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北京还留着夏末的几分燥热,校园里的蝉鸣此起彼伏,带着几分聒噪的生机。
魏南枝拖着行李箱站在北大东门口,仰头望着“北京大学”四个鎏金大字,阳光洒在上面,亮得有些晃眼,却让她心头的滚烫又真切了几分。
她穿一件简单的白T恤,牛仔裤裹着纤细的腿,高扎的马尾辫随着抬头的动作晃了晃,额前几缕碎发被汗水浸得微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
这是她第一次真正踏入这所梦寐以求的学府。
校门口挤满了人,拖着行李箱的新生满脸雀跃,家长们忙着帮孩子整理行李,时不时叮嘱几句;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举着指示牌穿梭其中,声音清亮。
一个别着志愿者绶带的学长朝她走来,目光在她脸上多停留了两秒,语气温和又客气:
“同学你好,需要帮忙提行李吗?”
魏南枝弯了弯嘴角,礼貌地摇了摇头。
魏南枝谢谢学长,我自己能行。
说罢,她单手拎起行李箱拉杆,脚步轻快地向校园深处走。身后那道停留的目光像影子似的跟着,她却早已习惯。
从小到大,这张过分惹眼的脸,总免不了引来额外的关注,有麻烦,也有便利。
如今这张脸越来越像她的本体,是系统的安排,为的是让她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更合理。
校园里绿树成荫,古朴的教学楼与现代建筑错落分布,透着沉淀的书香。
她循着指示牌找到法学院报到处,队伍不算长,很快就轮到她。
报到处的学姐接过她的报到证,看到名字时眼睛一亮:“魏南枝?你就是那个从山城来的高考状元吧!还是咱们法学院今年年纪最小的新生!”
魏南枝点点头,伸手接过递来的学生证。周围立刻传来细碎的议论声,好奇的目光落在她身上——
路人甲听说她高考数学是满分。
路人乙这么小就考上北大,家里肯定特别重视教育吧?
路人丙长得很好看,比照片还显灵气!
她假装没听见,麻利办完手续,转身往宿舍方向走。宿舍是四人间,比她预想中宽敞,还带着朝南的窗户,光线明亮。
三个室友已经到了,正各自收拾行李。看到她推门进来,一个圆脸女生立刻放下手里的收纳盒,热情地迎上来:
“你好!我叫李雯,北京本地的。你就是我们最后一个室友吧?”
魏南枝我叫魏南枝,来自四川山城。
她简单报上名字,放下行李箱,开始整理床铺。
旁边一个戴黑框眼镜的女生突然惊呼:
“天呐!你就是那个十七岁的高考状元?我之前在新闻上看到过你!标题好像是《天才少女凭满分数学考入北大法学院》,对不对?”
后来她才知道,戴眼镜的女生叫刘薇薇,是山东人,还有一个室友祁艳是东北姑娘,这会儿去超市采购日用品了。
看着三个室友开朗的样子,魏南枝放了点心。都是高智商又好相处的人,以后应该能处得不错。
日子一天天过,课程逐渐深入,魏南枝在法律学习上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那些旁人觉得枯燥的法律条文,她过一眼就能记住,理解起来也毫不费力。
她曾私下问过系统:
魏南枝我前世没有学过法律,为什么会对这些这么熟悉?
系统没有明确回答,只说这是“适配世界的自然反馈”。不管原因是什么,这份熟悉让她在理论课上如鱼得水,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
大二那年,魏南枝入选北大代表队,参加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
这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法律赛事之一,竞争激烈。备赛的几个月里,她几乎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个宿舍,抱着一摞摞英文、德文文献啃,常常待到闭馆才走。
比赛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模拟法庭教室举行。赛前准备时,魏南枝正低头翻阅案卷,身后突然传来流畅的英语对话,讨论的是“国家主权豁免的例外情形”。
那声音低沉有力,语速不慢,却带着清晰的节奏感,偶尔还会穿插几句精准的德文术语。
她下意识回头,看到一个身形挺拔的男生正和队友分析案例。他穿一身深蓝色西装,轮廓分明的侧脸在灯光下格外立体,说话时眉头微蹙,眼神专注明亮。
许是她的目光太明显,男生突然抬眼望过来。
四目相对的瞬间,两人都愣了一下。
下一秒,男生朝她走过来,用英语开口,语气里藏着点挑战的意味:
胡明昊你刚才在听我们讨论?对我刚才的发言怎么看?
魏南枝挑了挑眉,不慌不忙地接过话头,先引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阐述观点,又用流利的德语补充了习惯国际法的相关依据。
她的德语发音标准,连旁边路过的德国留学生都忍不住看了她两眼。
男生眼里的探究变成了赞许,主动伸出手:
胡明昊胡明昊,山东大学代表队的。
魏南枝魏南枝,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