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机甲一中的校园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却又在一种紧张的秩序中平稳运行。十月底,县机甲一中与县机甲二中将要参加全国高中机甲大赛的市区联赛,只有前两名才能代表市参加省联赛,去年县机甲一中排名第五,但随着五名高三主力的离队,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清晨,天光微亮,操场上早已响起机甲引擎预热时的低沉嗡鸣。主力队的晨训雷打不动。林宥操控着经过进一步调校的“流影”,与李薇的“冰痕”进行着高强度的对抗演练。不再是简单的胜负之分,更多的是战术执行的默契度考验。
“林宥,左翼迂回,三秒后切入B7区域,李薇,火力覆盖压制,为他创造机会!”王教练的声音通过通讯器冷静下达指令。 “流影”一个灵巧的侧滑步,险之又险地避开“冰痕”一记精准的狙击光束——这已是训练日常,李薇从不会因为对手是林宥而手下留情,她的严格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林宥也早已习惯在刀锋般的攻击缝隙中寻找生机,他将李薇带来的压迫感视为最好的磨刀石。
课后,图书馆或教室的角落时常能看到两人的身影。通常情况是,林宥对着厚厚的《高阶能量回路理论》或《机械动力学导论》眉头紧锁,笔尖无意识地戳着草稿纸。 “这里,”清冷的声音在一旁响起,李薇不知何时已经转过身,指尖点在他卡壳的公式上,“你忽略了环境磁场的衰减系数,代入这个参数重新计算传导效率。” 林宥恍然大悟,埋头疾书,偶尔会提出另一个角度的问题,李薇则会略作思考,用更简洁的方式解释。他们之间的交流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废话,却效率极高。有时林宥会带上一杯蜂蜜水——他偶然发现李薇在高度专注后会轻微咳嗽,据说这是她小时候留下的习惯,蜂蜜水能缓解——默不作声地放在她手边。李薇最初会愣一下,然后极轻地说声“谢谢”,耳根泛起不易察觉的淡粉,继续看书,但翻阅纸张的动作会轻柔许多。
下午放学后到晚自习前,是林宥雷打不动的机甲工坊时间。这里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个宿舍。机油味、金属灼热的气息、各种工具碰撞的声响让他感到无比安心。他的手指变得愈发灵巧,对“流影”的每一个零件都如指掌。那位指导他的技术老师对他举一反三、甚至常常异想天开的想法从最初的震惊到后来的习以为常。 “这小子,脑子里装的不是脑细胞,是齿轮和电路吧?”老师常常跟王教练感叹。
有时,训练结束得早,李薇会出现在工坊门口。她从不进去,只是安静地靠在门框上,看着林宥满手油污,对着复杂的结构图或者正在组装的零件碎碎念,眼神专注得发光。 “还不走?”林宥偶尔抬头发现她,会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在沾了机油的脸颊衬托下格外醒目。 “等你一起去吃晚饭,食堂快没菜了。”李薇的语气总是很平淡,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 “马上马上!就差最后拧紧这个螺丝!” 等林宥胡乱洗完手,两人并肩走向食堂。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们聊的大多是机甲、战术、或者某道难解的题,偶尔也会沉默,却并不尴尬,反而有一种并肩作战后的松弛与默契。
这种变化细微却持续地发生着。刘星宇有一次看着他们一前一后走向图书馆的背影,用手肘撞了撞孙宇,小声道:“宇哥,你有没有觉得,林宥和李薇之间…好像有点不一样了?” 孙宇抱着手臂,露出一个了然的笑:“一起流过汗,一起啃过书,一起为同一个目标拼命。这种关系,自然不一样。挺好,队伍需要这种默契。”
晚间的合练结束后,有时王教练会留下林宥和李薇进行加练,重点打磨他们的“双核”战术。尝试将林宥超乎常理的临场应变与李薇的绝对精准计算力融合,创造出独属于他们的、无法被复制的战术风格。 失败是家常便饭。一次配合失误导致模拟对战惨败后,林宥有些烦躁地捶了一下操作台。 “刚才我的指令下达慢了0.3秒,”李薇清冷的声音响起,没有安慰,只有冷静的分析,“而且,你第三阶段的突进角度比预定偏离了2.1度,影响了我的预判。” 林宥深吸一口气,压下情绪:“抱歉,是我没控制好。再来!” “嗯。”李薇点点头,重新戴好感应头盔,侧脸在模拟屏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坚定。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当他们第一次完美执行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叉诱敌战术,并一举击破模拟强敌时,两人在驾驶舱里不约而同地长出了一口气,随即,林宥兴奋的声音传来:“成功了!李薇你看到了吗!” 通讯器那头沉默了一秒,传来李薇似乎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快语调:“嗯。数据记录下来了,下次可以优化第二波次的 衔接速度。” 虽然听起来还是那么冷静客观,但林宥就是能感觉到,她也很高兴。
市联赛的正赛脚步越来越近,校园里的气氛也日渐火热。海报、横幅开始出现在走廊和宣传栏。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支更强、更团结、更具潜力的县机甲一中,正在蓄势待发。 而林宥和李薇,在这日复一日的汗水、机油、书本和模拟屏光芒的交织中,一种难以言喻的信任与了解正在深深扎根。它不同于普通的友谊,更像是在通往巅峰的崎岖道路上,发现了唯一能与自己同频共振、彼此支撑的战友。风暴来临前的平静,因这份悄然滋长的联结,而显得不那么沉闷,反而充满了无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