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还带着一丝寒意,但北师大的梧桐枝桠上已经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江野站在图书馆三楼的窗边,手里拿着 “教育帮扶” 项目的推进计划表,眉头微微蹙起。桌上摊开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写满了待解决的问题:新对接的三所山区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图书运输成本远超预算;跨校团队里不同专业的同学对教学方案存在分歧;还有晓晓家长发来的消息,说孩子最近因为想参加数学竞赛,压力大到失眠。
“又在愁项目的事?” 林砚舟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把一杯热可可放在江野手边,顺势坐在对面的椅子上,“我刚和清华那边的工程系同学聊过,他们说可以帮忙设计简易书架,用当地的木材制作,能省不少运输费。”
江野抬起头,眼里瞬间有了光:“真的吗?那运输问题就解决一大半了!” 他拿起笔,在 “运输成本” 那项后面画了个对勾,“不过教学方案的分歧还没解决,北师大的同学觉得应该多安排语文阅读课,清华的同学则想增加科学实验课,两边各执一词。”
林砚舟拿起方案草稿,指尖在纸上轻轻滑动:“其实可以结合起来,比如每周安排两节‘阅读 + 实验’融合课,让孩子们读科普类文章后,动手做相关实验,这样既学了语文,又接触了科学。” 他顿了顿,看向江野,“明天开团队会的时候,我们可以提这个想法,再让大家投票决定。”
江野点头,喝了一口热可可,暖意从喉咙蔓延到心底。他突然想起晓晓的事,拿出手机给林砚舟看消息:“晓晓妈妈说,孩子为了准备数学竞赛,每天学到半夜,还总说自己肯定考不好。”
林砚舟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我们明天去看看她吧,正好要去周边的学校考察书架安装场地,顺路能绕到晓晓家。” 他从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晓晓心思细,容易钻牛角尖,得好好开导她,不能让她因为竞赛压力影响学习兴趣。”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着团队设计的书架图纸,坐上了前往郊区的大巴。车子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窗外的农田里开满了黄色的油菜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江野看着窗外的风景,突然想起第一次去青山小学的场景,那时的他还只是个懵懂的高中生,如今却已经能独当一面,组织跨校支教项目了。
“在想什么?” 林砚舟注意到他的走神,轻声问道。
江野笑着摇头:“没什么,就是觉得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事了。” 他转头看向林砚舟,“如果没有你,我可能早就放弃了。”
林砚舟握住他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温度:“我们是一起约定好的,要一起把这件事做好。” 他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是去年冬天在青山小学和孩子们的合影,“你看,小宇现在越来越自信了,晓晓也比以前开朗多了,这些都是我们努力的成果。”
车子在晓晓家附近的路口停下,两人提着给晓晓带的书籍和文具,沿着小路往山上走。晓晓家是一座简陋的土坯房,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树枝上还挂着去年的干果。晓晓妈妈听到动静,连忙从屋里出来迎接,脸上满是感激:“麻烦你们特意跑一趟,孩子最近确实状态不太好,晚上总翻来覆去睡不着。”
走进屋里,晓晓正坐在书桌前做题,看到江野和林砚舟,眼里闪过一丝惊喜,随即又低下头,小声说:“江老师,林老师,你们怎么来了?”
林砚舟在她身边坐下,拿起桌上的竞赛习题册,轻声说:“听说你在准备数学竞赛,特意来看看你。其实竞赛只是一次小小的挑战,重要的是享受解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他翻开习题册,指着一道题,“你看这道题,我们之前在兴趣班讲过类似的解题思路,你再试试,说不定能找到更简单的方法。”
晓晓抬起头,看着林砚舟温柔的眼神,慢慢放松下来。她拿起笔,按照林砚舟说的思路重新解题,没过多久就算出了答案。“我解出来了!” 晓晓的眼里满是兴奋,“原来这么简单,我之前一直钻牛角尖,把问题想复杂了。”
江野笑着说:“这就对了,学习就像走山路,有时候换个方向,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以后要是遇到难题,随时可以给我们发消息,我们会一直支持你的。” 他从包里拿出一本《数学趣味故事》,递给晓晓,“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数学故事,你可以在休息的时候看看,放松一下心情。”
晓晓接过书,紧紧抱在怀里,眼里满是感动:“谢谢江老师,谢谢林老师,我以后不会再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了,会好好享受学习的过程。”
离开晓晓家时,晓晓一直送到路口,挥手说:“江老师,林老师,等竞赛结束,我还想去青山小学,和小宇一起听你们讲课。”
江野点头:“好,我们等你。” 他看着晓晓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山路尽头,心里满是欣慰。
下午,两人去了新对接的山区学校考察。校长带着他们参观校园,学校的教学楼已经有些破旧,教室里的桌椅也大多是拼凑的,孩子们上课用的课本还是前几年的旧版本。“我们学校条件有限,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课外书,要是能有个书架,孩子们肯定会特别开心。” 校长的声音里满是期待。
江野拿出书架图纸,给校长介绍设计方案:“我们打算用当地的木材制作书架,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让书架更贴合学校的环境。下周我们会安排工程系的同学过来,和当地的木工一起制作书架,预计下个月就能完成安装。”
校长激动地握住他们的手:“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真是孩子们的福音。”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这是我们学校唯一的课外书,还是前几年志愿者捐赠的,孩子们轮流看,都快翻烂了。”
江野接过笔记本,封面已经泛黄,里面的字迹却工工整整。他突然想起林辰的笔记,那本笔记不仅改变了他和林砚舟的人生,还帮助了这么多山区孩子。“校长您放心,我们会筹集更多的图书,让每个孩子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 江野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回到北京后,两人立刻组织跨校团队开会,提出 “阅读 + 实验” 融合课的想法。一开始,还是有同学提出反对,北师大的中文系同学认为,山区孩子的语文基础薄弱,应该先打好基础,再接触科普类文章;清华的物理系同学则觉得,科学实验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更主动地学习。
会议陷入僵局时,江野拿出晓晓的案例,轻声说:“我们做支教的初衷,是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不是给他们设定固定的学习模式。晓晓之前因为竞赛压力大,差点放弃数学,后来通过趣味解题,重新找回了学习兴趣。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更灵活的教学方案。”
林砚舟补充道:“我们可以先在一所学校试点‘阅读 + 实验’融合课,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再根据反馈调整方案。这样既能满足不同专业同学的需求,又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团队成员们沉默了片刻,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中文系的同学主动提出,要编写适合山区孩子的科普阅读材料;物理系的同学则计划设计简单易操作的科学实验,让孩子们能在课堂上动手实践。
会议结束后,江野和林砚舟留在会议室整理资料。林砚舟看着桌上的方案,突然说:“我最近联系到了林辰老师的大学同学,他说林辰当年在山区支教时,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最后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效果特别好。”
江野的眼里满是惊讶:“真的吗?那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在学校里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比如语文阅读小组、数学竞赛小组、科学实验小组,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又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林砚舟点头:“我已经和他约好了下周见面,到时候我们可以详细了解一下林辰老师当年的支教经历,说不定还能找到更多有用的经验。”
一周后,两人在清华园的咖啡馆见到了林辰的大学同学 —— 张教授。张教授已经年过半百,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他拿出一本旧相册,里面是林辰当年支教的照片:“林辰那时候比你们还年轻,却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说山区的孩子不缺天赋,缺的是机会和引导,所以他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接触更多新鲜事物。”
他指着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林辰正带着孩子们在山上观察植物,手里拿着一本植物图鉴:“这是他组织的‘自然探索小组’,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带着孩子们去山上观察动植物,教他们记录观察日记。很多孩子就是通过这个小组,爱上了生物学,后来考上了大学的相关专业。”
江野和林砚舟认真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张教授接着说:“林辰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他会定期举办‘成果展示会’,让孩子们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不管是一篇作文、一道数学题,还是一个科学实验,他都会给予肯定和鼓励。”
“那他有没有遇到过资金或者资源短缺的问题?” 江野忍不住问道。
张教授点头:“当然遇到过,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他只能自己掏腰包买图书和教具,有时候还会发动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捐赠。他常说,只要有一颗想做事的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从包里拿出一本笔记本,递给江野,“这是林辰当年的支教日志,里面记录了他的教学计划和心得,或许能帮到你们。”
江野接过日志,封面已经有些磨损,里面的字迹工整而有力。他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焰,让他们勇敢地追逐梦想。”
看到这句话,江野的眼眶有些湿润。他突然明白,林辰老师不仅是他和林砚舟的榜样,更是所有支教者的精神支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延续林辰老师的梦想,让更多山区孩子感受到教育的温暖。
离开咖啡馆后,两人沿着清华园的小路散步。林砚舟看着江野手里的支教日志,轻声说:“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不辜负林辰老师的期望。”
江野点头,把日志紧紧抱在怀里:“我们可以把林辰老师的支教经验整理成手册,发给每个团队成员,让大家都能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梦想书架’旁边设置一个‘林辰故事角’,让孩子们了解林辰老师的事迹,激励他们勇敢追梦。”
林砚舟笑着说:“这个想法很好,我们明天就开始整理手册,争取下个月就能发放到每个成员手中。”
四月初,“教育帮扶” 项目迎来了新的进展。工程系的同学和当地木工一起,完成了三所山区学校的书架制作;中文系的同学编写的科普阅读材料也顺利定稿;物理系的同学设计的科学实验器材,通过了安全检测,即将运往山区学校。
江野和林砚舟带着团队成员,一起前往山区学校,参与书架的安装和图书的摆放。孩子们看到崭新的书架和琳琅满目的图书,兴奋地围在旁边,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自己想看的书。
“江老师,这本《小王子》是什么故事呀?” 一个小女孩拿着书,好奇地问道。
江野蹲下身,温柔地说:“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和成长的故事,里面有很多有趣的角色,你可以试着读一读,读完后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
小女孩点点头,抱着书跑到书架旁,和其他孩子一起看书。林砚舟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拿出相机,记录下这温馨的一幕。他转头看向江野,眼里满是温柔:“你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孩子终于有自己的书架和图书了。”
江野笑着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还要做更多的事,比如组织夏令营、邀请城市里的老师来支教、建立线上学习平台,让孩子们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
安装完书架的那天晚上,团队成员们在学校的操场上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支教过程中的趣事和感悟。中文系的同学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歌,物理系的同学演示了有趣的科学实验,孩子们则表演了合唱和舞蹈。
歌声和笑声在夜空中回荡,江野看着身边的林砚舟,突然觉得无比幸福。他们一起经历了困难和挑战,一起收获了成长和感动,这份情谊已经深深烙印在彼此的心里。
“对了,” 林砚舟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江野,“明天是你的生日,提前给你准备的礼物。”
江野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手表,表盘上刻着一片梧桐叶,表带是用梧桐木做的,上面还刻着 “不忘初心” 四个字。“这是我自己做的,虽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但希望你能喜欢。” 林砚舟的脸上有些微红,轻声说道。
江野握住手表,心里满是感动:“我很喜欢,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他把手表戴在手上,紧紧握住林砚舟的手,“以后的每一个生日,我们都要一起过,一起为支教事业努力。”
林砚舟点头,眼里满是坚定:“好,我们约定,要一起把支教事业做下去,让更多山区孩子的梦想,在春风里发芽生长。”
夜深了,庆祝会渐渐结束,孩子们都回到了家,团队成员们也陆续休息。江野和林砚舟坐在操场的长椅上,看着满天繁星,轻声聊着未来的计划。
“下个月,我们可以组织一次‘城乡手拉手’活动,让城市里的孩子和山区的孩子结对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江野轻声说道。
林砚舟点头:“我已经和几所城市小学联系过了,他们都很愿意参与。到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一起读书、做游戏、分享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生活。”
江野看着手上的手表,表盘上的梧桐叶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突然想起林辰老师的支教日志里的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只要给予足够的阳光和雨露,他们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他知道,他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在为这些种子浇灌阳光和雨露。虽然这条路还很长,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他们一起坚持下去,终有一天,这些种子会在山区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一片茂密的森林,为更多的人带来希望和温暖。
第二天一早,江野和林砚舟带着团队成员,开始了新的工作。他们要前往下一所山区学校,继续推进 “梦想书架” 的建设,还要为即将到来的 “城乡手拉手” 活动做准备。
车子行驶在山路上,窗外的油菜花已经凋谢,取而代之的是绿油油的麦田。江野看着窗外的风景,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们,还有很多孩子需要他们的帮助。而他和林砚舟,会一直带着这份初心,在支教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教育的火种,在山区的每一个角落传递下去,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