。这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文化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保护、被传播的。”

当 “大地的印记” 展览参观人数突破 10 万人次,文化保护中心的学员从最初的 20 人增加到 150 人,澳大利亚政府授予 “晚星艺术基金”“最佳跨文化公益项目” 称号时,林晚星正在文化保护中心参加 “点画成果展”—— 看着年轻人用点画记录的社区故事,听着孩子们演奏的迪吉里杜管旋律,她的脑海里响起了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晚星艺术基金” 澳洲站项目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守护原住民传统技艺,推动原住民文化全球传播,获得澳大利亚政府、文化组织及国际博物馆协会高度认可,触发 “澳洲公益项目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爱意值 38000 点(来自澳大利亚政府 “最佳跨文化公益项目” 表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合作认可、国际博物馆协会文化传播贡献肯定)。当前剩余生命值:1909 天 5 小时(此前 1871 天 5 小时 + 38 天 = 1909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发起 “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 8 个国家的原住民文化保护组织与公益机构,建立 “原住民文化数据库”,收录传统技艺、部落故事、语言音频等资源;同时,在联盟框架下开展 “原住民青年文化交流计划”,组织各国原住民青年互访学习,促进跨地域原住民文化对话与合作】,任务奖励:积分 58000 点、爱意值 45000 点,解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权限”(可参与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项目)。】

林晚星站在 “点画成果展” 的展厅中央,看着沃伦长老正带着一群孩子,讲解一幅描绘 “部落丰收仪式” 的点画作品 —— 孩子们围在长老身边,眼神里满是好奇与向往,偶尔有人举手提问 “这个黄色的点代表什么”“祖先们丰收时会唱歌吗”,长老耐心地一一解答,声音里满是欣慰。这一刻,林晚星忽然明白,跨文化公益的真正价值,从来不是 “给予”,而是 “唤醒”—— 唤醒原住民社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唤醒年轻人传承文化的热情,也唤醒更多人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以前总觉得,公益是‘我们帮助他们’,但现在发现,是‘他们教会我们更多’。” 林晚星对陈曦说,“沃伦长老让我们知道,文化保护不是‘把传统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让它‘活在当下,传给未来’;利亚姆、艾米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看到,只要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这种相互成就的过程,比任何奖励都更有意义。”

陈曦深有感触地点点头:“还记得项目刚启动时,有个澳大利亚的文化学者质疑我们‘外来机构不懂原住民文化,只会好心办坏事’。但现在,他主动联系我们,想加入‘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还说我们的合作模式‘为跨文化公益树立了标杆’。这种转变,就是对项目最大的肯定。”

此次澳洲项目的成功,也让 “晚星艺术基金” 的跨文化公益模式更加成熟。从最初的 “倾听需求”,到 “原住民主导、基金赋能” 的合作框架,再到 “技艺传承 + 青少年培养 + 全球传播” 的完整生态,基金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 “文化保护公益方法论”。这套方法论不仅适用于原住民文化保护,还能为其他濒危文化的守护提供参考 —— 比如接下来计划启动的 “非洲部落音乐保护项目”“南美洲土著编织技艺传承项目”,都将借鉴澳洲项目的经验,以 “当地社区为主导”,深度融入当地文化语境。

对于林晚星而言,解锁的新任务 “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更是将公益视野推向了 “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 的高度。“原住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每一种原住民文化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林晚星在基金全球战略会议上说,“‘全球原住民文化保护联盟’的核心,不是‘统一保护标准’,而是‘搭建交流平台’—— 让各国原住民社区分享保护经验,让传统技艺在跨地域对话中焕发新活力,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护原住民文化,就是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会议结束后,林晚星收到了沃伦长老发来的消息,附件里是一张照片 —— 利亚姆正带着社区的年轻人,在墨尔本的街头举办 “迪吉里杜管街头演奏会”,周围围满了观众,有人跟着旋律轻轻摇晃,有人拿出手机录制视频;消息里写着:“谢谢你,晚星。现在,我们的‘大地之声’,能被更多人听到了。”

林晚星看着照片,嘴角露出了微笑。她回复道:“这不是我的功劳,是你们自己的坚持与热爱。未来,我们还要一起,让更多‘大地之声’传遍世界。”

窗外,墨尔本的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文化保护中心的桉树皮屋顶上,与墙面的点画图案交相辉映,仿佛一幅流动的原住民艺术画卷。林晚星知道,这场守护文化的公益之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尊重,就能让更多濒危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而她的生命价值,也将在这一次次的文化守护中,得到更深远、更厚重的升华。

上一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 音乐版权拓展至动漫领域,跨界合作 星光重启:爱意系统助我逆天改命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九章 《海洋奇缘》开机,全球团队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