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砚凊探案
本书标签: 古代  修仙  古风     

第四月·《临安快讯》

砚凊探案

文院的晨读课刚结束,砚清就被同窗围在桌前——有人捧着卷边的《史记》叹气,有人攥着几文铜钱说“书铺里一本新史要五百文,攒三个月都不够”。砚清看着大家愁眉苦脸的样子,心里忽然冒出个念头:书贵难买,可百姓和士子都想知道新鲜事、学些实用的东西,要是做份便宜的小报,把大家想听想看的印上去,定能受欢迎。

说干就干。砚清找温砚商量——温砚读书多,能摘抄诗词典故;又拉上石铮,让他帮忙去市集打听菜价、肉价;柳春则负责裁纸、叠报,柳芽还帮着把薄荷糖装进小纸袋。她租了间小铺面当报馆,找雕版师傅刻了“临安快讯”四个字的报头,还特意让师傅用朱砂套红,让报头看着更醒目。

第一期小报的内容,砚清琢磨了三天:头版写“新科状元游西湖遇故友”的新鲜事,选的是士子们爱听的绯闻;二版列“东市菜价、西市肉价”,标明清早的市价,方便百姓买菜;三版抄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附了温砚写的注解;最后留了半版空白,想着以后再补内容。定价三文一份,比买张好纸还便宜。

首发那天,砚清在巷口摆了个摊子,喊着“开报免费读,买报送薄荷糖”。石铮搬来两张长凳,温砚站在凳上念报里的状元绯闻,柳春和柳芽给围过来的人递糖。没等温砚念完,摊子前就排起了长队——妇人买报看菜价,士子买报看诗词,小孩为了薄荷糖拉着大人来买,三千份小报不到一个时辰就卖空了。

“砚小娘子,明天还卖吗?我想给我家郎君带一份!”收摊时,还有人追着问。砚清笑着点头,心里满是欢喜:这小报的路子,走对了!

可欢喜没持续几天,麻烦就找上门了。临安书铺公会的会长带着几个掌柜,直接把状纸递到了府衙,说《临安快讯》“刊载绯闻、妄议市价,是妖言惑众,扰乱民心”,要求封了报馆,还罚砚清的钱。

砚清接到传讯时,正在印第二期小报,手里的墨辊“啪嗒”掉在印版上。温砚赶紧安慰她:“小娘子别慌,我去查《宋刑统》,看看有没有‘刊载小报违法’的条文!”柳春也急得红了眼:“那些书铺是怕咱们的小报抢了他们的生意,故意找茬!”

府衙开审那天,书铺公会的人吵着要封报馆,砚清却捧着第二期刚印好的小报,走到府尹面前:“大人,民女的小报并非妖言惑众。您看,这报上有菜价,能让百姓买东西不被坑;有诗词,能让士子低成本学文;至于状元绯闻,不过是街头巷尾的闲谈,并无妄议朝政之处。”

府尹翻着小报,没说话。砚清又补了一句:“若大人觉得不妥,民女有个主意——把小报末版改成‘府衙公告栏’,官府有什么政令、告示,都印在上面,让百姓及时知晓;剩下的地方,还能让商贾登广告,既给报馆添份收入,也给商家做了宣传,岂不是‘通民情、促买卖’的好事?”

府尹眼睛一亮——当时官府的告示都贴在城门口,远些的百姓根本看不到,要是印在小报上,确实能让政令传得更快。他当即拍板:“准了!就按你说的改,本府批你‘便民通情’的牌子,以后你的小报,就是官府认可的‘公告载体’!”

书铺公会的人傻了眼,只能悻悻地退了状。砚清趁热打铁,当天就去找之前合作过的张屠户、布行老板,还有卖冰酪时认识的蕃商:“在《临安快讯》登一则广告,三天只要五十文,能让全城的人都知道您的生意!”

张屠户第一个答应,登了“张记屠户,每日辰时新鲜猪板油”的广告;布行老板也跟着登,写着“陈记布行,新到松江棉布,买二送一”。广告登出后,张屠户的猪板油卖得比以前快了一倍,布行的棉布也断了货,其他商贾见了,都挤着来报馆登广告,广告费成了报馆的一大收入。

书铺公会见小报不仅没被封,反而越来越火,自家的生意还受了影响——不少士子买了小报看诗词,就不再买昂贵的诗集了。会长只能厚着脸皮来找砚清,想在小报上登“书铺新书到货”的广告,还想让砚清推荐士子去买书。

砚清笑着提了条件:“登广告可以,不过公会得帮我解决纸张问题——以后报馆的纸,按市价的七成供应,而且得是上好的竹纸,不能掺废纸。”会长没法子,只能答应,报馆的纸张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

有了官方公告和广告,《临安快讯》的销量越来越高,从三千份涨到五千份,最后突破了一万份。月底算账时,砚清看着账本上的数字,竟净赚了二十贯钱——不仅够买之前想买的《本草》和《武经》,还能给报馆添两台新的印版机。

她坐在报馆的桌前,手里抖着刚印好的新一期小报,报头的“临安快讯”四个红字格外醒目。温砚、石铮、柳春都围过来看,柳芽还拿着报上的薄荷糖广告,拉着砚清的衣角说:“姐姐,以后咱们还能送糖吗?”

砚清笑着摸了摸柳芽的头,举着小报说:“你们看,这纸报虽小,可内容就是权力——写百姓需要的,大家就愿意买;印官府认可的,就没人能随便找茬。至于广告,就是咱们的盾牌——既挡了书铺的刁难,又给报馆赚了钱。这就是‘内容即权力,广告即盾牌’啊!”

温砚点头称是,提笔在新一期的小报上添了“每月初一赠《论语》节选”的预告;石铮则说要去多找几个报摊,让更多人能买到小报;柳春已经开始盘算下个月的广告收入,想着给报馆的伙计们加工钱。

窗外的阳光照进报馆,落在堆得整齐的小报上,泛着淡淡的纸香。砚清知道,这一纸小报,不仅赚来了买典籍的钱,更让她明白:做事情,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懂“借势”——借百姓的需求,借官方的认可,借商贾的支持,这样才能把小生意做成大气候,也才能在遇到刁难时,有足够的底气站稳脚跟。

上一章 第三月·速干墨 砚凊探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