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川近来陷入了一种罕见的困境——写作瓶颈。
新书宣传期临近,出版社期待他趁热打铁推出续作,他却对着空白的文档坐了整整三天,只写出几行自己都看不下去的干瘪文字。
“怎么,大作家也有卡文的时候?”江与诚放下咖啡杯,在他对面的沙发坐下。两人正在元月社附近的咖啡馆里,进行他们每月一次的创作交流。
昼川烦躁地合上笔记本电脑:“只是需要调整状态。”
“因为新插画师?”江与诚一针见血,“听说你们最近合作很默契。”
昼川皱眉:“与她无关。”
“我可没说是林夕。”江与诚笑得意味深长。
昼川语塞,端起咖啡杯抿了一口,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窗外——林夕正从街对面走过,手里抱着画板和一叠资料,步履匆匆。
这几天,她为了新书宣传物料忙得不可开交,却总能准时甚至提前交稿,画作质量也稳步提升。她的成长速度快得惊人,就像一颗被拭去尘埃的珍珠,逐渐绽放出独属于她的光芒。
“她很有天赋,不是吗?”江与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
昼川收回视线:“基本功还是不够扎实。”
“但你很欣赏她。”江与诚语气肯定。
这一次,昼川没有否认。
送走江与诚后,昼川回到出版社,经过会议室时,发现林夕独自一人在里面工作。她戴着耳机,专注地盯着数位板,甚至没注意到他的到来。
昼川站在门口,静静地观察了她一会儿。她的画笔在屏幕上流畅地移动,时而停顿思考,时而快速勾勒。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在她周身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那一刻,他突然想起她曾说过的一句话:“好的插画不该只是文字的附庸,而应该是与文字对话的独立艺术。”
就是这个理念。昼川感觉自己抓住了什么。
他悄声离开,回到自己的办公室,重新打开电脑。这一次,文字不再是干瘪的符号,而是有了色彩和温度。
接下来的几天,昼川发现自己开始无意识地收集与林夕有关的细节。
他注意到她思考时会轻咬笔帽,灵感迸发时眼睛会骤然明亮,满意时会微微点头,不满意时会蹙眉噘嘴。他记得她喜欢用哪种牌子的颜料,记得她偏爱哪个角落的光线,甚至记得她喝咖啡时习惯加半勺糖。
这些细节不知何时渗透进了他的创作。新章节中的一位配角画家,不经意间就有了林夕的某些特质——对艺术的执着,对细节的苛求,以及那种不服输的韧劲。
“这段描写很生动啊,”初礼读完最新章节后评价,“感觉这个角色有原型?”
昼川面不改色:“虚构人物。”
初礼挑眉,没有戳破。
周四下午,林夕来交新一批宣传插画。她看起来有些疲惫,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
“这是为社交媒体准备的系列插画,”她将平板电脑推到他面前,“我尝试用更现代的风格来诠释书中的经典场景,希望能吸引年轻读者。”
昼川一页页翻看,内心惊讶不已。她不仅精准把握了每个场景的核心情感,还注入了全新的视觉解读。有一幅画甚至解决了他一直在思考的一个情节逻辑问题——她通过画面构图,暗示了一个他尚未明确写出的细节。
“这里,”他指着那幅画,“为什么把配角的手部画成半透明?”
林夕凑近看了看:“啊,这个...我读到这里时,感觉这个角色似乎在隐瞒什么,或者说他的存在感很虚幻。所以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那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她的话让昼川茅塞顿开。他一直觉得这个配角的情节有些单薄,却不知如何改进。林夕的直觉般的理解,为他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很有意思的解读。”他保存了那幅画,“下周的宣传会议,你一起来。”
林夕惊讶地睁大眼睛:“我?可是那是编辑部的高层会议...”
“你的视觉解读对文本分析有帮助。”昼川语气平淡,仿佛这只是个纯粹的工作决定。
林夕离开后,昼川对着那幅画看了很久。他想起自己刚开始写作时,也曾有过这种直觉般的创造力。随着成名和商业化,那种本能反而逐渐被理性所取代。
而林夕,却还保持着那种珍贵的敏锐。
当晚,昼川在书房修改稿子,目光不经意间落在角落里的一个速写本上——那是林夕上次落下的。出于礼貌,他本来打算明天还给她,但好奇心最终占了上风。
他打开速写本,里面是各种各样的草图和随笔。有书中场景的构图尝试,有人物表情的练习,还有一些看似与工作无关的日常速写——窗台上的多肉植物,咖啡馆的一角,雨中的街景...
翻到某一页时,他停住了。那是一幅他的侧脸速写,看角度应该是某次会议上偷偷画的。线条简洁却传神,捕捉到了他思考时微蹙的眉头和专注的眼神。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今天他又否定了我的第三稿,但建议比上次具体多了。进步中...”
昼川不自觉地微笑起来。他继续翻看,发现更多与他有关的画面:他递咖啡时的手,他讲解剧情时的手势,甚至是他靠在窗边远眺的背影。
每一幅画旁边都有简短的注释,记录着当时的情景和她的心情。通过这些画面和文字,他看到了一个自己都不曾了解的自己——那个在专业领域严厉却从不吝啬指导的他,那个表面冷漠却会注意到细节的他,那个别扭关心人的他。
合上速写本,昼川感到心中某种坚硬的东西正在融化。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出版社,将速写本放回林夕的工作台。当天的工作会议中,他对她的画稿只提了几个小修改意见。
“就这样吧,很不错。”他最终说道。
会议室有瞬间的安静,大家都惊讶于他不同往常的温和。
会后,林夕追上他:“昼川老师,您真的觉得可以吗?我觉得第二幅的背景还可以再细化...”
“保持这种直觉,”昼川停下脚步,看着她,“你的直觉往往比过度思考后的结果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林夕怔在原地,这是昼川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肯定她的艺术感知力。
“谢谢您,”她轻声说,“这对我意义重大。”
昼川点点头,转身离开,却在走廊尽头停下,回头补充道:“明天有空吗?我想和你讨论一下新书的整体视觉概念。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些更创新的合作方式。”
林夕的眼睛亮了起来:“当然有空!”
看着她雀跃的样子,昼川的嘴角微微上扬。他回到办公室,打开新文档,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文字如泉水般涌出,那个困扰他许久的配角终于鲜活起来——带着林夕赋予他的那种若即若离的神秘感。
他保存文档,标题命名为《第七章:灵感》。
也许,写作瓶颈并非坏事。它让他停下来,看到了身边一直存在的灵感源泉。
而那个灵感源泉,此刻正在外面的工作间,为了一句肯定而欢欣鼓舞,全然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了他创作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窗外,初夏的阳光正好。昼川想,或许他该请她喝杯咖啡,感谢她无意中帮他突破的创作困境。
当然,得找个听起来不那么刻意的理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