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没再多聊,比赛很快开始。
接下来的环节里,不管魏南枝在哪个阶段发言,胡明昊都会坐在台下认真的听,偶尔还会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眼神专注。
有次中场休息,她路过他的座位,无意中瞥见他的笔记。字迹工整,重点内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旁边还画了清晰的思维导图,逻辑一目了然。
决赛那天,巧合的是,北大和山大成了对手,魏南枝代表原告,胡明昊代表被告。
辩论环节,两人针锋相对,却又格外有默契。从不会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纠缠,每次开口都直接切入法律争议的核心。
魏南枝的声音清晰有力,眼神坚定:
魏南枝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条约解释应优先考虑文本的通常含义,结合上下文与条约目的,我方认为……
胡明昊立刻接话,语气沉稳:
胡明昊但贵方忽略了国际实践中的普遍做法。
胡明昊例如1986年‘尼加拉瓜诉美国案’中,国际法院就明确指出,主权豁免的例外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而非单纯依据条约文本……
他的反驳滴水不漏,逻辑严密。
评委席上,几位法学教授频频点头,交换着赞赏的目光。
最终,北大以微弱优势获胜。
走下台时,魏南枝觉得这场胜利更多是团队协作的结果,胡明昊的临场应变和法律功底都挺强的。
赛后,胡明昊主动走到她面前:
胡明昊你的最后一段反驳很精彩,直接拆了我们的论证框架。
魏南枝你也不差,刚才那个案例引用,我差点没接住。
他们站在走廊里聊了很久,从国际法的前沿争议,聊到各自学校的法学课程设置,再到德语、拉丁文法律文献的阅读技巧。
胡明昊说话时习惯微微偏头,像是在琢磨每个表述的精准度,笑起来露出两个小虎牙。
而魏南枝能毫无障碍地跟上他的思维节奏,连她自己都觉得意外,因为这份默契,感觉遇到了知己。
胡明昊你德语这么好,是在德国生活过吗?
魏南枝挑眉,这得益于上辈子强大的语言逻辑,她回答地轻描淡写:
魏南枝没有,是我自学的。
胡明昊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了:
胡明昊厉害!下次再有比赛,咱们再好好切磋。
魏南枝好啊,一定!
那次比赛后,魏南枝和胡明昊偶尔会在学术会议或法律论坛上碰面。
他们加了微信,有时会分享有趣的案例,或是讨论某篇最新的论文。
大二那年暑假,全国大学生法律辩论赛上,两人竟被随机分到了同一队。
赛前一周,他们几乎每天晚上都视频讨论策略,到了比赛现场,他们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
胡明昊擅长构建完整的法律论证框架,逻辑严谨。魏南枝则擅长捕捉对手的漏洞,精准反击。
有次自由辩论环节,魏南枝刚说完:
魏南枝正如我方一辩所述,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合同效力的认定。
胡明昊就立刻接上:
胡明昊具体可参考**********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规定,结合本案证据……
两人的衔接自然得像提前演练过千百遍,仿佛共享一个大脑。
连评委点评时都忍不住说:“你们两个的辩论风格太搭了,像是已经合作了十年的老搭档。这种默契度,在大学生里真的很少见。”
赛后,团队一起去吃火锅庆祝。走进火锅店,胡明昊自然而然地走到她旁边坐下。席间,他时不时会把锅里煮好的涮羊肉捞进她碗里,还特意避开了她不吃的香菜。
魏南枝才想起,之前视频时提过一嘴“不吃香菜”,没想到他记在了心里。
队友举着杯子开玩笑:
路人甲我说你们俩,干脆组个固定搭档得了!这默契度,不接着打比赛都浪费了!
胡明昊看了魏南枝一眼,笑而不语。
他们的友谊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下去。偶尔,他们会约着去爬山或逛博物馆。
胡明昊喜欢历史,能详细讲解每个朝代的法制变迁。魏南枝则对经济金融感兴趣,能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法律现象。
两人能在国博的《唐律疏议》展柜前讨论一整个下午,直到闭馆广播响起。
有次去香山旅游,秋日的红叶如火如荼。爬到半山腰时,胡明昊突然问她:
胡明昊南枝,你以后想做什么?是走学术路,还是去做实务?
微风拂过她的发梢,魏南枝望着远处的北京城轮廓:
魏南枝我还没完全想好,大概会偏向学术吧。
这个世界,她想过得懒一点,不用太奔波。更重要的是,她得完成原主的愿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律人,在学术领域留下自己的痕迹也是不错的选择。
胡明昊没追问,只是点点头,眼神认真:
胡明昊学术很适合你,你的理论基础很扎实。
胡明昊若是做实务也很有优势,你对金融方面一向很敏感。
魏南枝那你呢?
胡明昊我想走实务方向。做律师,或者检察官都行。
胡明昊这么算下来,我们俩的路线倒是互补。
魏南枝也笑了,轻轻点头:
魏南枝好像是挺互补的。
那一刻,她忽然觉得有喜欢的事业,有聊得来的朋友,这样的未来似乎也不错。
但谁也没想到,这对本该完美互补的搭档,竟会在日后同台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