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云漠关,初夏的阳光洒在“凌萧亭”上——这座由百姓自发修建的石亭,石柱上刻着凌霜与萧决当年平定边疆、安定海疆的功绩,亭下的石碑则记录着草原与中原交融的故事。
一名身着青衫的少年正站在碑前,认真诵读着碑文。他身旁的老秀才捋着胡须,轻声讲解:“当年凌将军单枪匹马闯北狄大营,萧将军带病守京城,两人携手才换来了这数十年的太平。你看这互市的热闹,草原的牛羊,沿海的商船,都是他们留下的福泽啊。”
少年名叫沈砚,是当年随凌霜作战的亲兵之子,如今在关里的学堂读书,最敬佩的便是凌霜与萧决。“先生,听说凌将军和萧将军的小院还在?我想去看看。”
老秀才点头,带着沈砚穿过热闹的互市,来到一座朴素的小院前。院门虚掩着,院内的老槐树下,一位白发老者正坐在竹椅上,翻看着一本泛黄的兵书——他是萧决的旧部,如今负责照看这座小院。
“李伯!”沈砚恭敬行礼。老者抬头,笑着招手:“是砚儿啊,来看看将军们的旧物?”
院内的陈设简单却整洁,正屋的墙上挂着一幅凌霜与萧决的画像,画像旁摆放着那枚刻着“天下共主”的鎏金令牌,还有一本密密麻麻的账本,记录着当年互市的收支明细。
“这是凌将军当年教孩子们读书的课本,这是萧将军画的海疆防御图。”老者逐一介绍,眼中满是怀念,“将军们临终前说,不用立碑,不用修祠,只要百姓能安稳过日子,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可百姓们记着他们的好,不仅建了凌萧亭,还把他们的故事编成了歌谣,一代代传下去。”
沈砚抚摸着课本上的字迹,轻声问道:“李伯,我以后也想当将军,像凌将军和萧将军一样守护边疆,能做到吗?”
老者笑着点头:“当然能!只要你不忘百姓,勤练本领,将来一定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你看现在的太子殿下,每年都来边疆巡查,还把将军们的兵书列为军校教材,就是要让后人记住,江山是靠忠诚与担当守住的。”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太子率领的巡查队伍抵达云漠关,第一站便来到了小院。太子身着便服,恭敬地对着凌霜与萧决的画像行礼:“两位前辈,晚辈来看你们了。今年边疆互市的税收又涨了三成,草原的农田丰收,海疆也平安无事,你们放心,大胤的盛世,我们会守住。”
随后,太子与沈砚等学堂的孩子围坐在一起,讲述凌霜与萧决的故事:“当年凌将军在黑风寨救红山部百姓,萧将军在京城力阻宫变,他们靠的不是兵权,是百姓的信任。你们将来不管做什么,都要记住,百姓是根,民心是本。”
夕阳西下,太子离开小院,沈砚与其他孩子仍留在院内,借着余晖翻看凌霜的兵书。老者看着他们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凌霜与萧决——一样的眼神坚定,一样的心怀天下。
夜幕降临,互市的灯火渐渐亮起,草原的歌谣随风传来:“云漠关,通和桥,将军护我安到老。草原绿,海疆蓝,盛世太平万万年。”歌声里,凌萧亭的石柱在月光下静静矗立,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也守护着一代代人传承的初心。
青史或许会泛黄,但忠诚与担当的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凌霜与萧决的名字,早已融入大胤的山河,成为后人心中的灯塔,指引着每一个守护和平、追求盛世的人,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