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博物馆门口的花真的开了,红的黄的紫的挤在一起,风一吹晃悠悠的,看着就喜庆。苏晓冉每天都来浇水,陈阳路过总说,“这花比去年长得旺,看来是跟咱们这儿投缘。”苏晓冉笑着说,“等花谢了收点种子,明年接着种,让这儿年年都有花看。”
李师傅的徒弟和厂家合作的儿童床卖得不错,带小梯子的新款一上市就被订走不少。姑娘没闲着,又琢磨着在床底下加个抽屉,“孩子的玩具能塞进去,省得扔一地。”李师傅看了图纸,“想法是好,就是抽屉轨道得做好,不然容易卡。”师徒俩蹲在工坊里试了好几次,总算弄明白了,用木轨道代替金属的,既结实又不会夹手。厂家看了样品,说“这细节到位,肯定受欢迎”。
周明在山区的租赁点慢慢有了名气,镇上的人谁家需要家具都来问问。有户人家嫁女儿,想租套像样的衣柜和梳妆台,“不用新的,看着体面就行。”周明从县城调了套八成新的,擦得锃亮,还在梳妆台上摆了个木头小花瓶,是福利院孩子做的。新娘家看了挺满意,说“比买新的划算,用完还能还回去,不占地方”。
小李的线上木工课学员越来越多,他干脆建了个群,大家在里面晒作品、问问题,热闹得很。有个宝妈说,“跟着学做木勺,现在全家吃饭都用我做的,孩子说妈妈做的勺盛饭香。”群里有人接话,“我家也是,我做的小板凳成了孩子的宝贝,天天搂着睡。”小李看着这些消息,觉得这课没白开。
林薇把那棵木头圣诞树的照片整理成相册,从刚做好的光秃秃的样子,到挂满挂件、亮着彩灯的夜景,每张都标着日期。她把相册放在博物馆的展示区,旁边写着“一棵圣诞树的成长”。有个老太太看了半天,跟林薇说,“这树看着比真树还暖心,都是大家一点点凑起来的念想。”
夏天来得猛,刚入伏就热得人喘不上气。工坊里的吊扇呼呼转,还是挡不住热。陈阳买了几大箱绿豆,让厨房天天煮绿豆汤,冰镇着给大家喝。“天热别中暑,活儿慢慢干不急。”他给孩子们分绿豆汤,有个小男孩边喝边说,“陈叔叔,这汤比汽水好喝。”陈阳笑着说,“好喝就多喝点,管够。”
乐乐的妈妈身体好得差不多了,来看过乐乐几次,每次都带些水果点心。乐乐把自己做的木梳和木头小熊都给了妈妈,“这些都是我做的,妈妈要收好。”妈妈摸着乐乐的头,眼圈红红的,“等妈妈稳定了,就接你回家。”林薇拍了张母女俩一起做木头小火车的照片,乐乐妈妈说,“等以后回头看,这都是念想。”
苏晓冉设计的带小黑板的桌子送到了幼儿园,孩子们天天在上面涂涂画画,黑板擦得勤,倒也不显脏。有个老师跟苏晓冉说,“有个孩子以前不爱说话,现在天天在黑板上画小人,还跟我们讲画里的故事,变化老大了。”苏晓冉听了挺感慨,“没想到一张桌子还能有这作用。”
秋天的时候,“老物件故事角”来了个老爷子,拎着个旧木箱,说里面是他年轻时走南闯北用的工具。“这刨子陪我盖过三十多间房,这凿子刻过百十来个榫头。”老爷子边说边摆弄,眼里闪着光,“现在老了动不了了,这些家伙事儿放着也是蒙尘,给你们博物馆,让年轻人看看以前的匠人咋干活的。”陈阳赶紧接过箱子,“您放心,我们肯定好好保管,还得把您的故事记下来。”
张师傅教孩子们做木头陀螺,削得圆圆的,底下嵌个小钢珠,抽一鞭子能转半天。孩子们在院子里比赛,看谁的陀螺转得久。有个小女孩的陀螺总转不稳,张师傅帮她在底下磨了磨,“你看,底平了才能转得稳,做人也一样,脚踏实地才行。”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再抽鞭子时,陀螺果然转得又快又稳。
周明收了批旧木料,是个老房子拆迁剩下的,全是硬木,就是长短不一。“扔了可惜,做点小玩意肯定行。”他拉回工坊,李师傅的徒弟看了说,“我来试试,做批木头书签,上面刻点花纹。”说干就干,她把木料切成薄片,打磨光滑,刻上简单的花草,再刷层清漆,看着挺雅致。周明把书签放到民宿,年轻人说“这书签有味道,住店的客人都想带走”,干脆跟周明订了一批当伴手礼。
小李的线下交流会办了场“亲子专场”,让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做木头拼图。有对父子合作做了个小熊拼图,爸爸削木头,儿子打磨,配合得挺默契。结束时小男孩举着拼图说,“这是我和爸爸一起做的,比买的玩具好。”小李把这一幕拍下来发网上,好多人说“下次我也带我家孩子来”。
冬天的时候,山区下了场大雪,周明担心租赁点的窗户漏风,特意开车过去看看。到了镇上,发现校长带着孩子们在扫雪,租赁点门口干干净净的。“我们怕雪把门口堵了,影响你做生意。”校长笑着说。周明心里暖暖的,从车上卸下来几床棉被,“天太冷,给孩子们添点暖和的。”
苏晓冉设计的带书架的桌子做好了,书架分层不高,孩子伸手就能拿到书。幼儿园的老师说,“现在孩子们看完书就自己放回去,不用老师催了,这桌子成了‘自律小帮手’。”苏晓冉听了挺得意,“回头再设计个带小黑板的书架,让他们能边看边画。”
林薇把乐乐和妈妈的故事剪了个长片,没加太多修饰,就是母女俩一起做木工、聊天的样子。视频发出去,好多人说“看哭了,这才是最真实的温暖”。有个网友寄来套木工工具,给乐乐留言说“好好学手艺,以后给妈妈做更多好东西”。
年底的时候,木头圣诞树上的挂件又多了不少,有山区孩子做的木头雪花,有乐乐和妈妈一起刻的星星,还有小李线上课学员寄来的木头月亮。周明找来电工,给圣诞树加了串小灯,晚上亮起来像棵星星树,老远就能看见。路过的人都停下拍照,有人问“这树卖不卖?”陈阳笑着说“不卖,这是大家一起养的‘念想树’”。
年夜饭的桌子拼得快到院子里了,除了熟面孔,还有山区校长带来的两个孩子,乐乐和她妈妈也坐了过来。张师傅精神头足,跟大家说“我今年收了个小徒弟,就是那个做陀螺的小女孩,学得认真,以后肯定能成事”。李师傅的徒弟说,“明年想办个木工培训班,专门教农村妇女做手工,让她们也能有点收入。”周明说,“我把租赁点的旧家具修修,捐给山里的学校,让孩子们有更多桌椅用。”
小李的直播镜头对着满桌的饭菜,还有那棵亮闪闪的圣诞树,“家人们看,今年的人更多了,故事也更暖了。”弹幕里刷着“真好”“明年我一定来”,还有人说“跟着你们做了一年木活,家里人都说我脾气变好了,做事也有耐心了”。
陈阳举起酒杯,看了看窗外的烟花,又看了看身边的人,“每年都觉得这故事够暖了,没想到还能更暖。木头这东西实在,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长暖故事。”苏晓冉笑着说,“就像门口的花,今年谢了明年开,咱们的故事也一样,一年比一年旺。”大家都笑了,杯子碰在一起,响声清亮,盖过了烟花声。
林薇按下快门,把这一幕定格。照片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圣诞树的灯光映在眼里,像落了星星。她想,明年开春,博物馆门口的花会再开,山里的雪会化,新的木料会堆进工坊,而他们的故事,会像那些慢慢长高的树,枝繁叶茂,一直往下写。
转过年来,李师傅徒弟的木工培训班真的办起来了,就在山区租赁点旁边找了个小院子,第一批来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姑娘从基础的削木头教起,手把手地教她们做木勺、木梳。有个大姐学得快,一个月就做出二十多个木勺,周明帮着卖到民宿,赚了几百块,大姐拿着钱激动地说“这辈子第一次靠自己手艺挣钱”。
苏晓冉的带小黑板的书架也做出来了,送到幼儿园,孩子们果然喜欢,看书累了就趴在黑板上画画,老师说“这书架成了孩子们的小天地”。苏晓冉又琢磨着给书架加个小挡板,“防止书掉下来砸着孩子”,画图纸的时候,乐乐凑过来看,“苏阿姨,我能画个小太阳在上面吗?”苏晓冉笑着说“当然能,这书架有你的功劳更漂亮”。
周明捐给山区学校的旧家具派上了用场,修过的桌椅摆在教室里,孩子们摸着光滑的桌面,说“比以前的结实多了”。校长拍了照片发给周明,“孩子们说谢谢周叔叔,还说要做木头小汽车送给你”。周明看着照片,觉得这比赚多少钱都值。
小李的线上课开了“老年班”,专门教退休老人做简单的木工活,比如木头花盆、小摆件。有个大爷学了三个月,做了十几个花盆,摆满阳台,说“以前总觉得退休了没用了,现在天天有事干,还能给家里添点东西,挺好”。大爷的儿女看了,也跟着报名上课,说“要跟老爸比一比”。
林薇开始拍“木工改变生活”系列短片,拍大姐靠做木勺赚钱,拍大爷做花盆养花草,拍乐乐和妈妈一起做木工。短片发出去,好多人说“原来木工不只是做家具,还能让人的日子变亮堂”。林薇说“这才是我想拍的,木头是死的,人是活的,人用了心,木头就有了温度”。
夏天的时候,博物馆搞了个“木工成果展”,展出大家做的东西,从儿童床、书架到木勺、书签,满满一屋子。有个参观者说“没想到普通木头能做出这么多东西,还都挺实用”。陈阳笑着说“实用就好,咱们做这些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实在”。
张师傅教的小徒弟进步飞快,已经能自己做木头小火车了,虽然轮子还是有点歪,但能跑挺远。小姑娘把小火车送给山区的孩子,说“这是我做的,送给你玩”。两个孩子拿着小火车在院子里跑,笑声传得老远。
秋天的时候,“老物件故事角”来了个中年人,推着辆旧自行车,车把上缠着布条,看着有些年头了。“这自行车是我爸送我的,当年我上大学,他攒了半年钱买的,骑了十年,现在虽然不能骑了,但我舍不得扔。”中年人说着,摸了摸车座,“听说你们这儿能讲故事,我就想让它也有个地方待着。”陈阳把自行车擦干净,摆在老钢琴旁边,说“这自行车有故事,值得好好待着”。
冬天来得悄无声息,第一场雪下的时候,工坊里正忙着给山区孩子做木头手套架,用树枝做的架子,能挂十几双手套,孩子们再也不用把手套扔在地上了。张师傅带着孩子们削树枝,说“这架子简单,但实用,孩子们戴手套的时候就暖和了”。
年底的年夜饭,桌子比去年又长了一截,新面孔更多了,有培训班的大姐,有老年班的大爷,还有那个送旧自行车的中年人。大家聊着这一年的事,说的都是木头、手艺、日子。陈阳举起酒杯,“今年的故事又多了不少,明年肯定更多,咱们接着干,让木头的故事一直热乎下去”。
窗外的烟花又亮了,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也照亮了工坊里堆着的新木料。那些木料安静地躺着,等着被刻上更多的日子,更多的暖,就像他们的故事,永远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