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中学,初三一班,教室里的空气粘稠而沉闷,老旧空调发出的嗡鸣几乎要被讲台上老师平板无波的声音淹没。林宥支着下巴,指尖的笔转得飞快,目光却早已飘向窗外。
他通过农村的定向分配幸运考进了海山中学,但是差距在他迈入初一时就已经显露出来。
六月的阳光刺眼,透过玻璃在课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但比阳光更耀眼的,是远处天际线上偶尔划过的一道银色轨迹——一台训练型机甲正掠过城市上空,尾部喷出淡淡的蓝光。海山县拿的出手的便是拥有一座三级军事基地了。
“……所以说,能量核心的转换效率直接决定了机甲的输出功率,正比例!正比例!这是中考必考点,都记下来。”
老师敲了敲黑板,粉笔灰簌簌落下。教室里响起一片窸窸窣窣的笔记声。机甲基础从初中阶段放入科学学科的章节之中,以认识与了解为主。
林宥没有动。他的笔记本边缘,密密麻麻画满了各种机甲的草图:关节连接处、推进器构造、武器搭载系统。这些内容已经涉及部分大学知识。他的每一笔都流畅而准确,像是练习过千百遍。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林宥。”老师的声音突然点名,“你来回答一下,第三代民用机甲‘启明星’的动力核心转换率是多少?”
教室里响起几声压抑的低笑。谁都知道林宥家境普通,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能供他读完高中已属不易,更别提接触最新的第三代机甲了。
林宥站起身,目光终于从窗外收回。
“官方数据是72.3%,老师。”他声音平静,“但这是满载理想环境下的数据。实际作战中,考虑到散热和能量逸散,平均转换率不会超过68.5%。所以‘启明星’更适合做教练机,而不是军用机甲。”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转笔的声音停了,窃窃私语也消失了。所有人都有些惊讶地回头看他。每次谈论到机甲,林宥总会给大家带来震撼。
老师的镜片后闪过一丝诧异,但很快恢复了严肃:“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不要乱说。坐下吧。”
下课铃适时响起,打破了尴尬的气氛。老师收拾教案快步离开,同学们也一窝蜂地涌出教室——今天是初中生涯机甲基础操作课的唯一一次机会,学校传统,没人想迟到。
“可以啊宥哥,这都知道!”后桌赵浩猛地搂住林宥的肩膀,“你从哪看来的?”
“《机甲月刊》,半年前的某一期。”林宥简单收拾着书包,将画满草图的本子小心地塞进夹层。
“那种专业杂志你也看?一期得小一百吧?”
“图书馆的过期期刊,免费的。”林宥拉上书包拉链,“走吧,要迟到了。”
阳光猛烈地照在操场上,将塑胶跑道晒出一股特有的味道。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操场中央——十台高约三米的训练机甲正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流线型的外壳在阳光下反射着冷硬的光芒。
这就是“启明星”,共和国最基础的训练机甲。虽然只是最基础的型号,但对这些初中生来说,已经是梦想触手可及的实体。
机甲操作课的王教官是个身材精干的中年人,皮肤黝黑,右脸有一道淡淡的疤痕。他站在队列前,目光如刀锋般扫过一张张兴奋而又紧张的面孔。
“从现在起,你们将正式接触机甲操作。”王教官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我知道,你们中的一小部分人从小就有私人教练,早就摸过模拟舱,甚至实际操作过机甲。”
队伍中,几个穿着明显更富有的学生不自觉地挺了挺胸。林宥认出其中一个是本市最大机甲经销商的儿子,据说小学时就能熟练操作家用机甲了。
“但在这里,你们所有人都是零!”王教官突然提高音量,“我要教给你们的是军队的标准,是救人的技术,不是让你们玩电子游戏!明白吗?”
“明白!”学生们参差不齐地回答。
“声音大点!没吃饭吗?”
“明白!”这次的声音整齐划一,震得空气都在颤动。
王教官满意地点点头,开始讲解连接机甲系统的操作,这也是今天这群初三学生“尝鲜”的内容。林宥听得格外认真,虽然这些理论他早在初中那个破旧的培训班就学过,但他仍然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
那是三年前的夏天,父母省吃俭用攒下半年的钱,才给他报上了区里举办的“青少年机甲兴趣班”。培训班用的是二十年前就淘汰的第二代机甲模拟舱。这模拟舱吱呀作响,冷气时好时坏。
但林宥依然记得第一次握住操作杆时手心汗湿的触感,记得神经连接初步建立时那种奇异的共鸣感,仿佛钢铁成为了他身体的延伸。
从那天起,图书馆的机甲期刊、网上能找到的每一次机甲大赛录像、甚至电器修理店的废弃零件都成了他的宝藏。他知道自己家境普通,不可能像那些富家子弟一样拥有私人教练和最新模拟舱,但他相信,有些东西是钱买不来的。
比如热爱。比如坚持。
“现在,按照学号,依次进入驾驶舱进行初步连接测试。”王教官的命令将林宥从回忆中拉回,“记住,不要强行连接,神经接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感到头晕恶心就立刻停止,按红色紧急脱离钮。听清楚了吗?”
“听清楚了!”
第一个上去的是班长李薇。她父亲是空军军官,家学渊源。只见她利落地攀上机甲侧面的扶梯,滑入驾驶舱。一分钟后,启明星的指示灯由蓝转绿,象征着连接成功。机甲微微动了一下,抬起右臂,比了个大拇指。
队伍中响起一阵赞叹的掌声。
接下来几个学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一个男生强行连接,结果吐在了驾驶舱里,被王教官严厉批评后悻悻地去清理。
“下一个,刘星宇。”
一个高个子男生走出队列,他回头朝几个朋友自信地笑了笑,轻松地爬进驾驶舱。只用了三十秒,指示灯就变成了绿色,紧接着,机甲流畅地完成了一套简单的格挡动作。
“哇!”人群中爆发出惊呼。
“星宇牛逼啊!”
“他家里有最新型号的模拟舱,天天练呢。”
王教官难得地点点头:“不错,连接速度和质量都很好。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