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拿着记录表走进来,闻言咂了咂嘴:“这小子……要是真干坏事,那可太吓人了。”
“更吓人的是,”周原关掉监控,拿起李勇案的卷宗,“他可能不是‘干坏事’,是把这当成……解题。”
就像他满分的理科试卷、套公式的心理测试。李勇的失踪,抛尸的时间,甚至周原的出现,都可能是他计算中的“变量”。
而现在,这道题的难度升级了——因为解题者(周原)开始注意到出题人(林知)的存在。
这些碎片突然在周原的脑海里拼出一个轮廓——八月十号晚上,实验楼三楼的窗户后,林知拿着望远镜,看着码头方向的某个信号,然后远程“校准”了抛尸的位置。
“刘队,”周原拿起外套。
“去青阳区。”
“现在?”刘成愣了一下,“刚收到消息,那边的排查还没出结果。”
“不能再等了。”周原的眼神很亮。
“林知给的‘线索’,不会等我们。”
警车再次驶进夜色时,周原看了眼手机。时间是晚上九点十七分。
他突然间又想起了林知的那把测绘尺——那东西,既能画设计图,也能算距离。
而江云市的雪,似乎下得更密了,落在窗户上,融化成水,像一道道模糊的泪痕。
……
“阳光24小时便利店”的仓库里。
林知正用测绘尺测量一个纸箱的尺寸,“花姐”在旁边汇报:“‘蛟龙’已经到‘饭店’了,说等‘烟花’放完就转移。”
林知的指尖在尺上停顿了一下:“告诉‘蛟龙’,提前十分钟。”
“为什么?”“花姐”不解,“原定时间是算好的,那时人最多。”
“保险起见。”
林知放下尺子,拿起仓库角落的一个旧收音机,调到某个频率,里面传出沙沙的杂音,“那个姓周的警察……可能比我想的要快。”
现在……我需要一个“干扰项”。
他在心里暗自思忖着。
“再通知‘造梦师’,”林知的声音很轻,“给‘蛟龙’准备好‘新身份’,但别让他直接走。”
“啊?”花姐更糊涂了,“不让走?那不是等着被抓吗?”
林知笑了笑,眼底没有温度:“抓不住的。我要让他……带个‘礼物’给周警官。”
“那……‘蛟龙’在交接之后不是直接出省……该去哪?”花姐追问道。
作为协调者,她必须要保证两边的行动步伐和信息量一致。
“‘无夜’。”
他神情淡漠,语气平静。
花姐站在一旁,脸色有些发白。
“‘蛟龙’去了‘无夜’,会不会太冒险?警方现在盯着青阳区呢。”
“冒险?”
林知嗤笑一声,指尖在纸箱边缘划过。
“‘无夜’的妙处,就在于它‘案底太多’。警方会以为那是个鱼龙混杂的接头点,却想不到,最危险的地方,反而适合‘送礼物’。”
“‘蛟龙’带的‘货’,不仅是给‘暗潜’的,也是给警方的。”
花姐愣了愣:“给警方?那我们……”
“我们要的不是货。”
林知转身从货架上拿起一瓶矿泉水,瓶身倒映出他平静的脸。
“是让姓周的知道,他看到的‘线索’,可能只是别人想让他看到的。”
只有这样,才能转移他的注意力
就像作文里的“旁观者视角”,看似疏离,实则在引导读者看到“作者想呈现的事实”。
花姐似懂非懂地点头应下,随即转身离开。
林知看向窗外,夜色里隐约能看到警局方向的灯光。他拿起柜台上的地理测绘尺,在掌心轻轻敲击,发出规律的“嗒嗒”声。
希望这个“干扰项”能达到我想要的效果。
收音机的杂音里,隐约传来远处的警笛声。林知把音量调小,拿起测绘尺,在纸箱上画了个精准的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