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刚开工,陈阳就接到个电话,是邻市的一个老家具厂,说厂子要拆迁了,仓库里还有一批老工具,问他要不要。陈阳一听就来了精神,挂了电话就拉着李师傅往那边赶。
老家具厂在一条老街上,墙皮都剥落了,门口的招牌锈得看不清字。厂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领着他们往仓库走,“这些工具都是以前师傅们用的,锛子、凿子、刨子,啥都有,扔了可惜,你们要是有用就拉走。”仓库里积着厚厚的灰,角落里堆着几十件工具,有的木柄都磨得发亮,一看就用了几十年。李师傅拿起一把刨子,用袖子擦了擦,“这可是好东西,当年我学徒的时候就想用这种,可惜那会儿条件差。”陈阳也挺高兴,“厂长,这些我们都要了,您说个价。”厂长摆摆手,“啥价不价的,给你们就当留个念想,只要别让它们闲着就行。”
拉着工具回去的路上,李师傅一路都在摆弄那把刨子,“这刨刀锋利着呢,稍微磨磨就能用。”陈阳说,“回头把这些工具修修,摆在博物馆里,再配着老木匠的故事,肯定有意思。”李师傅点头,“还能让孩子们看看,以前做家具全靠这些家伙事儿。”
回到工坊,李师傅的徒弟,那个学设计的姑娘,看到这些老工具眼睛都直了,“师傅,这锛子怎么用啊?”李师傅拿起锛子,比划着说,“这是砍大料用的,得有巧劲,不然容易伤着自己。”他说着,就在一块废木头上演示了一下,木屑飞溅,很快就把木头砍出个缺口。姑娘看得入了迷,“原来以前做家具这么费劲。”“费劲才显得金贵,”李师傅放下锛子,“现在机器一下就弄好了,但那股子手作的劲儿不一样。”
周明那边,县城的租赁点也开张了,找了个临街的小门面,简单装修了一下,摆上些桌椅、衣柜啥的。开张那天没搞仪式,就请了旁边的邻居吃了顿便饭。有个大妈来看了看,说儿子要结婚,想租套家具先用着,“买新的太贵,租着划算,等以后条件好了再换。”周明给她推荐了套浅色的家具,“这都是刚修过的,干净着呢,租金也便宜。”大妈挺满意,当场就签了合同。没过几天,那大妈又带了个亲戚来,说家具用着挺好。周明笑着说,“县城生意虽小,但大家互相认识,只要东西好,不愁没人来。”
小李的直播也跟着进了县城,拿着手机拍租赁点的家具,“家人们看,这衣柜是老榆木的,虽然有点旧,但结实得很,租一个月才三十块。”有粉丝问,“县城里的人愿意租家具吗?”小李对着镜头说,“刚开始也担心,但这几天看下来,不少人觉得新鲜,尤其是年轻人,说不想被家具绑着,以后换地方也方便。”他还拍了拍旁边的一张小桌子,“这桌子是福利院的孩子们做的,虽然不完美,但意义不一样,租出去的时候我都跟客户说清楚,好多人还特意要租这个。”
苏晓冉的简易出租屋家具也设计得差不多了,都是可拆卸的,用的是回收的木料,轻便又结实。她做了个样品衣柜,不用螺丝,全靠榫卯连接,轻轻一拆就能分成几块。“这样搬家的时候好带,”苏晓冉给大家演示着,“用料也省,成本能降不少。”陈阳试了试,觉得挺稳当,“就按这个做,回头让周明的租赁点都换上,肯定受欢迎。”
林薇最近在拍老工具的故事,跟着李师傅跑了好几趟,拍他怎么修刨子、磨凿子。李师傅磨凿子的时候特别认真,低着头,一点点地蹭着砂轮,火花溅在他手上,他也不躲。“这凿子得磨得又尖又滑,不然凿榫眼的时候容易卡木头,”李师傅边磨边说,“以前我师傅说,工具就像自己的手,得好好伺候着。”林薇把这些都拍了下来,“等剪出来,肯定能让大家知道啥叫工匠精神。”
福利院的工坊里,孩子们用上了新的木料,是一家木材厂捐的,都是些短料,刚好做小玩意。小马教他们做木牌,上面刻自己的名字。有个小女孩总刻不好,急得快哭了。小马蹲下来,握着她的手一点点刻,“别急,慢慢来,刻坏了也没事,咱们再做一个。”那小女孩后来刻了个歪歪扭扭的“乐”字,拿给陈阳看,“陈叔叔,我叫乐乐。”陈阳笑着说,“这字刻得好,比叔叔小时候强多了。”
夏天的时候,老木匠张师傅生病了,住了院。陈阳他们轮流去看他,张师傅躺在病床上,还惦记着工坊里的活,“那批小凳子做没做完?孩子们等着用呢。”陈阳说,“您放心,李师傅带着大家做呢,快好了。”张师傅点头,“我这老胳膊老腿不中用了,以后还得靠年轻人。”李师傅的徒弟说,“张师傅,等您好了,我还想跟您学做榫卯呢。”张师傅笑了,“好啊,只要我还能动,就教你。”
没过多久,张师傅就出院了,虽然还不能干重活,但天天往工坊跑,坐着看大家干活,时不时指点两句。李师傅的徒弟做榫卯总对不准,张师傅就拿根粉笔在木头上画,“你看,这榫头得往里收一点,才能严丝合缝。”姑娘照着改,果然好多了。张师傅看着,眼里满是欣慰。
林薇的老工具故事短片放出来了,里面有李师傅磨刨子的镜头,还有张师傅生病前教大家做家具的样子。有个粉丝在评论里说,“看张师傅教徒弟那认真劲儿,想起我爷爷了,他也是个木匠,可惜现在走不动了。”林薇把这条评论念给张师傅听,张师傅叹了口气,“老手艺啊,能传下去就好。”
秋天的时候,木料博物馆搞了个“工具体验日”,把那些老工具摆出来,让大家试试。有个小男孩想试试刨子,李师傅在旁边扶着他的手,教他怎么推。小男孩学得认真,虽然刨出来的木屑厚薄不一,但笑得特别开心。他爸爸说,“平时总玩电子产品,今天摸了摸真家伙,还知道了家具是咋做出来的,挺好。”
周明的租赁点遇到个事,有个租客退租的时候,把一张桌子的腿弄断了,挺不好意思的,说要赔钱。周明看了看,说,“不用赔,我们修修就行。”他把桌子拉回仓库,老师傅用几根木楔子一钉,又上了点胶,居然修好了,看着跟新的差不多。那租客知道了,特意送了面锦旗来,写着“诚信经营”。周明把锦旗挂在店里,笑着说,“这比啥广告都强。”
小李的直播粉丝越来越多,平台给了他个机会,能去参加个创作者大会。去之前,他特意跟陈阳说,“我想在会上说说咱们的事,说说怎么让旧家具变废为宝。”陈阳说,“去吧,让更多人知道挺好。”小李在会上没说啥大道理,就拿着手机给大家看福利院孩子们做的木勺,看老木匠做的圈椅,“这些东西可能不值钱,但里面有股子热乎劲儿,这是机器做不出来的。”台下好多人鼓掌,还有人当场就问怎么捐赠木料。
冬天的时候,工坊里格外热闹,因为要给山区的孩子做一批桌椅。木料是爱心企业捐的,老木匠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做,李师傅的徒弟负责画图纸,小马教孩子们打磨,李师傅和张师傅就负责做榫卯。张师傅身体好点了,虽然动作慢点,但做出来的榫头严丝合缝。孩子们也不含糊,拿着砂纸打磨桌椅腿,磨得手心通红也不喊累。有个小男孩说,“等这些桌子送到山里,那边的小朋友就能好好写字了。”陈阳听了,觉得心里热乎乎的。
桌椅做好那天,装了满满一车。陈阳跟着去送,山路不好走,车摇摇晃晃的。到了学校,孩子们都出来帮忙卸车,看到崭新的桌椅,眼睛里闪着光。校长拉着陈阳的手,说,“真是太谢谢你们了,以前的桌子都快散架了。”陈阳说,“这是大家一起做的,以后有啥需要再跟我们说。”回来的路上,陈阳看着窗外的山,觉得这趟没白来。
年底总结的时候,大家又聚在一起,比去年多了几张新面孔,有县城租赁点的店员,还有两个新来的学徒。陈阳说,“这一年干了不少事,老工具找到了归宿,县城的租赁点开起来了,还帮山里的孩子做了桌椅,都是值得高兴的事。”周明说,“明年想把租赁点的家具都换成晓冉设计的那种,更环保。”苏晓冉说,“我想设计一套适合幼儿园的家具,圆角的,不容易磕着孩子。”小李说,“我想搞个线上木工课,让更多人学着手艺。”林薇说,“我想拍孩子们长大了的样子,看看他们是不是还喜欢做木工。”
李师傅的徒弟突然站起来,手里拿着个小木盒,“师傅,这是我用您教的榫卯做的,给您。”木盒不大,但做工挺精细,李师傅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把磨得锃亮的刻刀。李师傅眼眶有点红,“好孩子,手艺比我强了。”
年夜饭还是在公司吃,桌子拼得更长了,菜也更丰盛了。张师傅虽然不能喝酒,但也端着茶杯,跟大家碰了碰,“希望明年咱们的工坊能再多开几个,让更多人有地方做木工。”孩子们也来了,拿着自己做的小灯笼,屋里一下子亮堂了不少。
小李的直播还在继续,镜头扫过每个人的笑脸,有老木匠的,有年轻人的,还有孩子们的。直播间里的粉丝刷着“真好”“一直看下去”,还有人说已经买了车票,明年要来工坊看看。
陈阳看着这一切,拿起酒杯,跟大家碰了碰,“啥也不说了,就祝咱们的木头故事,一年比一年热闹。”大家都笑着点头,杯子碰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
窗外的烟花又开始放了,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工坊门口那堆新到的木料。那些木料静静地躺着,仿佛在等着被赋予新的生命,就像这个不断延续的故事,总有新的情节在等着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