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八日的风带着秋的凉意,青澄中学的广播里准时响起防空警报。尖锐的声响划破校园的宁静,正在操场列队的学生们瞬间挺直脊背,许淮安下意识地攥紧了身旁陆景辞的手,指尖触到对方同样微凉的掌心。
“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广播里传来校长低沉的声音,“1931年的今天,沈阳北郊的一声爆炸,拉开了十四年侵华战争的序幕。”
许淮安想起上周历史课上老师播放的纪录片:日军在柳条湖段炸毁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挑衅,随即向北大营发起猛攻 。屏幕里火光冲天,百姓扶老携幼逃亡的画面,此刻在脑海中愈发清晰。他偷偷瞥向陆景辞,少年的下颌线绷得很紧,眼神凝望着教学楼前的五星红旗,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淡淡的阴影。
警报声结束后,班主任带着全班来到多媒体教室,播放《九·一八,那一夜的枪响》纪录片。当镜头扫过江桥抗战的战场时,老师轻声讲解:“马占山将军带领驻军顽强抵抗,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抵抗。”许淮安注意到,陆景辞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快滑动,写下“江桥抗战”“马占山”几个字,字迹比平时更用力些。
影片中突然出现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镜头,巨大的石碑上刻着“1931.9.18”的字样,像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这时,陆景辞忽然低声开口:“我爷爷说,他的祖父当年是沈阳的警察,跟着黄显声局长守了奉天城三天三夜。”
全班瞬间安静下来。陆景辞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爷爷说,那位局长撤退时对百姓发誓,只要活着就一定夺回城池。后来那位局长加入了共产党,直到牺牲都没放弃过抗争。”
许淮安想起游乐园那天陆景辞说“有你就够了”,此刻才懂这份坚定背后,藏着家族传承的勇气。他悄悄递过一张纸巾,看着陆景辞眼底的水光,忽然握紧了他的手——就像当年黄显声带领警察们并肩抗敌那样,此刻他们也在用掌心的温度传递力量。
下午的主题班会上,班长组织了“时空对话”活动。许淮安拿起笔,在信纸上写下:“敬爱的先烈,如今东北三省早已光复,高铁穿梭在当年的战场,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陆景辞的信写得很短,却力透纸背:“你们用鲜血守护的土地,我们会用青春捍卫。勿忘国耻,不是延续仇恨,而是铭记自强。”
放学时,夕阳为校园里的梧桐树镀上金边。两人并肩走过宣传栏,上面贴着各班制作的历史剪贴报,有杨靖宇、赵一曼等英烈的事迹,还有当代青年的和平寄语 。许淮安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其中一张写道:“你看,这就是老师说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陆景辞点头,从书包里拿出那枚“雷霆飞车”徽章,轻轻放在宣传栏的玻璃上。徽章的反光与夕阳交融,像一颗跳动的红心。“爷爷说,先烈们的抗争,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安心地过普通人的生活。”他转头看向许淮安,眼神明亮,“我们好好读书,好好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晚风卷起落叶,带来远处钟楼的报时声。两人相握的手渐渐收紧,残历碑前的钟声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响。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记忆,那些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希望,此刻都化作了“吾辈自强”的信念,在两个少年的心中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