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风波,像投入水中的墨滴,无声无息却又迅速地晕染开来,渗透了林小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她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像一只揣着易碎宝物的刺猬,竖起了浑身的尖刺,却只是为了保护那个她想保护的人。训练时,她不再下意识地寻找王楚钦的身影,遇到问题也宁愿自己琢磨或者去请教其他师兄姐。她和他之间,仿佛隔上了一层透明的玻璃,看得见彼此,却刻意地不再去触碰。
王楚钦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疏远。她会在他走近时,不着痕跡地挪开半步;她会在他开口指导前,抢先说一句“谢谢师兄,我再试试”。那份刻意的礼貌,比任何争吵都更让人觉得遥远。
他没有点破,只是那双深邃的眼眸,在她转身的背影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
然而,有一种羁绊,是无法靠刻意疏远就能斩断的。
比如,混双训练。
当肖教练一声令下,他们不得不再次站到球台的同一侧时,空气中都弥漫着一丝微妙的尴尬。林小鹿站得笔直,像一棵紧绷的小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球上,努力将身后的那片天地当成一个纯粹的、没有情绪的“搭档”。
“我的。”
“你上。”
他们的交流仅限于此,简洁、高效,却失去了往日的温度。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两天,直到一次高强度的多球对抗训练。教练的发球机调到了最高难度,出球毫无规律,速度和旋转都变幻莫测。
一个极快的追身球直奔两人中间的缝隙,紧接着,另一个球已经落在了近网的小三角。这是最考验默契和反应的组合球。
林小鹿几乎是凭着本能向左侧横移,准备处理那个追身球。可就在她挥拍的瞬间,眼角的余光瞥见王楚钦的身影如鬼魅般从她身后绕了出来,用一个更具威胁性的反手拧拉,率先解决了那个更棘手的球。
而她横移的脚步,恰好为他让出了最佳的击球空间。
电光火石之间,她甚至来不及思考,身体已经下意识地前冲,手腕一抖,用一个轻巧的搓球,将那个近网小球稳稳地摆了回去。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两人之间没有任何语言交流,甚至没有一个眼神对视,却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预判都精准地串联在了一起。
那一刻,林小鹿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她忽然明白,在球台之上,有一种东西,是超越了言语和距离的。
那是肌肉记忆,是战术素养,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信任。
这层窗户纸一旦被捅破,曾经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便如潮水般汹涌归来。
训练馆里,所有人都渐渐发现,王楚钦和林小鹿这对组合,变得有些“可怕”。
他们之间的话依然很少,可配合却越来越默契。王楚钦一个侧身的准备动作,林小鹿就已经提前移动到另一侧,为他即将到来的大力爆冲补位;林小鹿手腕一个微小的角度变化,王楚钦就已经心领神会地跟上,准备封堵对手可能的回球线路。
他不需要言语,她肩膀的倾斜就是他的指令。
她无需示意,他重心的起伏就是她的信号。
白色的小球在他们之间,仿佛变成了一根银色的丝线,将两人的脚步、呼吸、心跳都编织在了一起。
“我怎么感觉他俩都不用说话了?”许昕一边擦汗,一边看得目瞪口呆,“这打的不是乒乓球,是心电感应吧?”
马龙在一旁看着,眼神里却多了一丝深思。他摇了摇头,说:“不是心电感应,是绝对的信任。小鹿完全相信大头能覆盖她身后的一切,所以她敢在台前做任何大胆的尝试。而大头也完全相信小鹿能处理好每一个细节,所以他能毫无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优势。”
这种信任,是千锤百炼的技术都换不来的。
队内的混双排名循环赛再次开始,王楚钦和林小鹿的组合,像一匹势不可挡的黑马,一路过关斩将。他们的打法极具观赏性,王楚钦的力量与林小鹿的灵巧完美融合,时而如狂风骤雨,时而如春风化雨,节奏的变换让所有对手都叫苦不迭。
他们甚至在一次对抗中,再次战胜了马龙和陈梦的王牌组合。这一次,赢得比上次更加干脆利落。
胜利的那个瞬间,林小鹿习惯性地回头,正对上王楚钦看过来的目光。那目光里,有汗水蒸腾的热气,有胜利的喜悦,还有一种她熟悉的、带着淡淡笑意的赞许。
她忽然觉得,那些网络上的流言蜚语,那些聚光灯下的压力,在这一刻,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只要站在这张球台边,只要他站在自己身后,她就拥有了对抗整个世界的勇气。
循环赛结束,他们的名字,已经悄然跃升到了队内混双排名的榜首,超越了所有经验丰富的前辈组合。
肖教练拿着那份排名表,久久没有说话。他推了推眼镜,锐利的目光在训练馆里来回扫视,最后,定格在了那对刚刚结束训练的年轻搭档身上。
他把王楚钦叫了过去。
林小鹿站在不远处,假装在整理球包,耳朵却不受控制地竖了起来。
只听见肖教练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
“这种化学反应,很难得。”
他顿了顿,目光深远地看着王楚钦,沉声说道:“明年的奥运会,新增了混双项目。国家队只有一个名额。”
“你们俩,好好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