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的时候,博物馆后面的空地上,陈阳找人翻了土,撒了些菜种子。他说“种点青菜萝卜,自己吃着方便,孩子们来玩的时候也能看看菜是咋长的”。苏晓冉听见了,从家里拿了些番茄苗过来,“加点这个,红了好看,孩子们也爱吃”。
没过多久,土里冒出了绿芽,小小的,嫩得像能掐出水来。陈阳每天早上都去浇水,蹲在地里看半天,跟苏晓冉说“你看这芽,昨天还没这么高,今天就蹿了一截,跟孩子们长个子似的”。苏晓冉笑着说“你比伺候花还上心”。陈阳说“花是看的,菜是吃的,都得上心”。
周明从山区回来,带了袋新米,说是当地农户自己种的,没打农药。他把米倒在院里的大盆里,加水淘洗,说“给大家煮顿米饭,尝尝鲜”。张师傅的小徒弟凑过来看,问“周叔叔,这米跟超市买的不一样吗”。周明说“差不多,但这是山里的米,有山泉水浇着,吃着香点”。
米饭煮好的时候,满院子都是香味。盛在粗瓷碗里,白白的,冒着热气。小徒弟先尝了一口,眼睛瞪得圆圆的,说“真的比家里的香”。周明笑着说“等秋天,让农户多种点,咱们以后就吃这个”。
小李的老年班开了新内容,教做木头筷子。他找了些没用的边角料,截成小段,打磨光滑。有个大妈学得仔细,边磨边说“以前用的筷子都是买的,现在自己做,摸着都不一样”。大妈的老伴也来了,坐在旁边给她递砂纸,说“她以前连针线都不碰,现在天天琢磨这个,挺好”。
林薇来拍的时候,正赶上大妈做的第一双筷子成了。大妈拿着筷子,在手里转了转,说“等回去,就用这双吃饭”。林薇说“我给您拍张照,等做成短片,让大家都看看您的筷子”。大妈有点不好意思,说“别拍我,拍筷子就行”。
乐乐和妈妈搬了新家,离博物馆不远。周末的时候,母女俩常来工坊。乐乐妈妈学着做木头小凳子,乐乐就在旁边给她递工具。有一次,乐乐妈妈不小心把手划了个小口子,乐乐赶紧跑去拿创可贴,踮着脚给妈妈贴上,说“妈妈小心点,别再弄伤了”。林薇刚好拍到这一幕,说“这比任何故事都暖”。
夏天的雨来得勤,一阵一阵的,下完就出太阳。地里的菜长得快,番茄开始挂果,青溜溜的,像小珠子。陈阳搭了架子,让番茄藤往上爬。苏晓冉带来些竹竿,说“用这个绑,结实”。两人一边绑架子一边聊天,苏晓冉说“等番茄红了,做番茄炒蛋,肯定好吃”。陈阳说“行,到时候叫上大家一起吃”。
周明的租赁点又添了些新物件,有个旧缝纫机,是镇上一个老奶奶送的。老奶奶说“这机子用了三十年,现在眼睛花了,踩不动了,放着占地方,你们要是有用就拿去”。周明把缝纫机擦干净,摆在角落里,有人来租东西的时候看见了,说“这机子我小时候见过,我妈就用这个给我做过衣服”。周明说“要是会用,还能接着踩”。
有个年轻姑娘真的会用,租回去给孩子做了件小褂子,送回来的时候,还给缝纫机罩了个布套。姑娘说“这机子比现在的电动的好用,踩起来有劲儿”。周明把布套掀开看了看,说“看来这老物件还没老到没用”。
小李的亲子班办了场“木头大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用木头做餐具,然后用自己做的碗和勺子吃点心。有个小男孩用木碗盛了块蛋糕,吃得满脸都是,说“这碗比家里的好看”。他妈妈笑着说“等回家,咱们再做个大点的,盛米饭用”。
张师傅的小徒弟开始学做木盆,就是那种能装水的,边缘用竹条箍着。刚开始做的总漏水,小姑娘急得快哭了。张师傅说“别急,漏水就找原因,是木头没刨平还是竹条没箍紧”。小姑娘跟着师傅一点点找,试了三次,终于做成了一个不漏水的小盆。她把小盆装满水,端着在院子里跑,说“不漏水啦,真的不漏水啦”。
秋天的时候,地里的菜丰收了。萝卜拔了满满一筐,红皮白心,看着就新鲜。番茄红了大半,摘下来堆在筐里,像一堆小太阳。陈阳叫了大家来,说“今天吃萝卜炖肉,番茄炒蛋,都是自己种的”。苏晓冉系着围裙在厨房忙,说“这番茄真甜,比买的好吃”。
吃晚饭的时候,大家坐在院子里,桌上摆着刚摘的菜,还有周明带来的山里的米。张师傅喝了口酒,说“这样的日子,踏实”。小徒弟啃着萝卜,说“师傅,明年咱们再种点黄瓜吧,我爱吃黄瓜”。张师傅说“行,明年多种点”。
“老物件故事角”又来了个阿姨,抱了个旧布娃娃。布娃娃的脸都洗得发白了,衣服也破了个洞。阿姨说“这是我小时候我妈给我做的,陪我睡了十几年,现在我孙女都有了,想让它在这儿待着,也算有个归宿”。林薇给布娃娃拍了照,放在展柜里,旁边写着“陪睡十几年的布娃娃”。有人来看了,说“我小时候也有个这样的,可惜后来扔了”。
冬天的时候,工坊里烧了个煤炉,暖洋洋的。大家围在炉边,有的削木头,有的聊天。周明带来些山里的栗子,放在炉边烤,噼里啪啦响。烤好了,剥开来,热乎乎的,甜得很。小徒弟抢着吃,说“比糖炒栗子还好吃”。周明说“明年让山里多种点,冬天咱们天天烤着吃”。
小李的老年班搞了个“木头礼物”活动,让老人们做件木头小礼物送给家人。有个大爷做了个木头苹果,打磨得光溜溜的,说“给我老伴的,她爱吃苹果”。大妈收到的时候,眼泪都下来了,说“这辈子没收到过他做的东西”。小李把这一幕拍下来,说“这才是最好的礼物”。
年底的时候,博物馆门口的木头圣诞树又挂满了新挂件。有孩子们做的木头星星,有培训班大姐做的木梳,还有大爷做的木头苹果。林薇给圣诞树缠了串灯,晚上亮起来,老远就能看见。
年夜饭的桌子,从院子一直摆到了工坊门口。新老朋友坐在一起,菜大多是自己种的,米是山里的,连酒都是镇上酒厂酿的。陈阳举起酒杯,说“今年的日子,跟这桌子菜一样,实在,暖乎”。苏晓冉说“明年,咱们把后面的空地再拓大点,多种点东西”。周明说“我跟山里说好了,明年多送点木料来,咱们做更多有用的东西”。
张师傅的小徒弟站起来,举着饮料杯,说“我明年要学做木床,给山里的孩子做张结实的木床”。大家都笑了,说“好,咱们一起做”。
窗外的烟花又开始放了,一朵接一朵,照亮了每个人的脸。林薇举着相机,不停地拍,说“今年的故事又记满了,明年接着记”。
转过年来,陈阳真的把后面的空地拓大了,种了更多的菜,还搭了个葡萄架。苏晓冉说“等夏天,葡萄爬满架子,咱们就在下面吃饭”。
周明从山里拉来了新木料,堆在工坊门口,都是些结实的硬木。他说“这些木头好,能做不少东西”。张师傅的小徒弟已经开始学着画木床的图纸了,虽然画得歪歪扭扭,但看得出来很用心。
小李的老年班又来了些新学员,有个阿姨说“我邻居看我做的木头花盆好看,也想来学”。小李说“欢迎,人越多越热闹”。
林薇的“木工改变生活”系列短片火了,好多人看了都想来学木工。陈阳说“要不咱们再开个新班,专门教初学者”。大家都说“好”。
春天的雨下起来的时候,地里的菜又冒出了绿芽,葡萄藤也开始发芽了。工坊里,大家又开始忙起来,有的做木床,有的种庄稼,有的拍故事。
日子就像这木头,看着普通,慢慢打磨着,就有了温度,有了样子。只要大家在一起,用心做着事,这故事就会一直往下写,一年又一年,踏实,暖乎。