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林宥醒来时,感觉大脑像是被仔细梳理过一样,清晰而冷静。昨日的语文酣畅和数学的小小遗憾都已沉淀下去,剩下的,只有对最后两场考试的全力专注。
英语。
这是林宥的传统弱项。试卷发下来,听力部分他凝神细听,捕捉关键词;阅读理解的科技文段恰好是一篇关于神经网络辅助操控的短文,里面大量的专业词汇让他有些头大,但结合上下文和机甲知识的背景,他连蒙带猜,倒也理解了七八分。
作文题目是“The Most Important Invention in My Eyes”(我眼中最重要的发明)。林宥几乎毫不犹豫,提笔就写下了“Mecha”(机甲)。
他词汇量有限,语法也可能出错,但他写的无比真诚。他描述了机甲如何不仅仅是钢铁的造物,更是人类智慧、勇气与梦想的结晶;写它如何从战场走向民生,如何改变世界,又如何点燃了一个普通少年的心火。他努力运用着记忆中所有相关的专业词汇:power core(能量核心)、neural link(神经连接)、hydraulic system(液压系统)……尽管可能拼写不准,但他尽力去表达了。
他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就将将及格,但他尽力了,没有留下空白。
历史。
这场考试反而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放松。试卷中关于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史、甚至冷战时期科技竞赛的题目,他都能结合李薇笔记里梳理的时代脉络和因果逻辑,清晰地进行分析论述。当回答一道关于“重大科技发明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的论述题时,他自然而然地引用了机甲技术作为例子,论述其带来的军事变革、产业升级乃至教育体系的改变,写得条理分明。成绩或许不算顶尖,但拿个中上等,他很有信心。
下午,科学。
这是融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试卷,也是林宥今天状态最好的一科。前面的基础题他稳扎稳打。当做到物理大题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
一道计算题直接涉及机甲引擎在额定功率下的工作效率与热损耗!一道选择题考察不同地形下机甲履带与足式底盘的压力压强分析与适用性!甚至最后一道综合题,给出了一个简化版的机甲神经连接信号传输模型,要求分析信号延迟的可能原因及对操作的影响!
这些题目,对于其他可能死记硬背公式的同学来说,或许是难点。但对林宥而言,这几乎就是把他这几个月钻研的东西,换了一种形式呈现在试卷上。
他下笔如有神助。公式运用准确,计算过程清晰,分析推论合理。尤其是那道神经连接的题目,他不仅答出了标准答案可能提到的信号干扰、处理器负载等因素,甚至额外补充了一句:“驾驶员精神负荷过重或情绪剧烈波动也可能导致信号不稳”,这是他从实际经验和王教官的U盘视频里得来的认知。
科学卷交上去的时候,林宥心里甚至有几分罕见的底气。这套题,机甲相关的知识点占比稍稍偏多,他绝对是超常发挥了!
终场铃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