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时候,木料市场突然热闹起来,新到了一批南方的楠木,纹理细腻,带着淡淡的清香。陈阳特意跑去看了看,蹲在木料堆前摸了半天,手里的老茧蹭过木头表面,像在跟老朋友打招呼。他跟市场老板聊了几句,得知这批楠木是从一个老林场收来的,树龄都在几十年以上,心里就有了个想法。
回去的路上,他给苏晓冉打了个电话,“晓冉,下午有空不?带你去看批好料子。”苏晓冉正在给助行器做最后的打磨,闻言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木屑,“啥好东西?我这正忙着呢。”“保证你感兴趣,跟老手艺有关的。”陈阳卖了个关子,挂了电话就去公司接她。
到了木料市场,苏晓冉一看到那堆楠木就眼睛亮了,伸手摸了摸,“这料子不错啊,做榫卯结构肯定合适,不易变形。”陈阳点头,“我想请那几位老木匠来,用这批楠木做几套传统的圈椅,放到博物馆里当展品,让年轻人看看真正的老手艺。”苏晓冉立刻点头,“我觉得行,我可以设计几个小细节,让椅子坐着更舒服点,传统样式也能改良嘛。”
俩人正说着,周明也开车来了,手里还提着个布袋子,“我听市场老板说你们在这,特意拐过来的。”他把袋子打开,里面是几个刚收来的旧木楔子,“上次收的那批旧家具里拆出来的,都是老木匠手工削的,你看这角度多讲究,现在机器可做不出来。”陈阳拿起一个木楔子,对着光看了看,“确实是好东西,留着给孩子们当样品。”
商量好做圈椅的事,陈阳就联系了那几位常来博物馆的老木匠。老木匠们一听要用好楠木做传统家具,都来了兴致,第二天一早就带着家伙事儿来了。李师傅也凑过来帮忙,他徒弟,那个学设计的姑娘,拿着本子在旁边记笔记,时不时问两句,“张师傅,这榫头为啥要做成长短榫啊?”张师傅手里的刨子不停,木屑像雪花似的飘下来,“傻丫头,长短榫能让衔接更稳,椅子受力的时候不容易散架,这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门道。”
做圈椅的日子里,工坊里天天都是刨木声、凿木声,叮叮当当的,像在奏乐。孩子们放学就跑来看,趴在门口的栏杆上,眼睛瞪得溜圆。有个小姑娘问李师傅的徒弟,“姐姐,这木头能做小蝴蝶不?”姑娘笑着说,“等这批椅子做好了,我用剩下的边角料给你做个,保证好看。”小姑娘乐得直蹦,天天来问进度。
周明那边也没闲着,租赁点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又在郊区盘了个大仓库,专门用来存放和维修家具。仓库里雇了两个师傅,都是以前在家具厂干过的老工人,修起旧家具来手脚麻利。有天,一个客户送来个旧衣柜,说是奶奶传下来的,柜门合不上了。老师傅看了看,说是合页松了,又有点变形,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还上了点木蜡油,衣柜看着亮堂了不少。客户来取的时候,一个劲地说谢谢,“这衣柜比我岁数都大,扔了舍不得,现在修好了,还能再用几十年。”周明听了,觉得这仓库没白盘。
小李的直播也有了新花样,他开始带粉丝“云逛”木料市场,拿着手机对着各种木料拍,“家人们看这个,这是榆木,硬度高,做餐桌合适;那个是杉木,轻便,做书架不错。”他还请市场老板出镜,老板是个实诚人,对着镜头说,“买木料别光看贵的,得看用途,就像娶媳妇,得合适才行。”粉丝们在评论区笑疯了,说这比喻接地气。
有天直播的时候,小李遇到个粉丝,说自己家里有个老木箱,想改造成电视柜,不知道咋下手。小李特意跑去他家看了看,那木箱是樟木的,带着股防虫的香味,就是边角有点磨损。小李帮他画了个简单的改造图,教他怎么拆底板、装隔板,“你看,这木箱本身的木纹就好看,不用刷漆,打磨一下就行,保留原来的味道。”粉丝跟着做,半个月后发来成品照片,虽然不算精致,但特别有味道,小李在直播间展示了一下,好多人说想试试改造家里的旧东西。
林薇最近在忙一个新项目,她想拍个系列短片,叫《木头的旅行》,记录一块木头从林场到家具的全过程。她跟着伐木工人去了趟林场,看到工人们小心翼翼地砍伐,只选那些长得太密的树,还会在砍伐的地方补种树苗。“以前总觉得砍树不好,现在才知道,合理砍伐也是保护森林。”林薇在电话里跟陈阳说,语气里带着点感慨。她还去了木料加工厂,看木头怎么被切割、烘干,“原来一块木头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用,真是不容易。”
短片第一集放出来的时候,点击量不算高,但评论区里有人说,“以前只知道家具是木头做的,没想到背后这么多事,以后用家具得更爱惜点了。”林薇看着评论,觉得再累也值了,她打算下一集去拍老木匠做圈椅,记录那些榫卯结构是怎么一点点拼起来的。
圈椅做了一个多月,终于完工了。四把圈椅摆在一起,线条流畅,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咬合,透着股沉稳的劲儿。苏晓冉在椅圈内侧加了层薄薄的软垫,“这样老人家坐着不硌得慌。”老木匠们看着成品,眼里都是满意的笑,张师傅摸了摸椅腿,“这辈子做了不少家具,就这几把,我最得意。”
陈阳把圈椅搬到博物馆,专门做了个展台,旁边放着做椅子时的工具和剩下的木料,还有林薇拍的制作过程照片。开展那天,好多人来看,有个学建筑的大学生,对着圈椅看了半天,“原来传统家具这么讲究,这结构比螺丝结实多了。”陈阳跟他聊了几句,说要是感兴趣,可以来博物馆参加木工体验课,大学生高兴地答应了。
福利院的工坊里,孩子们的手艺也进步不少。小马教他们做了个简单的木托盘,用来放他们做的小玩意。有个小男孩,以前总坐不住,现在做木工特别认真,手上磨出了茧子也不吭声。有次陈阳去看他,他正拿着刻刀给木勺刻花纹,刻的是个歪歪扭扭的太阳,“陈叔叔,这个送给你,你看像不像早上的太阳?”陈阳接过来,觉得这是他收到过最好的礼物。
夏天的时候,天气热得厉害,工坊里像个蒸笼。周明买了几台电风扇送过去,还买了大西瓜,切好了给孩子们和师傅们吃。“这么热的天,别中暑了。”他擦着汗说,看着孩子们边吃西瓜边笑,心里挺舒坦。李师傅的徒弟,那个姑娘,正在给一把小椅子上漆,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滴在地上,她也顾不上擦,“这漆得趁天热干得快,不然容易花。”李师傅在旁边看着,递过去一瓶水,“歇会儿再弄,不差这一会儿。”姑娘摇摇头,“没事,师傅,这是我做的第一把椅子,想快点做好。”
那把椅子后来被放在了福利院的活动室里,孩子们都爱坐,说比买来的椅子舒服。姑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这几个月的苦没白吃。她开始试着把自己学的设计知识和传统手艺结合起来,做了个带小抽屉的木凳,抽屉是用燕尾榫做的,又好看又结实,李师傅看了,难得夸了句,“有点意思,会动脑子了。”
秋天的时候,木料博物馆办了个“老家具故事会”,请大家来分享自己家老家具的故事。有个阿姨带来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她父母结婚时的衣柜,“这衣柜是我爸亲手做的,那时候条件不好,他攒了半年的木料才做成,现在还在家里用着呢,就是柜门有点松,下次想请你们帮忙修修。”还有个大爷,说自己家有张吃饭的桌子,是爷爷传下来的,“小时候一家人围着这桌子吃饭,现在孙子也围着它吃,这桌子上的每道划痕,都记着事儿呢。”
陈阳听着这些故事,觉得心里暖暖的。他让林薇把这些故事拍下来,配上老家具的照片,做成一个展览,“让大家知道,家具不只是物件,还是念想。”林薇点头,拿着相机拍个不停,说要把这些故事都记下来。
周明的租赁点遇到点麻烦,有批刚收来的旧沙发,没想到里面有虫子,咬坏了好几块布料。他没想着扔,找了个懂行的师傅,把沙发拆开,用专门的药水除了虫,又换了新布料,“虽然花了点钱,但总比浪费了强。”修好的沙发租出去的时候,他特意跟客户说,“这沙发有点故事,以前可能住过小虫子,现在干净了,放心用。”客户觉得他实诚,还介绍了朋友来租家具。
小李的直播粉丝破了十万,平台给了他个小奖励,是一批优质木料。他没自己留着,拉到福利院的工坊,“孩子们,这木料好,咱们做批小玩具,送给山区的小朋友怎么样?”孩子们都高兴地答应了,跟着他一起做小木车、小飞机,做得虽然简单,但都很用心。做好后,小李联系了个公益组织,把玩具寄了出去,“希望那些小朋友能喜欢。”
冬天来得快,一场雪下来,到处白茫茫的。工坊里却挺热闹,老木匠们又来做家具了,这次是做个小柜子,给福利院放孩子们的手工品。张师傅戴着老花镜,正在凿榫眼,手里的凿子一下下敲在木头上,节奏均匀。李师傅的徒弟在旁边递工具,时不时问个问题,“师傅,这榫眼的深度有讲究吗?”“当然有,太深了浪费木料,太浅了不结实,得刚好。”张师傅头也不抬地说。
林薇的《木头的旅行》系列短片完结了,总共五集,从林场拍到家具,最后一集是孩子们在工坊里做手工。有个网友在评论里说,“看完这个系列,我去看了看我家的衣柜,突然觉得它好亲切,好像也有了生命。”林薇把这条评论念给大家听,陈阳笑着说,“这就是我们想做的,让大家跟木头做朋友。”
年底的时候,公司办了个小型的“木头节”,邀请了客户、粉丝、福利院的孩子们,还有那些老木匠。大家在院子里搭了棚子,摆上做好的家具、孩子们的手工品,还有各种木料样品。周明带着人做了木头烧烤,用的是自己做的木烤架,“这烤架可是用老松木做的,烤出来的肉带着点木香。”小李在一旁直播,镜头对着热闹的人群,“家人们看,这就是我们的木头节,有吃有玩,还有好看的家具,明年你们也来啊。”
孩子们在棚子间跑来跑去,手里拿着自己做的小木剑,玩得不亦乐乎。老木匠们坐在一起,喝着茶,聊着以前做木工的事,“那时候没机器,做张床得忙一个月,现在虽然有机器了,但有些活还得靠手。”张师傅说着,拿起一个孩子做的小木勺,“你看这孩子做的,虽然歪歪扭扭,但有股子认真劲儿,比现在有些年轻人强。”
陈阳看着这一切,心里特别踏实。他走到苏晓冉身边,她正在给一个老奶奶介绍那几把圈椅,“阿姨您坐试试,这椅子靠背是根据人体曲线做的,坐着不累。”老奶奶坐下,笑着说,“真舒服,比我家那沙发强,透着股凉快劲儿。”苏晓冉听了,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周明端着两串烤鸡翅走过来,递给陈阳和苏晓冉,“尝尝,我烤的。”陈阳咬了一口,确实带着点淡淡的木香,“不错啊,有进步。”周明得意地笑,“那是,跟着李师傅学了点手艺,烤个肉还是行的。”
小李的直播间里,粉丝们刷着“好热闹”“羡慕”,还有人问明年的木头节什么时候办。小李对着镜头说,“只要大家喜欢,每年都办,到时候请你们吃木头烤的肉。”
天黑的时候,大家在院子里放了烟花,跟去年一样,一朵比一朵漂亮。孩子们捂着耳朵,笑着跳着,老木匠们看着烟花,眼里闪着光。陈阳举起手里的饮料,“敬木头,敬大家,敬咱们的日子。”大家都跟着举起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李师傅的徒弟突然说,“师傅,明年我想做一套儿童家具,用那些回收的旧木料,又环保又有意义。”李师傅点点头,“好啊,我帮你打下手。”姑娘笑得特别开心,眼里满是期待。
林薇拿着相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她想,这张照片可以放在《木头的旅行》的结尾,告诉大家,木头的旅行还在继续,他们的故事也在继续。
夜深了,大家慢慢散去,孩子们被福利院的老师接走,老木匠们互相道别,说明年再来做家具。陈阳和苏晓冉、周明、小李、林薇留在最后,收拾着东西。周明说,“明年咱们把租赁点开到县城去吧,让更多人知道租家具这回事。”苏晓冉说,“我想设计一套适合出租屋的简易家具,方便组装,也方便回收。”小李说,“我想带粉丝去林场看看,让他们知道木料来之不易。”林薇说,“我想拍个长篇纪录片,就拍咱们这些人,还有这些木头。”
陈阳听着,笑着说,“行,都干。只要咱们在一块,啥都能干成。”
月光洒在院子里,照着那些木头,也照着他们的影子。影子拉得很长,像一串长长的故事,还在慢慢往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